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關注地理圖文
專業高考地理備考
每日更新堅持11年
地理知識集合彙總
在高考地理中,常見的地埂型別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梯田埂
1.概念:一種在山坡地上沿等高線修築的埂狀設施。
2.作用:起到攔蓄雨水、減少坡面徑流,防止土壤侵蝕的作用,能有效保持水土,讓坡地適宜耕種,比如我國南方丘陵地區的梯田就廣泛分佈著這種地埂。
二、埂壕(溝埂)
1.概念:一般是在一些需要排水、灌溉或劃分區域的農田裡出現。
2.作用:一方面用於疏導田間多餘的積水,保證農田不會因積水過多而影響農作物生長;另一方面可作為不同田塊之間的界限標識,方便農業生產管理,在北方平原地區的一些農田中較為常見。
三、防風地埂
1.概念:多設定在風沙危害較為嚴重的地區,如我國西北一些沙漠邊緣或風沙活動頻繁的農耕區周邊。
2.作用:透過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風速,阻擋風沙對農田、聚落等的侵襲,起到防風固沙,保護農業生產和生活環境的效果。
四、草皮地埂
1.概念:利用種草的方式形成的一種地埂形式。
2.作用:除了具備一定的攔水保土功能外,草皮本身能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還能美化環境,常見於一些生態脆弱需要加強植被恢復的地區,比如部分草原退化後進行恢復治理時會採用設定草皮地埂的方式。
五、等高地埂
等高地埂也是高考地理中可能涉及的一種地埂型別。
1.概念:它是沿著等高線修築的地埂,基本保持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延伸,使得地埂所圍繞或分隔的區域呈現出相對規整的等高分佈狀態。
2.作用
(1)保持水土:和一般梯田埂類似,能有效攔截坡面徑流,減緩水流速度,減少雨水對坡面土壤的沖刷,起到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尤其適用於有一定坡度的山地、丘陵地區的農田或果園等。
(2)方便耕種管理:在農業生產中,等高地埂可以將坡地劃分成不同層級的種植區域,便於農民進行灌溉、施肥、收割等農事操作,也有利於實現機械化作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
(3)合理利用土地:能依據地形特點,充分利用坡地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可耕種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比如在一些山區透過修築等高地埂將原本難以利用的陡坡改造成能種植農作物或發展林果業的梯田。
六、比降地埂
在高考地理範疇內,比降地埂是相對比較專業且不太常見但很有特點的一種地埂型別。
1.概念:比降即河流水面或其他坡面等在單位水平距離內的垂直落差。比降地埂就是利用坡面或河道等不同地段的比降差異修築的地埂。
2.作用
(1)調節水流:在坡面方面,比降地埂可根據坡面比降情況,合理設定埂的高度、間距等。在降水時,能有序引導坡面徑流,減緩水流速度,避免短時間內大量水流快速下洩造成水土流失或坡面垮塌等情況,比如在一些山區坡面治理中會用到。
(2 )利用水力:在河道附近,若有一定比降的河灘地等設定比降地埂,可對水流進行適當的阻攔與分流,在一些傳統農業區域,有可能利用這種水流落差與分流情況,實現簡易的灌溉佈局,讓水流按照需求流向不同的農田區域進行灌溉。
比降地埂是充分結合地形比降特徵,在保持水土、利用水流等方面發揮作用的一種特殊地埂形式。
中國12處沙漠,有的稱沙漠,有的稱沙地,其區別何在?科學界將乾旱區的流沙堆積稱沙漠,半乾旱區的流沙堆積稱沙地。因此,從沙漠、沙地的分佈上,可以看出乾旱半乾旱區的分別。
第一大沙漠
--塔克拉瑪干沙漠
(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時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整個沙漠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面積達33萬平方公里。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發量卻高達2500-3400毫米。
這裡,金字塔形的沙丘屹立於平原以上300米。狂風能將沙牆吹起,高度可達其3倍。沙漠裡沙丘綿延,受風的影響,沙丘時常移動。
沙漠裡亦有少量的植物,其根系異常發達,超過地上部分的幾十倍乃至上百倍,以便汲取地下的水分,那裡的動物有夏眠的現象。
