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需要實現盈利,我希望企業與城市間是互利雙贏的關係。
瑞安集團主席先生在全球獲得眾多榮譽稱號,但1999年獲頒的“上海市榮譽市民”是他最看重的一個。
“這個榮譽不僅是對我的肯定,更是對我們企業參與上海城市發展的肯定。”在淮海中路333號瑞安廣場26樓會議室,滿頭銀髮的羅康瑞告訴記者。這座大樓建成於1997年,是上海早期最高檔寫字樓之一。
回顧羅康瑞50多年的創業歷程,始於香港,輝煌於上海。1985年他來上海投資,後來就有了上海新天地、創智天地、虹橋天地、蟠龍天地等專案,企業也逐步發展成為上海最大的私營商業物業業主和管理者之一。“現在回想起來,我這輩子最重要決定就是去上海發展,畢竟香港市場空間有限。這個決定改變了我的一生。”
“我在上海差不多生活了40年,這裡已經成為我第二個家。”這位“上海姑爺”說,這些年目睹了上海不斷開放發展、營商環境越來越好,因此願意繼續與上海共同進步。今年,羅康瑞受邀擔任上海市外商投資協會名譽會長。
羅康瑞告訴記者,如今企業日常管理已交給年輕的同事去做,自己更願意思考宏觀問題,“比如,世界未來會朝哪個方向發展,我們該如何面對”。即便如此,他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沒有改變職業習慣,比如即使只是去新天地喝杯咖啡,他也會不由自主地去想,“這裡如何設計得更好,更能貼合區域的氛圍”。
“我對上海有很深入研究”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外界很好奇,企業如何能把握住上海發展節拍?
羅康瑞:(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參與《香港基本法》制定工作,對一座城市如何保持發展繁榮有很深入的研究與體會。到上海後的幾十年裡,我對上海也有很深入的研究。每座城市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目標與需求,企業角色是配合城市發展方向,前瞻性地提供解決方案。
我們公司理念是“配合政府促繁榮,社會進步我發展”,很幸運能在上海發展不同階段都有機會打造一些專案。比如(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新天地,是為配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目標,兼顧歷史傳統延續與城市發展需要而打造;2003年的五角場創智天地,配合科教興市的發展戰略,打造適合年輕人創新創業、居住和生活的知識型社群;2010年的虹橋天地,立足大虹橋商務區規劃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構建高階交通樞紐商業綜合體;2023年,蟠龍天地創新“城市微度假”模式,將城中村轉變為一個“公園裡的新天地”。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專案理念也很重要。
羅康瑞:比如說蟠龍天地。它原本是虹橋附近的古鎮,我們挖掘出古鎮歷史底蘊,提升區域整體品質,把“城中村”變成了“江南會客廳”,成為上海市中心附近的“水鄉”。當然,我們還不斷思考如何引領租戶配合現在消費市場需求,進行商業創新,推動專案可持續發展,為未來“城中村”改造提供經驗。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就像新天地一樣為城市舊改提供經驗。
羅康瑞:直到20多年後的今天,新天地還是很受歡迎。這裡的地段與環境讓大家願意消費,每家店都有自己特色,一起“拼”出氛圍來。很多朋友跟我說,在新天地一直能體驗到最新、最有吸引力、最獨特的體驗。現在我依然會在空閒的時候坐在新天地,喝杯咖啡,感受充滿活力的氛圍,很開心。
“新一代初創生態系統”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你會關注未來上海城市發展的哪些議題?
