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55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7分鐘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課堂教學也不例外。有人從教師的候課、上課到下課,給課堂教學總結出了六十多個細節。其實,我們做每一件事的過程都是由一個個細節構成的,沒有細節就沒有過程。由此,我們也只有做好每一個細節,才會收到好的結果。開學以來,聽了二十幾節課,總體感覺較好,看出老師們備課充分,課上得比較規範,狀態亦好,有的課還帶有某種創意。但還是覺得在一些細節上存在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問題。講出幾點,與大家交流並探討。
第一是小結。聽過的課多數沒有小結,即使有也不過是教師匆匆講幾句,只是從形式上做個小結了事,實際意義不大。我想,所有教師的教案上應當是有小結的,只是到了下課時間沒來得及做罷了。但不管怎麼說,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偶爾出現不足為怪,但多數課都這樣,那就應當引起重視了。分析原因,我想最主要的還是重視不夠。
小結作為常規課的一個環節,是不可或缺的。不管什麼學科的課,也不管是什麼課型的課,一般來說,都應是節完整的課,要有頭有尾。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這一節課主要講了什麼,學生應學到什麼,學得怎麼樣,課後還需要做什麼,等等,都是小結可有的內容。至於怎麼來做小結,採用什麼形式和方法,針對什麼內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做,按照實際需要來做。一個是形式上的需要:或教師直接來做,或教師指導學生來做,或師生共同來做。一個是方法上的需要:或在黑板上做,或從課件上做,或以小測驗的方式做。一個是內容方面的需要,找準著眼點:或化繁為簡,做知識歸納梳理;或照應課的開頭,扣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或畫龍點睛,抓住本節課的核心點;或授人以漁,從方法上再加強化;或著中取微,從細節處提取易錯點;或拓展延伸,為下面學習設定懸念,埋個伏筆。總之,形式、方法、內容方面的著眼點可能還有很多可以選擇,但三者應是統一的,應互相依存,以求較好的效果。
其實,做好小結不僅對學生學習有好處,對教師本身提升教學水平也很有益處。它有助於教師總結課堂教學的得與失,促進教師課後反思,做好今後的教學設計。照此下去,日積月累或對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提高教學效果有所幫助。因此,作為教師,決不能視課堂教學小結為可有可無,或虛以應之。
第二是講練結合。講練結合無論是作為一種教學模式,或是作為一種教學方法,乃至一個教學原則,早已應用於教師們的教學實踐中。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講練結合的提法便見諸報端。到了八九十年代,所謂精講多練、精講精練,更成了教壇的熱門詞語。有的學校甚至將每節課的講練時間都做了明確限定。當然,這種形式化的規定,我們並不贊成。但不管怎麼說,講練結合到今天已是被大家認定的一種教學常態了。怎麼將兩者結合得更好,以求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是一個需要不斷加以研究和探索的課題。
聽課中,看到我們的老師還是比較注重講練結合的,方法各異,效果亦有。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點:
1.總體上看還是老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不但新課、新知識講得多,就是複習課、習題課也是講得多。有的課看似學生活動不少,學生回答問題或動筆寫都有,但過程中還是老師說得多,學生缺少主動思考,自主練習。
2.在講和練的結合點上,相對應的不夠,針對性不是很強。應當是講啥練啥,練啥講啥,落實當堂教學目標,當堂教會,當堂學會。
3.在講和練的方式和方法上,還有待商榷和改進的地方。我這裡要多講幾句。首先是教師的講,講什麼,應當先明確。我想,這無非是兩個方面:一個是講知識;一個是講例子。講知識的目的是讓學生對知識先有個基本的認識和理解;講例子的目的是使學生對所認識和理解的知識有進一步消化和鞏固,進而掌握和運用。在講知識和例子的時候,還要涉及講方法,講要求,講注意事項,等等,但這些都是為講知識和講例子服務的。至於怎麼講,對教師來說,是先講知識,後講例子,還是先講例子,後講知識,或是將兩者穿插起來,在講知識的時候適當引入例子,在講例子時隨時照顧到知識,這要因實際而定。總之,講知識,一定要讓學生明白、理解;講例子,一定要給學生做出示範,讓學生能夠照著你的做。對於文科教學尤其是語文學科的講讀課,課文字身就是例子。如何將知識教學和能力培養融入課文教學中,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另外,教師的講,不但語言要精要,還要把控好語速,聲音要清晰,有節奏,有停頓,有重音,有抑揚頓挫,有趣味性,這些也是講的應有要求。
