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前後,DeepSeek一躍成為中國AI大模型的代表公司。
他們創設的模型和應用,這個團隊的研究進展和動向,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但或許是曾經的量化投資經歷和低調習慣(DeepSeek核心人士與幻方量化多有重疊),DeepSeek公司的對外披露並不充分和系統。
但毋庸置疑的是,DeepSeek需要巨量的投入。
不用提預算層層攀高的海外同行們,已經高達5000億美元的“星際之門”專案(Open AI,孫正義等主導的AI投資計劃)。
哪怕是團隊自己搭建的投資過億的“螢火一號”的算力平臺,以及後續買下的上萬張高效能GPU(高峰期價值20億),以及外界並不瞭解的豪華團隊都意味著鉅額支出。
作為DeepSeek的核心創始人,梁文鋒如何平衡這方面的預算和支出?他的財富從何來?他本人的資本成長之路如何走過?
令人好奇,也必然對未來影響深遠。
一人扛起DeepSeek投資重任
從目前看,梁文鋒就是DeepSeek唯一的大股東和最主要的出資人。
DeepSeek背後的杭州深度求索公司裡,梁文鋒直接、間接持有84.29%的股份,並擁有幾乎100%的表決權。
加之,DeepSeek目前未有外部融資的記錄。
所以,大機率的梁文鋒個人和他控制的機構,就是這個中國AI代表公司的主要投入方,一力承擔了幾乎所有的投入。
不過,梁文鋒自己在受訪時,對財務投資壓力顯得輕描淡寫。
他說:“(DeepSeek)短期內沒有融資計劃,我們面臨的問題從來不是錢,而是高階晶片被禁運。”
財務“底氣”何來
梁文鋒的“底氣”究竟來自於哪裡?
縱觀他的投資經歷和創業史,他的財富“底氣”大機率來自於三個渠道。
早年個人投資者時期的積累;近年私募量化創業的營收;以及外界不得而知的自營盤的投資盈利。
這其中,個人投資者的積累最為神秘,自營盤的投資盈利在前期較為關鍵,而未來有望持續支撐DeepSeek事業的還是要歸屬到私募事業中來。
不為人知的個人投資經歷
回溯梁文鋒的個人簡歷可以發現,他低調的個人投資經歷對於他的事業發展其實非常關鍵。
不止一篇文章提及,梁文鋒在浙江大學求學時期,就開始從事投資並頗有斬獲。
而且,他碩士畢業後,又足足“自由職業”了三年,而沒有給任何一家公司“打過工”。
作為一個五線城市走出來的小鎮青年,寒窗七年讀下的名校碩士,畢業後直接自由職業者,而不是“世俗”的找份工作,世間又有幾人焉?
或者,換個思維來說,在2010年就足以讓梁文鋒放棄工作,悠然直接自由職業的背後,應該是怎樣的一個投資策略和家底?
所以,大機率,梁文鋒在正式私募創業前,就擁有數億的傳說,未必是空穴來風。
量化高頻的黃金時代
梁文鋒在2015年間,正式註冊成立了杭州九章和寧波幻方兩個投資平臺,這兩個平臺也成為了它日後募資的主要平臺。
這裡要注意兩個細節:
其一、梁文鋒是2015年6月註冊成立第一個私募量化公司的,這大機率的意味著在此之前,他已經正式踏上了量化投資的道路,並攻克了幾個關鍵的基數環節。
其二、2015年前正是量化高頻套利的高峰時期,也是國內了量化投資第二個最容易賺錢的視窗時期。當時只要有好的程式,對套利的正確認知即可能賺上大錢,
此時回看,擁有強大創新和AI能力的幻方團隊,大機率是不會錯過量化投資的黃金時代。
類似的2018年前後,當主動投資萬馬齊喑時,量化的投資視窗期再度開啟。
這兩個階段足可以為幻方團隊的自營規模打下基礎。
當年就有渠道資訊稱,幻方的自營規模達到了10個億。要知道,早期的量化自營盤多數是公司團隊內部“獨享”的居多。
這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幻方團隊擁有的財務底氣的“冰山一角”。
而從2019年到2021年,幻方的外部產品淨值也普遍上升到了300%一線,坐擁更多資源的自營盤規模,增長前景自然相當可觀。
私募量化的第一個千億機構
2019年後,A股市場進入一輪上升行情,先藍籌股後小盤股,隨之也帶來量化行業的又一次爆炸性發展。
在這一輪發展中,技術上積累較多的幻方,成為了業界第一個突破千億的私募機構。
按照量化行業“管理費+業績提成”的收費模式,高峰時期,幻方的收益相當可觀。
不過,經歷高速增長後的幻方也面臨規模擴張後的業績挑戰。
2021年末,幻方量化釋出《關於幻方近期業績的說明》表示,最近幻方業績回撤達到歷史最大值,對此深感愧疚。
幻方量化當時還表示,2021年幻方大部分投資者的收益依然為正,但相對指數漲幅來說,這個收益是不及格的。部分客戶尤其是對沖客戶遭受了浮虧,對此,幻方感到非常抱歉。
如今回頭看,當時幻方的業績其實還算不錯,旗下中證500指增截至年內盈利12%左右,中證1000累計收益率在16%左右。
如果疊加千億規模底數計算,當時幻方系年內收入可能達到大幾十億的級別。
或許是因為率先規模“衝線”後感受尤為深切,日後,幻方系旗下機構成為對規模控制、風險控制都較為嚴格的機構。
時至今日,幻方的規模亦在嚴格控制之中,在種種因素推動下,如今它們的規模已經退出了行業前五,落在200億一線。
幻方又在走一條與其他頭部私募量化機構不同的路了。
長線產品有望持續“貢獻”
雖然,近年內已較少新產品,但幻方的幾隻存續產品整體表現算“可圈可點”。
來自私募排排網的資訊,幻方量化目前仍“在冊”並且至今存續時間最長的產品,是一隻中證500指數增強策略產品。
自2017年1月執行至今,淨值在2025年再次回到歷史最高位一線(下圖)。
這或許意味著,這類產品在未來可能的行情段,保留了獲取業績提成的可能。
未來與未來的未來
和如今暴得大名的DeepSeek不同,幻方量化的名氣已落在兄弟公司後面。
但他依然可能在中長期支撐梁文鋒的科技投入。
通常,一家量化對沖基金的收入和利潤情況,主要有兩個途徑:
其一,基金固定管理費(通常為1.50%/年,按照基金管理的總資產收取,可用來覆蓋員工基本薪資、辦公基礎設施、渠道維護等)其二,業績提成(超額部分提取20%-25%,這是基金公司的核心利潤來源,與基金表現直接相關)
這其中,管理費屬於一家對沖基金的基礎性收入,可以保證公司層面運營穩定。而利潤多寡對團隊未來發展和長期競爭力至關重要。
從這個角度上說,幻方量化在歷史上賺取的收入和未來的進項,依然可觀。
而更引發遐想的是,未來DeepSeek技術突破後對幻方團隊的“反哺”。
AI大模型突破後帶來的效率突破,可能在財富管理領域引發新的升級換代,這些都構成了幻方和DeepSeek共同的長期發展“背景板”。
這或許也會是梁文鋒手頭握著的未來的一把財富“金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