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藥王,頂峰相見!
2024年,跨國藥企諾和諾德旗下的減重抗糖藥物“司美格魯肽”賣了293億美元,摺合成人民幣超過2000億元,和抗腫瘤k藥的銷售額差距只剩下不到2億美元。
全球藥品銷售的火爆,讓我們不由得想到上游研發外包企業,即為藥企提供研發、生產外包服務。
雖說我國製藥企業沒有達到那麼大的銷售規模,但研發外包企業卻可以享受國外藥企的銷售紅利。
醫療研發外包龍頭就是這樣,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公司在手訂單達到了438億元。
438億訂單是什麼概念?
這筆訂單遠超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的營收規模,達到了2023年收入規模的109%。
同時,在訂單的支援下,藥明康德已經成為目前國內醫藥行業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2024年前三季度的營收規模比恆瑞醫藥、百濟神州還高。
那麼,它是如何獲得這些訂單的呢?
1、客戶積累所得
對於醫療研發外包企業來說,得客戶者得天下。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藥明康德維持了6000家活躍客戶群體,覆蓋了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方面,從藥明康德成立至今,公司的客戶數量一直在增多,從而保證了訂單和業績的增長。2018-2023年6年間,公司活躍客戶由3500家增長至6000多家,其中全球前20大藥企一直都是公司的客戶。
另一方面,即便和同行業企業對比,藥明康德的服務客戶數量也是最多的。
根據2023年財報資料,康龍化成、凱萊英、泰格醫藥的服務客戶數量分別為2800家、1100家和2800家,它們的服務客戶數量均明顯小於藥明康德。
與此同時,就像某些汽車或飛機零部件製造商一樣,藥明康德也需要深度參與到下游客戶的研發或生產中去,從而獲得了較高的“轉換成本”,使得客戶黏性更強,訂單簽署的持續性也就更好。
2、研發生產能力突出
而藥明康德為何會獲得那麼多的客戶,歸根結底還是公司的研發及生產能力突出。
前幾年,一提到我國醫療研發外包企業,都會說我們具有工程師紅利、生產成本優勢,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國外那些競爭對手。
2023年,藥明康德的收入規模達到了403.41億元(84.44億美元),名列全球第三。
但在我國企業都有著生產成本優勢的情況下,藥明康德卻能脫穎而出,成為全球醫療研發外包行業前十大企業中唯一的中國企業,背後便是其實力的體現。
從公司的業務佈局上就能看出來,藥明康德不僅建成了國內最大的一體化研發、生產平臺(CRDMO),而且拓展了非常全面的分子種類,在諸多治療領域保持了顯著優勢。
這種研發生產能力甚至比一家製藥企業還突出。
(資料來源於藥明康德2024年前三季度業績演示材料)
現如今,藥明康德是在化學藥業務領域、實驗室測試業務領域保持了領先的行業地位,在生物學領域的業務規模不及藥明生物。
不過,藥明康德也早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生物學發現平臺之一。“藥物發現”是藥物研發最前端的業務,從而有望為價值量更高的後端業務引流,帶給公司持續更大的潛能。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的新分子TIDES業務(主要為寡核苷酸和多肽)實現營業收入35.5億元,同比強勁增長71%,就有生物學發現平臺的功勞。
那麼,有了這樣大規模的訂單,藥明康德的成長是否就一勞永逸了呢?
從公司業績增長看,顯然不是這樣。
2024年前三季度,在上年同期“口罩”相關訂單高基數以及醫藥投融資環境等不可控因素影響下,藥明康德營收、淨利潤雙雙下滑,分別同比下滑了6.23%、19.11%。
面對這種情況,藥明康德做出了兩大措施,來應對業績下滑風險:
第一,拋售虧損資產。
最近幾年,面對不利的醫藥投融資環境,藥明康德的一些新業務發展有些萎靡,導致業務持續虧損。
對此,藥明康德在最近不到2個月先後表示要出售WuXi ATU業務、聯營企業藥明合聯7.17%的股權以及國外的兩個醫療器械測試工廠,其中WuXi ATU業務便是公司虧損最大的一個專案。
2024年上半年,WuXi ATU業務實現營收5.7億元,毛利潤卻是負數,為-1.71億元。
所以,預計出售虧損業務後,公司盈利能力有望增強。
並且值得一提的是,藥明康德出售的藥明合聯股權,預計將直接分別增厚2024年、2025年7.2億元、12.97億元的利潤,這對公司業績的支撐也是很大的。
(資料來源於藥明康德2025年1月14日公告)
第二,積極擴張海外產能。
在收縮業務的同時,藥明康德卻沒有停止擴張。2025年1月15日,在全球JPM大會上,藥明康德表示:在現金流支援下,公司將加速全球產能的建設,預計2025年研發和生產(D&M)資本支出將翻倍。
一邊賣資產收縮,一邊擴張,藥明康德為何如此?
理由有2個:
一是為了更好地規避“潛在”風險。2024年“安全法案”對於藥明康德甚至整個研發外包行業的影響歷歷在目,其中針對的就是基因治療相關業務,所以出售完這項資產,即WuXi ATU後,公司有望和全球大客戶聯絡更加密切。
而在國外建設生產基地,有利於進一步拉近與客戶的關係。
據悉,目前藥明康德在全球範圍內共有6個基地在建設。
二是搶先為下一輪增長做好準備。最近幾年,雖說在全球公共衛生事件以及國內外醫藥行業挑戰之下,全球醫藥行業處於一個“調整期”,但這並不意味著行業增長的停滯。
不光是經過多年研發積累,我國創新藥企正冉冉興起,國外藥企為了應對未來的“專利懸崖”挑戰,也在加快產品佈局,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進行大規模的併購整合。
所以,為了迎接未來行業的增長,藥明康德加倍對核心主業的投入,看似收縮實際是為了更好地擴張。
做個總結。藥明康德當前雖然面臨了一定的業績增長壓力,但公司在手訂單依然充足。而且透過最近的拋售和擴張動作來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還有望加強,為公司新一輪增長做好準備。
關注飛鯨投研(id:Feijingtouyan),立即領取最有價值的《成長20:2025年最具有成長潛力的20家公司》投資報告!
來源:飛鯨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