羅康瑞:在生活方式不斷演變的當下,上海要在都市核心區打造功能複合、產業多元、能夠吸引全球人才與資本的“世界級複合功能”社群。拿上海新天地舉例,它中間是石庫門商業區,邊上是住宅,東部是馬上開業的太平洋新天地商業中心,我們希望它建成都市核心複合功能社群的樣板,打造高品質的辦公和生活空間,幫助上海提升城市競爭力。
還有,小規模的甚至單體的點狀風貌更新也是新潛力點。在融合原有社群肌理與城市記憶的基礎上,打造既親民也有品質感的小尺度專案,成為社群活力的“催化劑”、市民生活“理想的附近”。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今年你在市諮會上呼籲上海要建設“新一代初創生態系統”。
羅康瑞:“新一代初創生態系統”不再繼續強調在空間上將科創主要參與者集聚到單一區域或科學園內,而是更加註重微型創新生態系統的建設,以及提供社交、培訓和創業活動的平臺。這樣的宜居宜業型社群,既能提供激發創意和靈感的工作空間,也有高品質居住環境和文化配套設施,能平衡好科創人才的工作與生活。
上海這類社群依舊稀缺,我們可以吸取海外成功經驗。倫敦、紐約和舊金山灣區的初創社群是新一代創新生態系統的實踐範例,而具有複合功能的巴黎Station F創業孵化中心是協作樞紐平臺的成功典範。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上海能從香港城市發展中借鑑哪些?
羅康瑞:香港在存量土地高效利用、空間規劃精細化管理方面積累豐富經驗。比如,香港的法定機構“市區重建局”,香港舊居業權很分散,開發商很難獨立買下舊居的所有產權。“市區重建局”發揮出“半政府—半市場”治理主體的作用,連結政府、市場與業主,從業主處購入舊居產權後,再邀請開發商等商業主體討論如何進一步開發。
“香港網路可為上海所用”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我們該如何看待未來滬港合作?
羅康瑞:滬港合作機制建立已經超過了20年,兩地交流不斷拓展與深化。香港在國際貿易、運輸、金融、資訊方面有自己的優勢,擁有便利的營商環境,豐富的國際型人才和管理經驗,香港的經驗和網路可以為上海所用。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兩地間哪些合作領域能進一步深化?
羅康瑞:更大的合作空間是把握住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國家與地區是我們最重要的市場,那裡不只有基建專案,還有貿易、金融業、製造業等領域可以做下去。上海與長三角有很多企業都想要“走出去”。
“一帶一路”倡議的資金與資源需求龐大,香港能提供國際一流的環球融資系統和專業服務,配置全球資源投資“一帶一路”經濟可行和能夠融資的專案。目前,全球商業活動多使用普通法,香港擁有完善的普通法法律體系。香港在專業服務領域有很多經驗,香港專業人士在世界上也很有地位。這是香港與上海攜手參與“一帶一路”倡議、聯合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的好機會。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你之前擔任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時候,一直推動香港參與其中。
羅康瑞:是的,香港應該扮演一個非常積極的角色。貿發局在全世界有50個辦事處,與全世界有很多經貿往來,香港應該發揮好貿發局的作用。
香港既懂內地也懂國際,我們當好“超級聯絡人”還不夠,還應該當好“超級增值人”。能夠創造價值未來才有生存空間,這條“一帶一路”也是在為香港未來謀一條發展道路。
企業發展重心依然在上海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在企業的戰略版圖中,上海處於何種地位?
羅康瑞:上海是我們企業最重要的投資市場,我們目前也是上海最大型的私營商業物業業主與管理者之一。坦率地說,剛來上海發展的時候,我的公司的總資產大概五六個億,現在總資產規模已超過1000億了。
到上海來投資,我想的一個問題是,上海在發展成國際大都會的程序中,我能夠扮演怎樣的角色?企業需要實現盈利,我希望企業與城市間是互利雙贏的關係。比如,上海市民喜歡新天地的氛圍,所以願意來這裡消費,我們企業也能從中獲益,進而能夠更好發展,服務社會。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未來在上海發展戰略會有哪些變化?
羅康瑞:我看好上海,我們企業發展的重心依然在上海。我還會繼續在上海城市更新中找尋機會,開發出更多標誌性的專案。與此同時,我們希望在商業運營領域,圍繞消費者變化需求,對空間、內容、服務進行不斷創新,讓大家眼前一亮。總之,希望在上海未來發展中,企業還能扮演重要角色,做出一些貢獻,我們對這座城市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