接下來是學生的練,練什麼,怎麼練,這是教師要多加考慮的。對教師而言,講得好不等於教得好,學生學得好才是教師教得好。對學生而言,記得好不等於學得好,用得好才是學得好。練,是必需的。在練的問題上,一是要做到講練統一,如前面所說,講啥練啥。二是突出重點,抓住核心訓練點。三是選好習題,有典型性和“實戰”性。特別是時下學生普遍比較缺乏生活常識且實踐能力較差,課改和中高考命題的思想也在發生變化,選題一定要考慮到這些情況,應有針對性。四是拓展有度,在涉及知識的縱向遞進和橫向擴充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五是用好方法。方法很多,有效為要。六是最重要的一點,即要保證學生對所學知識已經有了一定認識和理解,在此基礎上再去做相應的練習。這是進行講練結合的前提。知識還沒搞明白,就急於求成、急功近利地去做練習,不僅達不到應用的目的,反而會使學生更易混淆原本就不太理解的知識點,造成“夾生飯”。先有“學中做”,再有“做中學”。
第三是教師的目光。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有兩種交流,一種是語言交流,一種是目光交流。聽課中,我感覺到我們的一些教師並沒有太在意目光交流。有的教師上課不太看學生,不是看著教案說,就是看著課件說,或是看著自己的板書說。倒不是都沒有看學生,但有的教師只看一個側面的學生,或只盯住幾個學生。還有種情況,給我的感覺是視而未見,臉是朝向學生的,但實際上並沒有看學生,或者說看的是一個模糊的群體輪廓,沒有關注到個人。不知道我說的這種情況,教師們是否理解,是否和自己對上號。當然,有時某個學生趴桌子,或與他人講話,或低頭做其他什麼事情,等等,我們的教師也會發現,會把他叫起來,或者口頭提示認真聽課,但這隻能說看到的是學生的行為,不是我說的目光交流。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寫一個人或者畫一個人,最好是寫或畫他的眼睛。課堂上講課也應是這樣,你要了解你的學生是不是在專注地聽課,溜沒溜號,聽懂沒有,是不是有疑惑,或者要說什麼,你要看他的眼睛。學生是不會輕易用嘴直接表達出來的,需要我們教師去關注。
課堂上,師生的目光交流是語言交流的很好輔助,二者相輔相成,均不可或缺。作為教師,可以從與學生的目光交流中看到自己的教學效果,可以察覺出學生聽課狀態的細微變化,還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有經驗的教師,一走進課堂,在學生起立、坐下的過程中,就會掃視到每個學生的目光,要把每個學生的目光都收集到他的目光裡,才會完成這個過程,而不會匆匆做個儀式了事。有經驗的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會隨時察看每個學生的目光,從學生的目光裡來判斷聽懂沒有,會了沒有。如果有問題,他會停下來,再講一講,或給學生一點兒思考的時間。總之,他講課的語速和節奏會隨著學生的情況進行適時調整,而不是按既定的教學設計自顧自地講下去。有時候,我們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也會問一下“懂了嗎”“聽明白了嗎”“還有問題嗎”,諸如此類。這種做法不能說不可取,但不能替代目光交流。如果沒有目光交流,這種泛泛地問,只能說徒有形式而已。有經驗的教師,與學生交流的目光會因時而異,因事而異,因人而異,或嚴肅,或親切,或含有批評,或帶有鼓勵,或其他怎樣怎樣。總之,教師的眼睛要會說話,會與學生的眼睛交流。你要讀懂學生,也要讓學生讀懂你。為的是一個目的,就是從目光交流中,瞭解學生,抓住學生,構成師生共榮共進的課堂。
第四是板書。板書是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但自從多媒體進入教室後,教師的板書似乎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很多內容都被預先製作的課件取代了。應當說,利用課件教學是進步的表現,是好事,也是趨勢。但涉及兩個問題,一個是怎麼使用課件,另一個是如何將課件和板書有機地融合起來。有一點目前大家還存在的共識,即板書的功能還不能被課件完全替代。那麼,接下來就是如何寫板書了。至於板書的作用、原則、類別、設計方法等,這些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就不講了,只從書寫上說點問題和意見。
1.問題:①字太草;②字太小;③用筆太輕;④不成行;⑤畫圖不規範;⑥沒有版面安排,寫到哪兒是哪兒,寫到後來沒地方了,字寫得小之又小,或擠到了一塊兒;⑦有錯別字。
2.意見: ①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我想主要還是重視不夠,帶有一定的隨意性。②板書寫出來,是給學生看的,無論寫字還是選擇色彩,一定要清楚,看上去不費勁。③要規範,一個是字要寫對,無論哪門學科,除教學需要外,都應寫規範的簡化漢字。再有就是圖要畫準確,成比例,合要求。我的意見是藉助工具為好,這也是給學生做出榜樣。④版面應有設計,不論採用哪種形式的板書,都應條分縷析,一目瞭然。
第五是提問。提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常用手段。不管在道理上對提問的作用有何認識,遵循什麼原則,或在實際中採用什麼方法,講究什麼技巧,注意什麼事項,等等,都是為達到一個目的,即做到有效提問。
