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股市收盤後,財政部公佈了經人大討論審議的、市場期待已久的救市“大招”。
具體的內容是:
1、新增批准地方債限額6萬億,分三年實施,用來置換地方政府隱性債務;
2、未來5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用於地方政府化解地方債務,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
兩者合計,是10萬億元。
沒想到,這個數字一出來,市場就破了大防,當時海外上市交易的富時A50指數,一下子就暴跌了5%(後來又逐步漲回來了一些)。
按道理來說,國家已經給了10萬億這麼大一顆糖了,市場為什麼還這麼不滿意?
這是市場預期與現實的落差。
因為,在上週早些時候,總理專門發聲,說中國財政和貨幣政策都有較大空間,到了週四的時候,根據各種海外小作文,說是有6萬億地方政府化債+4萬億元回購房地產+2萬億元刺激消費……
預期已經打滿,就等國家兌現呢!
沒想到的是,國家救的,就是地方政府這個親兒子而已,什麼房地產回購,什麼刺激消費,市場的戲也未免太多了點兒!
財政部發佈會之後,財政部部長還出來給大家算了一筆賬,說中國當前國債有40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40.7萬億元,但是還有14.3萬億元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我們要綜合考慮云云。
關於這個10萬億的解讀,市場上已經很多了,那些人云亦云的東西我也不想再扯。2023年10-12月,我曾經連續寫過4篇有關中國債務、特別是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文章,並且把中國的債務資料,與美國的債務資料進行了深入的對比:
350萬億中國債務的全景掃描
中國與美國,誰的政府債務更高?
中國VS美國:債務全面對比
127萬億地方政府債務,該如何化解?
其中,最後一篇,還專門探討了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該如何化解,這一次財政部的化債方案,其實差不多算是遵循了我提出的思路,有興趣可以去翻看。
根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NIFD)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CNBS)資料,截止2024年一季度末,中國宏觀各部門債務分佈是下面這個樣子(以下3個圖表的資料,均來源於CNBS)。
進一步的,根據NIFD 2024年三季度季報中“債券市場”部分所披露的資料,目前我國債券總存量約169.06萬億元,其中地方政府債券餘額44.53萬億元,金融債39萬億元,國債33.2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債券29.53萬億元,同業存單約18萬億元……
藍部長提到國債40萬億,地方政府債券40.7萬億,大機率說的是2023年底的資料(但是國債總量好像又沒有那麼多)。
我們首先要問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是現在出臺了10萬億元的化債措施,而且特別強調用於置換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
答案是,地方政府屎憋屁股門了!
2023年有一大半省市,其發行的城投債券,幾乎全部都用來支付原有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本金和利息,許多中西部地區的體制內人士也應該知道,相當多的縣一級地方政府,2023-2024年幾乎都已經無法正常支付事業單位及公務員的工資,再不化債,就會有地方政府破產的新聞傳出了。
3年給6萬億元的地方債額度,用於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化解,看起來很多,那實際到底多不多呢?
這要看需要化解的隱性債務規模有多大。
根據“中國地方政府債券資訊公開平臺”公佈的資料,截止2024年8月,全國顯性地方政府債務的總額為43.63萬億元,其中一半債務餘額16.36萬億元,專項債務餘額27.26萬億元,這就是藍部長所說的地方政府債券的額度。
不過,中國特色的經濟體系,明面上的地方政府債務並不是大頭,地方政府負有償還義務的隱性債務才是大頭,這個所謂的“隱性債務”,90%以上都是各地方政府所設立的名目繁多的城投公司債務,這個債務不僅規模龐大,而且難以統計和計算。
根據中國宏觀債務的權威研究機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相關資料,2022年底,這些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總規模與GDP的比值是73%,如果按照這個比例來折算,當前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有93萬億元之多。
總的隱性債務是90萬億,但財政部化債方案是3年6萬億,5年10萬億,你覺得化債規模夠還是不夠?
