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證券研報指出,春季行情年年有,牛市中漲幅更大。春季行情是A股市場經典的“日曆效應”之一,每逢歲末年初,投資者都在期待春季行情。
春季行情中領漲行業無普適性規律,而是得益於當時政策或產業因素催化。春季行情中,重視AI浪潮下產業趨勢向上的科技板塊。同時,關注政策加碼下或存在較大預期差的地產、消費醫藥。
如何找春季行情中領漲行業?
春節後市場明顯活躍,在AI概念引領股市本週迎來蛇年開門紅。市場情緒也轉暖,週五全A成交額放量至近2萬億,投資者期待的春季行情或已徐徐展開。那麼歷史上春季行情行業表現有何規律?今年春季行情中哪些行業機會值得重視?本文對此進行分析。
春季行情年年有,牛市中漲幅更大。春季行情是A股市場經典的“日曆效應”之一,每逢歲末年初,投資者都在期待春季行情。而2025年A股開年略顯疲軟,有投資者對於今年春季行情是否存在心存疑慮。事實上,歷史上春季行情年年有,且牛市中行情漲幅更大。若以上證指數刻畫,回顧05年以來A股歲末年初的表現,均會有春季行情,只是啟動時間和漲幅會有差異。①從啟動時間看,行情啟動時間早晚與上年三四季度行情有關:若三四季度行情較弱,則春季行情啟動偏早,最早於上年11月中啟動,如06、08、13、20、23年;若三四季度行情較好,則春季行情啟動較晚,1月中下旬甚至2月初才啟動,如05、07、10、11、14、15、16、17年;其他年份則在元旦附近啟動。②從行情漲幅看,牛市中的春季行情幅度更大。我們還是以上證指數為代表來刻畫,回顧05年以來歷次A股歲末年初的行情,若只考慮06-07年、09年、14-15年、19-21年這8年牛市中的春季行情,行情平均持續52個交易日,平均最大漲幅達29.8%;而剔除牛市中的春季行情後,剩餘年份春季行情則平均持續36個交易日,平均最大漲幅11.7%。由此可見,在牛市中春季行情的持續時間更長,且上漲空間也明顯優於非牛市時期。
政策催化、流動性寬鬆以及基本面改善是春季行情催化因素。歷史上春季行情的展開往往是多重因素催化的結果,具體而言:①政策催化透過提升市場情緒助推春季行情。歲末年初隨著重要會議召開,政策利好往往催化市場風險偏好上修。例如08年“四萬億”計劃、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14年“大眾創業、全民創新”、16年供給側改革、19年股市政策等均顯著提振市場情緒,推動春季行情展開。②流動性寬鬆也常直接推動春季行情啟動。年初為信貸投放高峰期,資金利率下行,使宏觀流動性相對寬鬆。例如06、09、12、15、16、19及20-24年流動性均偏松,其中12和15年兩輪行情中基本面資料仍在下行,流動性改善是行情啟動的關鍵。③宏觀基本面改善是春季行情演繹的重要條件。春季處於業績真空期,宏觀高頻資料對A股具有重要指引作用,此時宏觀基本面的改善往往助推行情開啟。例如09、16、19、23年初在逆週期政策發力下基本面企穩回升,07、10、17、21年初宏觀基本面延續向上,為春季行情提供支撐。
春季行情中領漲行業無普適性規律,而是得益於當時政策或產業因素催化。回顧05年至今歷次春季行情,可以發現領漲行業並無普適性特徵。首先,從春季行情中漲幅居前的行業頻次來看,並無明顯的行業規律。其次,春季行情中行業表現與前一年的漲跌幅關係也不大。過去20年春季行情中位列漲幅前三行業前期表現,計算各行業在春季行情前一年漲跌幅排名,處於所有行業漲跌幅前1/2的行業有25個、佔比約四成,處於後1/2的有35個、佔比約六成。
春季行情中漲幅居前行業往往有政策、基本面或產業層面的積極催化。第一,每年全國兩會均在3月召開,因此政策及受益領域往往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受政策利好催化的行業在春季行情中表現更優。例如06年初國資委稱將加快推進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受此提振下06年初春季行情中銀行(春季行情期間漲幅為33.6%)、非銀(29.9%)漲幅居前。又如09年初國常會審議透過汽車產業和鋼鐵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疊加08年“四萬億”投資計劃逐漸落地,上游有色(63%)和製造中的汽車(47%)等受益行業漲幅居前。第二,基本面決定股價漲跌,歷年春季行情基本面趨勢更優的領域股價表現也更強。例如07年初我國出口繼續高增,1、2月美元計價下出口金額當月同比分別為33.4%、51.8%,其中紡織業出口價值指數同比分別達12%、56.7%,基本面向好驅動紡服在07年春季行情中漲幅居前。又如21年初新能源汽車銷售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快速提升,20/12、21/01新能源車銷量當月同比分別達51.8%、286.4%,當時春季行情中電新漲幅為30.5%。第三,產業層面存在催化的行業在春季行情中也有上佳表現。例如24年初科技產業趨勢繼續向上,2月OpenAI釋出影片生成模型Sora標誌著生成式AI技術正蓬勃發展,產業層面利好催化下,24年初春季行情中計算機(31.7%)、通訊(30.6%)、傳媒(29.5%)漲幅居前。
