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四年一期的總統大選落下帷幕,新當選的總統特朗普,宣稱在其上任後,要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徵收60%的關稅。
另一則訊息是,我國計劃從12月起,取消部分鋁、鋁產品的出口退稅,以及降低光伏、電池等的出口退稅率。
一漲一降,按照我國官方的說法,美國的消費者和終端使用者,要承擔這兩件事帶來的後果:購買同樣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上漲了。
在前面的資料中,我們發現:跟所謂的技術、服務、體驗、專利、制度等指標相比,在工業效率大幅度提升的今天,價格才是大部分商品最具核心意義的護城河。
當價格上漲之後,來自中國的商品,其護城河還存在嗎?
很多人相信,如果他們不買來自中國的商品,還能去其他國家買或自己生產嗎?
跟我們相比,世界上的確有很多地方,勞動力成本更低、關稅更低、土地成本更低、運營成本更低,所以如果美國不買我們的商品,也可以找這些國家買,比如東南亞、墨西哥、東歐等區域。
但工業是一個龐大的體系,一個產業的轉移,需要的時間也是很長的,並非短時間內(比如四年一個任期)可以完成。
論數量,或許我國所佔比重是極高的,但如果論價值,未必如此。這是因為,跟其他工業國家相比,我國擁有龐大且完整的工業體系、低廉的人工和運輸成本等。
按照現價美元計算,2021年,我國工業增加值佔到世界同期的27%,比美國多了11個百分點。
這11個百分點的差距,看起來並不是那麼安全,也不是那麼無可替代。
從消費看,我國消費佔世界的14%(2021年,2022年略有下降),美國則佔到29%,差距為15%。
生產了世界的27%商品,但只消費了14%,意味著還有13%的商品,需要出口。
佔世界13%的出口體量,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如果不賣給美國,或賣給美國的護城河消失了,重新培育這樣一個市場,需要長達幾十年時間。
做過生意的網友知道,在絕大部分行業裡,銷售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很多企業的生產計劃,是按照銷售需求評估的。
所以一般情況下,企業的所有經營活動,都是圍繞銷售展開的。只有生產出來、但賣不出去的商品,一個自由的市場經濟中,沒有買不到商品的客戶。
如果消費需求下降,就減少生產、裁減員工。於一個國家,亦是如此。
當內部和外部的需求減少時,生產同樣會減少,失業成為新的變化。
比這更糟糕的是,我國部分割槽域的消費市場,極度依賴轉移支付,一旦出口區域從出口中獲得的收益減少,會直接影響到轉移支付區域的收入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
所以,不要覺得60%關稅離你很遠,其實這件事的後果,就在你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