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關於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部署,教育部和中國科協重點建設“中學生英才計劃”,選拔一批品學兼優、學有餘力的中學生走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一流高校,在基礎學科領域的知名科學家指導下,參加為期一年的科學研究、學術研討和科研實踐,助力走好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強人才保證。
2023年,理工附中有9名同學進入“英才計劃”,今年人數快速增至16人,位居海淀區第二,而其中13位同學均出自學校的“秘密武器”——高研實驗室專案,可以說,該專案對理工附中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功不可沒。
緊張的期末考試終於結束,高研實驗室的同學們也格外興奮,因為在學校的冬令營活動中,他們走進了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圍繞人工智慧、自動駕駛、電子資訊科技等領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在那裡,同學們和業界頂流、學科領域的專家前輩進行了面對面的現場觀摩學習和交流分享。
高研實驗室到底“高”在何處?今天就和京教君一探究竟吧~
為建立高校與中學聯合發現和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後備人才的有效模式,為⻘少年科技創新後備人才不斷湧現和成長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2023年秋季學期,理工附中成立了高研實驗室,採用“雙導師”模式,校內導師為知名大學畢業的博士和博士後,校外導師則對接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知名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員等共同研發課程,併為同學們進行授課。目前實驗室共開設了天文科學、化學材料、航空航天、電子資訊、人工智慧、地球科學以及生態學7大研究方向。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人類自1957年開始航天事業以來,共發射了4000多款形形色色的航天器。2022年2月27日,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搭載22顆衛星成功發射,創造中國航天“一箭多星”的最高紀錄。航天器有哪些種類?我國第一顆衛星長什麼樣子?月球車、火星車的結構是什麼樣的?
帶著對航空航天無限的嚮往,現就讀於理工附中高一2班的魏皓南成為了航空航天高研實驗室的成員。回憶加入實驗室這段時光,他感受最深的是前往文昌基地的觀摩活動,那是他和同學們第一次近距離實地觀看、體驗火箭發射,那種清晰可感的震撼他至今都記憶猶深。
平時,理工附中的航空航天課程緊跟時代發展趨勢,綜合運用物理、化學、工程、數學等學科知識,將科學探究與工程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能力。課程內容形式豐富,不僅包括通識課程,還有研修課程和專案課程,在通用知識學習的基礎之上,同學們可自主選擇雷達技術、航空發動機、材料、北斗衛星導航、納衛星工程實踐等個人感興趣的領域開展科研實踐。
航空航天高研實驗室的同學們喜歡用一句話形容自己的志向之遠大——“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青年學子對航空航天的熱愛。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看到有這樣一群熱愛航空航天的傑出學生,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們將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夢想貢獻更多力量。
“讓智慧車動起來的那一刻非常有成就感”
高一13班韓承佑同學談到人工智慧的時候,語氣裡滿是興奮。他告訴我們,目前人工智慧高研實驗室的主要內容是人工智慧與無人駕駛。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高階工程師劉希未博士帶領同學們由淺入深地講解了什麼是人工智慧、硬體開發環境和Linux系統與簡單指令、OpenCV程式設計基礎與專案實踐、神經網路與深度神經網路程式設計基礎以及如何使用神經網路模型使智慧車自動駕駛等專業的前沿知識。
最令韓承佑同學興奮的是智慧車動起來的那一刻,“看到自己訓練的人工智慧有了成效,感覺好像自己親手撫養的小生命長大了一般欣慰。那種成就感是極其真實的。”他和他的同學們,在一次次的課程中,一次次的實驗中,感受到了人工智慧與計算機的科學奧妙。
據瞭解,深受學生歡迎的“人工智慧高研實驗室”是一個以培養學生人工智慧科研創新能力為核心的課程,採用專案式研究的方式,從真實情景出發,探索人工智慧領域的前沿技術和應用,目的是培養出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型和創新型人才。
名校博導來給中學生當導師
理工附中高研實驗室除了有過硬的硬體、豐富的課程之外,最吸引人的就是擁有一群來自清華、北大、中科院、北師大的博士、博導組建的校內外導師團為學生們的科研學習和成長保駕護航。
例如電子資訊高研實驗室的校外導師李芳,就是一位榮譽加身的重量級導師。身為中科院半導體所研究員、博導,所光電系統實驗室主任,所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她帶領研究團隊親自為理工附中電子資訊高研實驗班的學生授課。
校外導師、北師大天文學博士後蒼天啟負責指導天文高研實驗室的研究。蒼天啟與理工附中淵源深厚,他中學期間就是理工附中天文社的一員,經學校培養後愛上了天文並以此為專業,成為業界專家,現在他又成為理工附中的校外導師。週末,他犧牲休息時間,帶領學員遠赴北京郊區開展天文觀測實踐活動,璀璨星空給學生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天文觀測活動,不僅使學生迅速熟悉真實的星座知識,還鍛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團隊意識。
理工附中的馬曉欣老師是畢業於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的博士後,作為校內導師,她多次指導學生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北京市“小院士”科技教育活動、“北斗杯”空天科技體驗與創新大賽等,均取得優異成績。在同學眼裡,她是大神一樣的人物,由她負責的航空航天高研實驗室,每節課都會給同學們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談到為什麼要 組成“博士導師團”,該校負責人介紹到 , 首先博士們可以為學生指引方向,幫助他們樹立榜樣,制定目標,並在專業選擇上給予規劃建議;其次,博士們具有極高的專業素養,可以大大激發同學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愛好,幫助學生們拓展思維、增長見識。
同時,博士導師也非常樂見有一批年輕人如此熱愛科學,就像理工附中化學材料高研實驗室校內導師、北大博士後張巖所說,“多年前,我也很想有個經驗豐富的師兄師姐來告訴我,這條路要怎麼走。現在,我們想成為帶路的人。”
2023年12月18日下午,由首都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黃燕寧教授組織的《中學化學實踐取向校本課程展示活動——化學貫通課程暨化學材料高研實驗室特色課程展示》在理工附中化學材料高研實驗室舉辦,師生展示了《青蒿素的提取》階段反思課程。 展示活動獲得了在場教師的一致好評和認可。 黃燕寧教授這樣評價: “課程中科學實驗的全程經歷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就在身邊,成為像科學家那樣的人並不是遙不可及的,科學家精神、科學態度就這樣一點點融入學生的生命中,為學生終身持續發展提供了永動機。 ”
科技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格局日趨完善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了“三位一體”的系統部署,並鮮明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體現了對強國崛起規律的深刻洞察。從世界範圍看,佔據經濟發展主導地位的關鍵往往在於率先掌握了科技創新主動權,率先取得了重大原創理論和核心技術的突破,而突破的產生來自頂尖人才,頂尖人才的集聚和培養歸根結底要依靠教育、要依託學校。
設立高研實驗室、聘任學術班主任、成立科學教育中心……理工附中近期推出的多個創新動作,正是該校積極推進科技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系列舉措的一部分。該校將著力在教育“雙減”背景下,在課程、師資、資源建設中做足、做實科學教育加法,打造科學教育“金名片”,搭建更廣闊的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平臺,讓有天分、有潛力、有志趣的學生能夠脫穎而出,為國家輸送更多優秀的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
編輯|京教君
內容來源|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
今日推薦影片
歡迎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注意!微信演算法改版了!
圈友們要是不給京城教育圈加星標,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親們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標!
重要的話說三遍!
然後,多點在看、多點贊、多分享,
不然我們就要失去彼此了……
親們,快加星標,風裡雨裡,
京教君在這裡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