2025年A股春季行情或正展開。前文我們分析過,A股春季行情年年有,驅動行情展開的因素主要是三個:政策催化、流動性寬鬆、基本面改善。而從當前市場環境來看,春季行情展開的驅動因素已逐漸具備:政策方面,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5年將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2月5日國務院會議提出要“敢於打破常規推出可感可及的政策舉措,及時回應關切加強政策與市場的互動”,政策加力預期持續強化。流動性方面,1月下旬出臺的《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是落實“穩住樓市股市”政策定調的又一重大舉措,我們認為中長期資金入市趨勢將進一步鞏固。基本面方面,隨著一攬子增量政策持續見效,企業利潤明顯改善,12月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速連續第三個月提升,由11月的-7.3%大幅回升至11.0%。此外,春節期間消費資料穩定增長。根據文旅部,春節假期期間國內出遊總花費6770.02億元,同比增長7.0%。展望25年,我們認為隨著增量政策出臺落地,宏微觀基本面有望加速修復,A股歸母淨利潤增速預計達5%-10%。
另外,從大的市場背景來看,我們結合政策基調轉向+牛熊週期規律+市場情緒觸底三大因素判斷,24年924以來這輪行情是反轉而並非反彈。24/10/8以來的調整是牛市第一波上漲後的回吐,對比歷史看調整時空已顯著。隨著逆週期政策落地推動基本面改善,疊加居民及長線機構配置力量推動資金面改善,A股有望迎來新一輪上漲。綜合以上,我們認為去年9/24以來的這輪行情是政策推動下的底部第一波上漲,是市場熊牛轉換的重要轉折點,在此背景下春季行情的漲幅或更加可觀。
春季行情中,重視AI浪潮下產業趨勢向上的科技板塊。上文指出,當前政策催化、流動性改善及基本面修復均為春季行情提供了有力支撐。而對應到行業表現上,政策、基本面或產業趨勢層面有積極催化的領域表現會更強。站在當下來看,近期Deepseek大模型或將加速AI應用的落地,引起市場廣泛關注。因此,我們認為隨著春季行情的徐徐展開,需重視AI等產業趨勢迎來積極催化的領域。
政策和技術雙重利好疊加產業趨勢向上,科技有望佔優。當前我國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期,透過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我們預計科技產業仍將是政策重點支援的領域。與此同時,科技產業正處在新一輪向上大週期中,以AI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科技正在各個領域加快落地應用。1月20日DeepSeek正式釋出推理大模型DeepSeek-R1,其在數學、程式碼、自然語言推理等任務上,效能已可比肩OpenAI o1正式版,後續DeepSeek開源與低成本的特性或將加速國內外AI應用的快速發展。政策和技術雙重催化下,科技板塊基本面有望向上,結合海通行業分析師預測,24/25年電子歸母淨利增速分別為30%/35%、通訊為20%/30%、計算機為-5%/15%。科技中一方面或可重點佈局AI技術應用端的消費電子、自動駕駛、人形機器人等。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援引Markets and Markets的資料、24-28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速為50%。另一方面,25年財政有望積極發力,數字基建、信創、半導體等科技領域或受到財政的重點支援,相關領域將受益。
中高階製造內外需有支撐,供給優勢明顯,景氣有望延續。當前我國高階製造擁有產業叢集優勢、工程師紅利和技術積累等優勢,同時內外需求均有支撐。外需上,新興國家需求旺盛且對中國的依賴度較高,或是中國中高階製造商品出口新增量。內需上,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將加力擴圍,家電等耐用消費品相關領域有望持續受益。
關注政策加碼下或存在較大預期差的地產、消費醫藥。地產自19/04高點以來最大跌幅為65.5%、調整持續時間已近5年;消費板塊自21/02以來調整也近4年,其中食品飲料最大跌幅為58.8%、醫藥為55.3%。當前地產、以及食品飲料和醫藥等消費行業的估值和基金配置力度已處在歷史低位。近期消費和地產是政策重點關注的領域,政策發力下地產和消費醫藥的基本面有望出現更多積極變化,或存在較大的預期差。
消費醫藥:資產負債表修復+財政政策發力,消費醫藥有望迎來基本面改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提振消費、擴大內需放在首位,提出25年“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根據海通宏觀測算,若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擴大到3000億元,對社零增速的拉動或在0.9-1.2個百分點。此外,促進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同樣有望成為政策重點,政策支援下其收入增速有望回升,或將釋放更大消費潛力。
地產:政策發力下房地產市場有望“止跌回穩”。自24/9/24以來地產政策頻出,24年9月政治局會議中已提出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住樓市股市”。隨著地產需求與供給端政策組合拳落地,當前地產的基本面資料已出現積極的訊號:24年12月,70個大中城市中,一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二三線城市環比總體降幅收窄;一二三線城市同比降幅均繼續收窄。
風險提示:穩增長政策落地進度不及預期,國內經濟修復不及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