根據財政部公佈的資料,截止2024年8月,這超過90萬億元的隱性債務中,其中有15.8萬億元,是透過市場上公開發行債券而來,這就投資市場上所謂的“城投債”,如果我沒有猜錯,藍部長說地方政府還有14.3萬億元隱性債務,大機率說的就是明面上的城投債。
也就是說,中央政府希望,透過讓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用低利率逐漸置換這14.3萬億元的城投公司高息債券。
財政部這次的這個化債思路,倒是有點符合我在《127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該如何化解》一文中的觀點,就是對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進行分級,將公開發行的城投債作為優先順序最高的債務進行償還。
財政部允許發行地方政府債券,來置換公開發行的城投債券隱性債務,本身就已經說明,已經將這部分城投債券,逐步納入地方政府顯性債務的管理之中,體現了其作為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償還的最高等級。
另外,如果與西方國家,特別是與經濟體量與中國接近的美國的“化債”思路來看,中國的化債規模偏小,而且方向也有些不同。
2008年和2020年,美國聯邦政府分別有過一輪化債。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意味著美國居民部門債務出現問題,但,這些債務當時都已經轉移到了金融部門,其中地產抵押債券(MBS)是重災區,當時美國的大型金融機構幾乎要被團滅。
這個時候,先是美國政府出面,用7000億美元的財政資金,收購金融機構的有毒資產(美國政府大量發行國債籌集資金,注資金融公司,而美聯儲則開啟QE印鈔購買國債,這屬於間接印鈔),然後,美聯儲還親自上陣,直接從投資人和金融機構的手中收購MBS(直接印鈔),至於美國居民,負資產的房子也規定銀行暫時不能收回。
2020年疫情危機爆發,美國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同時出現嚴重的債務問題,於是,美國政府拼命發行國債,然後美聯儲拼命購買國債,這意味著,美聯儲直接大量印鈔。
然後,印出來的鈔票,經聯邦政府之手,無償發給了美國個人和企業,沒有透過金融機構轉手。相比2008年,這對美國普通人而言是遠比2008年更公平的方式。
總之,兩輪化債的結果,就是居民部門和金融部門所負擔不了的債務,一下子都轉移到了聯邦政府身上,聯邦政府債務槓桿率暴增,但卻為此後美國經濟的持續復甦打下了基礎。
注意看下面的圖表,2008年-2014年、2020年-2021年,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和美國聯邦政府債務/GDP的槓桿率同步暴增。
說白了,美國2008年和2020年的兩次化債,都是透過政府借債、央行印鈔解決,都是中央政府直接接過居民部門和企業部門的債務,這也是最有效的化債方式——因為只有中央政府才有印鈔權。
具體來說,2008年-2014年,是印鈔3.7萬億美元給了金融機構,然後由金融機構轉手,到了居民和企業手中;2020年-2021年則是直接印鈔5.1萬億元,發給美國的企業和民眾,沒有了金融機構這個中間商賺差價,所以2020年疫情之後,美國經濟復甦的水平和速度,遠遠超過2008年。
從政府債券發行角度觀察:
2008年-2014年,美國聯邦政府債務從10萬億增加到17.8萬億,暴增7.8萬億,相當於每年發行1.3萬億美元,相當於每年GDP規模的7%-9%;
2020年-2021年,美國聯邦政府債務從23.2萬億增長到29.6萬億,暴增6.4萬億美元,相當於每年發行3.2萬億美元,每年印鈔量相當於GDP的13%-15%。
即便考慮到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的正常增加,在2005-2007年每年有約6000億美元,2016-2019年每年則有1.2萬億美元左右,這種規模的救市也十分驚人。
相比之下,中國的6萬億3年,加上原本的每年債券置換額度,前三年也不過是每年2.8萬億,這大約相當於中國GDP的2.2%,只有美國2008年-2014年房地產救市規模的一半、2020-2021年救市規模的1/4(剔除美國正常的每年國債增加)。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的是,中國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相當多的一部分債務說不清道不明,很大機率是地方政府權貴們的“白手套”,和美國的那種實打實的全民債務完全不同,所以,我們不可能像美國一樣,由聯邦政府直接全部接受這些債務(相當於給企業和民眾發福利),而是要對隱性債務持續保持高壓姿態,儘量壓縮其規模……
另一方面,美元是國際貨幣,大規模發行債券+美聯儲印鈔,其成本是由全世界所分擔的,而中國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如果動輒出臺相當於GDP規模10%左右的化債方案,人民幣的匯率可能立馬就崩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國出臺大規模的化債方案,其實得利的都是和地方政府權貴們相關的企業、人和機構,其他人反而會因為隨後而來的通脹而利益受損,而且還有可能推高中國的製造業成本,民眾如果喪失了艱苦奮鬥的精神,會降低當前中國製造在世界上一枝獨秀的地位。
從以上這三個方面來說,這10萬億元規模的化債方案,整體上還是比較合理的。
最後,還有一條需要特別說明的是——
中國這次的化債方案,並不是由中央政府接過地方政府的債務,而是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監管和批准之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來籌集資金,置換高息的隱性政府債務,還是要把所有的壓力都留給地方政府,保持中央政府的良好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