聽課中感到我們老師的提問從不同角度看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下面試舉幾例,沒有主次之分。
一是面向全體學生泛泛問。比如“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等等。其實這樣的問話,不排除老師有意而問,但多是講課過程中的一種習慣性發問,未必要求學生一定要回答出來。即使學生有些呼應,“對”“是”“好”等,也多是不假思索的機械性應答。這種問話,沒有針對性,沒有啟發性,實際意義不大,不過是一種形式上的“滿堂問”。顯然這是提問一忌。
二是挨個兒叫起來提問。這對體現教育公平、給每一個孩子機會、從整體上查驗教學效果來說,是有一定意義的。但這不能成為一堂課甚或每堂課的唯一方法,應穿插採用諸如個別提問或學生主動舉手回答等辦法。固守一個模式,也是提問一忌。另外,一般來說,提問應是先提問題,後問學生。
三是傾向問好學生。對於教師來說,讓學習好的學生回答問題,會節省時間,教師教學也會順暢。但這顯然違背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原則,同時也不能完全體現出本節課的實際效果。應當是面向全體,兼顧優差。問好不問差,也是提問一忌。
四是提問“學困生”缺少應有的準備。學困生特別需要透過教師的鼓勵、同學的認可而樹立信心。所以在提問“學困生”時,應預先考慮是否會答得出,是否應先給些必要提示。對於成績差的學生,特別是想學習又缺乏自信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課前就告知課上要提問他。對於更特殊的學生,在不傷自尊又能夠被接受的情況下,不妨先告知問的問題,哪怕是連同答案一起。學生會了,得到了一定鼓勵,也就實現了教的目的。不分物件、不分方式的提問,也是提問一忌。
五是懲罰性提問。課堂上有學生沒有認真聽課,或違反了課堂紀律,教師便叫他起來回答問題。這種情況下學生多是回答不上來的,這不僅會佔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往往還會影響教師的情緒,甚至形成師生對立,以至課堂活動難以繼續下去。這種辦法應慎用。一般來說,教師應儘量避免在課堂上批評學生。懲罰性的提問,也是提問一忌。
六是教師擺出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提問。課堂上應當體現師生平等。教師過於威嚴,教師做得過於“教師”了,都可能給學生造成心理上的影響,或害怕,影響正常作答,或有牴觸情緒,不願做積極回答。特別是對那些不太愛主動舉手發言或是學習差的孩子,教師更應以平和的語氣、鼓勵的話語來提問。
七是從提問的內容看,或太過簡單,為問而問,學生不需要思考就能答出;或太繁難,教師沒做好應有的鋪墊和引導,學生找不到回答的途徑,反而抑制了他們的思考。這樣的提問,沒有把握好難易度,沒有把問題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把握準。不該問的問,是盲問,也是提問所忌。
以上列舉了七種不當提問。不全面,也未必正確,希望大家研究。再補充講一點:面對學生的回答。學生回答不上來,或回答不正確,教師該怎麼做。因人而異,給予適當的教育可以,但不能有譏諷、蔑視,或其他不應有的言行。特別是那些成績不好、不愛學習乃至常違反紀律的學生,更需要教師有原則、有愛心、有智慧地應對。教師要尊重學生,不能傷害學生自尊心。對教師而言,尊重學生人格是底線,理解學生內心是關鍵,寬容學生過錯是師德表現,幫助學生學會是師能硬體。
第六是課上得太滿。一般來說,課堂上應有留白,給學生一點兒自主整理和梳理本節課學習內容的時間,或給學生留出向老師提出問題,教師及時做出解答的時間。老師此時應走下講臺,看看每個學生是否有什麼需要。但多數課沒有留白,反倒是拖堂多。我們一些教師總是覺得課上要講的東西太多,學生的問題也太多。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在以往的教學中講得多了,而學生沒有得到很好落實,累積起來,問題就越來越多,老師要講的也越來越多。還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我們的教師一定要聽到下課鈴聲才開始佈置作業。為什麼不能提前佈置?提前佈置,對學生來說,或許對所留作業還有些思考,或與教師還有些交流。下課鈴響佈置作業,既擠佔了學生有限的課間十分鐘,又佈置得匆忙,而此時學生的心早已浮躁起來,效果未必好。有效課堂不等於教師講滿用滿,留白課堂可能會更有效。
有人這樣理解新課改,說教師沒上完的課才是好課,因為他沒有恪守課前的預設而重在課上的生成。我不贊成這樣的觀點。起碼來說過於武斷了。我們不是迴避課上生髮出來的問題,但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有的問題可能適宜課上解決,有的問題可能不適宜課上解決。盲目地脫離本節課的主題是不可取的,是沒有章法的教學。
掃碼購買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分校校長朱靖華 著作
《做樸實教育》
校長派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丨朱靖華
編輯丨智庫君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