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這塊土地可不簡單,它正朝著一個大目標衝刺呢 —— 10萬億元GDP!聽起來是不是很牛?確實夠牛的。要知道,全國現在也就廣東和江蘇這兩個傢伙達到過這個級別。山東要是成功了,那就是北方地區的一匹黑馬!
說起山東,你可能會想到孔孟之鄉、泰山、膠東大櫻桃,但別忘了,它還是個經濟大省呢。去年,山東的GDP就已經突破9萬億元了。按這個勢頭,到2025年衝破10萬億元,那是板上釘釘的事兒。
山東這些年可沒閒著。2019年,它的GDP就超過了7萬億元。2021年,又跨過了8萬億元的門檻。現在9萬億元都搞定了。你看,差不多每兩年就往上蹦一個臺階,這速度,嘖嘖,真讓人眼紅。
不過呢,山東也不是一帆風順。2018年那會兒,搞了次經濟普查,山東一度擠水近萬億。這下可好,跟廣東、江蘇的差距一下子就拉開了。但是山東人不認輸啊,這不是又開始追趕了嘛。
你可能會問,山東憑啥能衝擊10萬億元大關?兄弟,聽我給你掰扯掰扯。
首先,山東的城市陣容很強大。濟南、青島這對"雙子星"就不用說了,一個是省會,一個是計劃單列市,都是副省級城市。除了這兩個,煙臺、濰坊、聊城等城市也都有兩把刷子。要說百強市和百強縣,山東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的。12個城市擠進百強市,12個縣進入百強縣,這陣容,除了江蘇,誰敢說比山東強?
其次,山東的工業實力不容小覷。它可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這意味著啥?意味著山東的工業門類齊全,啥都能造。今年上半年,山東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8.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5個百分點。這就是實打實的硬實力!
再說說山東的"冠軍"企業。截至今年,山東已經有237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全國第一!還有1200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全國第四!這些企業,可都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
但是呢,山東也有自己的"短板"。比如說,在研發投入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山東還是有點跟不上節奏。還有就是,山東的大企業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像廣東、江蘇那樣的科技巨頭,山東還真沒幾個。
今年的世界500強榜單上,山東只有4家企業上榜:山東能源集團、魏橋集團、海爾智家、山東高速。除了海爾,其他都是傳統產業的代表。反觀廣東,19家企業上榜,華為、騰訊、比亞迪、美的、順豐、立訊精密。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問,山東啥時候能重返第一大省的寶座呢?這個問題可不好回答。要知道,上世紀80年代,山東可是跟江蘇、廣東同臺競技的主。那會兒,山東的GDP可是排在全國第一呢。
具體點說,1982年,山東GDP是395.38億元,江蘇390.17億元,廣東339.92億元。到了1983年,山東459.83億元,江蘇437.65億元,廣東368.75億元。山東一直保持領先。但是到了1986年,江蘇以744.94億元的成績反超山東的742.05億元,坐上了頭把交椅。
再往後,1989年,廣東以1381.39億元的成績超過了江蘇的1321.85億元,成為全國第一。從那以後,廣東就一直霸佔著這個位置,30多年了都沒變過。
現在呢,廣東的GDP已經達到13.5萬億元,江蘇也有12.9萬億元。按這個勢頭,2025年廣東很可能突破14萬億元,江蘇也會成為13萬億元級的大省。所以啊,山東想要重返第一,這條路還長著呢。
不過話說回來,經濟發展不是賽跑,不能只看誰跑得快。山東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比如說,山東的經濟結構比較均衡,不像有些地方一個城市獨大。山東是三大經濟圈齊頭並進:省會經濟圈、膠東經濟圈、魯南經濟圈,各有各的特色。
再說說山東的產業結構。山東的工業門類齊全,但傳統產業佔比還是比較高的。以前有個"兩個70%"的說法:傳統產業佔工業比重70%,重化工業佔傳統產業比重70%。這個結構現在正在慢慢調整,但還需要時間。
總的來說,山東正在向著10萬億元GDP的目標衝刺。這個目標,對山東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山東需要在保持傳統產業優勢的同時,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只有這樣,山東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也許有朝一日,真的能重返第一大省的寶座也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