這是一個讓印度傻眼,讓美國媒體都直誇“中國終於醒悟”了的訊息。
中國車企可以投資海外工廠,不過核心技術卻必須留在國內,核心部件也必須要留在中國境內生產。這也意味著,中國電動車技術不會再存在外洩的情況,同時對於印度來說,無疑是一個“毀滅性”的訊息。
因為印度一直想要發展新能源汽車,希望可以從中國這裡“偷技術”,但如今隨著中國的新政策出臺,印度的“電動汽車夢”怕是要徹底破碎了。
1.中國終於想明白了!
在全球的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可以遙遙領先各國,除了中國車企很爭氣,具有很強的技術創新能力之外,也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扶持。
從時間上來看,早在2008年,我國就開始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了。
隨後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也讓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從此走上了一條快車道。
看一組資料:中國新能源汽車連續9年銷量全球佔比第一,並且產銷量達到了全球60%以上。此外中國作為“基建狂魔”,新能源汽車的配套設施也都越來越完善,拿新能源汽車所需要的充電設施來說,我國已有近860萬臺,穩居全球第一。
現在全球超過50%的新能源汽車,都在中國行駛。
同時中國車企也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內卷”,而行業內的良性競爭,也讓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可以持續注入創新活力,讓我們在技術方面,可以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可以說,現在美西方都希望掌握一些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技術。
而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出海”佈局,事實上對於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都是有利的。
不過隨著中國車企的“出海”,在考慮如何發展海外市場的同時,另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就是如何避免核心技術不外洩。
畢竟若是咱們的核心技術外洩了,那麼中國車企的優勢,便有可能很快被其他國家取代。
所以現在咱們國家為了新能源汽車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鼓勵中國車企“走出去”,鼓勵中國車企在海外建廠去進行散件組裝,另一方面,這是要求核心部件不能離開中國境內,必須要在咱們國內工廠生產。
說起來這也是中國工業結構調整,中國中低端製造業轉移的其中一環,這麼做的好處,一方面是可以加快中國車企的中低端製造業轉移,核心技術留在國內,可以讓車企持續提升創新活力,不必擔心會被抄襲;另一方面,則是避免了印度那樣不懷好意的國家,再次對中國車企搞“收割”。
舉個例子,早在2017年,中國上汽集團在印度建廠,這也是第一個進入印度的中國車企,一共投資了32.75億元,生產的名爵汽車是印度最暢銷的汽車品牌之一。
而在中國車企在印度開啟銷路之後,便被印度最大的商業集團之一JSW集團給盯上了,透過與印度政府之間的勾結合作,JSW集團強行收購了上汽集團在印度的MG公司股份,讓這家原本中企獨自企業,變成了中印合資企業。
那個時候,咱們國家還沒有要求核心技術留在國內,所以印度也是從中偷了不少中國技術。
而且在印度,除了被收割的中國車企,還有很多中國其他領域的知名品牌,都在印度被收割,而且還是既被偷走了技術,又血本無歸的那種。
所以這種情況下,自然就更不可能將高階製造業,尤其是很多產業的核心技術放到海外工廠去生產,否則這不就是花著咱們自己的錢,給自己培養一個對手嗎?
那麼這件事又和美國有啥關係呢?為何美國媒體會誇中國“覺悟上來了”呢?
2.美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嚴重落後中國
相信朋友們都聽說了,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2.5%關稅的事情。
美國為何要這麼做?就是因為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美國發展已經嚴重落後中國。
之前由於美國帶頭打壓、制裁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所以很多中國車企為了謀發展,才會選擇走出去,開始加大在海外建廠的力度。
比方說中國車企巨頭比亞迪、奇瑞等公司,都為了持續提升創新活力,提升產品的價格競爭力,為了開啟海外市場,打算在泰國、土耳其、匈牙利、西班牙等國家建廠。
不過想要在海外進工廠,對於一些發展落後,急需要外資進入的國家來說,他們是不在乎引進的產業是否高階,也不在乎生產的東西是不是低端商品。
但對於新能源汽車來說,咱們海外建廠,也要考慮當地的市場前景,說白了,海外建廠去生產新能源汽車,需要確保生產出來的汽車,在建廠的海外國家就可以投入市場銷售,並且在該國生產的新能源汽車,也可以更容易銷往其他國家。
而這些國家,往往經濟發展還不錯,所以中國車企想要進入,只是帶著低端產業鏈是不夠的,因為這些國家都是抱著“偷技術”的想法,說白了,他們也希望靠著掌握中國車企的核心技術,去發展他們國家的新能源汽車。
因此咱們國家現在不允許核心技術離境,就意味著一些有意向合作的國家,再加上美國施壓,怕是不會允許咱們的車企去投資建廠了,而對於美國來說,若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海外佈局速度減慢,他認為這是一個發展的機會,認為美國新能源汽車有望追趕上來。
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美國工業空心化嚴重,它想要發展新能源汽車,就需要從海外進口大量零部件,這一點和中國不同,因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普遍都可以自己生產,可以說,中國掌握了新能源汽車的完整供應鏈,因此中國新能源汽車才會更具有成本優勢、質量優勢。
再加上技術創新,這些都註定美國無法趕超,早已經不是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