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市場以純進口模式銷售20餘年後,國產化的靴子落地。
2月5日,豐田汽車公司(簡稱“豐田”)宣佈與上海市政府就共同助力中國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相關舉措達成合作意向,豐田決定在上海市金山區獨資成立LEXUS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及電池的研發·生產公司,計劃2027年投產。
豐田在上海獨資建廠生產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標誌著雷克薩斯首次在中國實現本土化生產。同時,豐田也成為繼特斯拉之後第二家在上海獨資建廠的外資汽車企業。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梅松林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雷克薩斯的國產化將提升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但也面臨如何平衡國產化和國際化的新挑戰。
上海工廠生產雷克薩斯純電動車型
按照豐田的規劃,利用上海及長三角地區成熟的產業鏈基礎、物流網路、人才體系及市場規模,上海新工廠將專注於研發和生產雷克薩斯品牌純電動車型。
該工廠採用100%獨資模式,計劃僱傭約1000人,採用革新性生產技術,計劃2027年投產,初期年產能約為10萬輛。要實現95%以上的本土零部件使用率,產品不僅面向中國市場,還將出口至日本及其他海外市場。
早在2024年6月底,就有訊息稱豐田正在尋求與特斯拉類似的待遇,包括稅收減免、政策支援、土地授予,以及無須當地合資夥伴即可直接運營的條件。彼時,豐田公司會長豐田章男現身上海參加豐田在中國市場首次舉辦的賽車活動,協商合作被視作行程的主要目標。
此後,2024年7月、12月又傳出雷克薩斯落戶上海的訊息。當時豐田中國及雷克薩斯中國均對傳聞回應“不予置評”。
進入中國市場以來,雷克薩斯一直採用純進口形式進行銷售,數次傳出國產化風聲,始終未能成行。為何選擇此時進行國產化?
梅松林認為,過去雷克薩斯以進口方式在中國市場開展得順風順水,沒有緊迫性驅動其改變,只有當碰到逆境時,才不得不做出改變。雷克薩斯國產化,尤其是有深度的國產化(產品平臺本土化)有助於其發展,一是能充分了解中國市場消費者需求,以此為出發點開發中國市場的平臺和產品。二是供應鏈本土化,充分利用中國汽車產業成熟、有價格競爭力的供應鏈,尤其是新能源車供應鏈。三是國產化後才能尋找可以真正落地的戰略合作伙伴,如同大眾和小鵬的合作。
上海夏至良時諮詢管理公司高階研究員楊懷玉提到,國產化有助於減少進口關稅和運輸成本,使雷克薩斯能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價格。此外,中國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援力度也為外資企業在華投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電動化轉型遲緩銷量遇冷
產品更新迭代速度慢、電動化轉型遲緩未跟上節奏,雷克薩斯在中國市場逐漸遇冷。
目前,雷克薩斯在中國市場銷售的12款車型中僅有RZ為純電車型,官方售價35.59萬元起。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則為RX 450h+、NX 400h+兩款車型,ES等主力車型仍為燃油車。
從銷量表現看,2019年雷克薩斯在中國市場銷量首次突破20萬輛,使得中國超越北美成為其第一大市場,此後兩年連續增長,但增幅縮減。2022年雷克薩斯在中國市場銷量同比下滑22%,2023年和2024年雷克薩斯銷量再度迴歸正增長。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度需要加價購買的雷克薩斯只能選擇以價換量,2024年銷量超18萬輛,僅同比微增0.3%,遠低於2021年22.7萬輛的峰值。
在豐田汽車新體制經營中,電動化方面雷克薩斯承擔著先鋒的角色。按照豐田規劃,到2030年,純電車型銷量目標將達到350萬輛,其中雷克薩斯純電動銷量達100萬輛。到2035年,雷克薩斯將實現100%純電動化。
豐田汽車社長佐藤恆治此前表示,在雷克薩斯電動化轉型的過程中,中國市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由BEV Factory負責研發的全新一代純電動產品將於2026年投放市場,新產品會從雷克薩斯品牌開始率先投入市場。
平衡國產化與國際化是挑戰
豐田中國總經理李暉曾經在擔任雷克薩斯中國執行副總經理時坦言,雷克薩斯在中國市場的壓力不光是銷量,更是來源於中國客戶對車型需求的不斷變化,需要思考如何快速地適應和調整,從產品、服務到營銷,去適應中國的快速變化。
即使是國產化後,新的挑戰也將不斷出現。楊懷玉表示,中國本土電動汽車品牌的崛起、跨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電動化佈局,競爭不容小覷。此外,梅松林認為,雷克薩斯面臨諸多抉擇困境,包括如何平衡好國產化的雷克薩斯和國際化的雷克薩斯,哪些東西要本土化,哪些要和其他市場保持一致。
“雷克薩斯可以充分吸收特斯拉的最佳實踐經驗,充分實現獨資的獨特優勢,如快速決策、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國際質量標準同中國的成本領先相結合。”在梅松林看來,在中國獨資建廠,在中國落地生根,可以最大程度上藉助中國新能源車起飛的大勢,助推雷克薩斯乃至整個豐田的新能源轉型。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王琳琳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