名稱由來
維吾爾語中,“塔克”、“塔格”、“博格‘達’”的“達(克/格,輕聲)”都是山的意思。“拉瑪幹”,準確的翻譯應該是“大荒漠”,引申有“廣闊”的含義;那麼“塔克拉瑪干”就是“山下面的大荒漠”的意思。
第二大沙漠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位於新疆準噶爾盆地中央,瑪納斯河以東及烏倫古河以南,是中國第二大沙漠,同時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面積有大約4.88萬平方公里,海拔300~600米,水源較多。
對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有專家這樣評價:“沙漠裡冬季有較多積雪,春季融雪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特有的短命植物迅速萌發開花。這時,沙漠裡一片草綠花鮮,繁花似錦,把沙漠裝點得生機勃勃,景色充滿詩情畫意。”“春季開花的短命植物群落最引人矚目,冬季的雪景、春季的鮮花、夏季的綠灌都各有特色。”
由4片沙漠組成,西部為索布古爾布格萊沙漠,東部為霍景涅裡辛沙漠,中部為德佐索騰艾裡松沙漠,其北為闊布北—阿克庫姆沙漠。準噶爾盆地屬溫帶乾旱荒漠。
第三大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
Badain Jaran Desert
巴丹吉林沙漠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賴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東、柺子湖以南。位於北緯39°30’~42°,東經98°30’~104°,面積4.4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三大沙漠,其中西北部還有1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至今沒有人類的足跡。
主要屬內蒙古額濟納旗和阿拉善右旗,東部小範圍屬阿拉善左旗。巴丹吉林系蒙古語,沙漠以一居民點而得名。沙漠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間,沙山相對高度可達500多米,必魯圖峰海拔1617米,垂直高度約435米,堪稱”沙漠珠穆朗瑪峰”。處於阿拉善沙漠中心,氣候乾旱,流動沙丘佔沙漠面積的83% ,移動速度較小 。
中部有密集的高大沙山,一般高200 ~ 300 米,最高的達 500米。以複合型沙山為主,為北 30°~40°東方向排列,系西北風的強大影響所致。高大沙山的周圍為沙丘鏈,一般高20~50米。沙丘和沙山上長有稀疏植物,西部以沙拐棗、籽蒿、麻黃為主;東部主要為籽蒿和沙竹,沙拐棗、麻黃等逐漸減少。邊緣生長蘆葦、芨芨草等 ,為主要牧場。
沙漠因為缺少水而生成,因為缺水而被稱為生命的禁區,但在極度乾旱的巴丹吉林沙漠卻有著沙山和湖泊共存的奇觀,這讓全世界的人都為之費解.高大沙山間的低地有144個內陸小湖,主要分佈在沙漠的東南部。由於蒸發強烈,湖泊積聚大量鹽分,湖水大多不能飲用或灌溉。
東南部一些湖泊的邊緣生長蘆葦、芨芨草等,可供牧業利用。某些湖盆邊緣仍有淡水泉出露,可飲用,為今後治理沙漠提供了有利條件。
第四大沙漠
--騰格裡沙漠
Tengger Desert
騰格裡沙漠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它南越長城,東抵賀蘭山,西至雅布賴山,面積約3萬平方千米。沙漠海拔1200~1400米左右。騰格里蒙古語意為天,寓意茫茫流沙如渺無邊際的天空,因此得名。
在騰格里深處有許多湖泊,遠遠望去,湖邊堆堆鹽囪恰似冰雪,湖面泛著銀光,猶如阿拉善盟騰格裡沙漠圖片大沙海冰川。如面積有30公頃的沙漠高地湖泊高墩湖,湖裡不但有鯉魚,湖上還有野鴨、天鵝等30多種鳥類。平坦如坻的草原上,牛羊成群,駱駝遊蕩。那裡最著名的是通湖草原,地勢低窪,原為一沙漠深處的內陸湖,周圍草場片片,有很多雙峰駱駝。
第五大沙漠
--柴達木沙漠
柴達木沙漠是中國第五大沙漠,面積3.49萬平方公里。柴達木沙漠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一個巨大的內陸盆地柴達木盆地的腹地。海拔2500米-3000米,是中國沙漠分佈最高的地區。乾旱程度由東向西增大,東部年降水量在50~170毫米,乾燥度2.1~9.0;西部年降水量僅10~25毫米,乾燥度在9.0~20.0。盆地中呈現出風蝕地、沙丘、戈壁、鹽湖及鹽土平原相互交錯分佈的景觀。
第六大沙漠
--庫姆塔格沙漠
面積為2.28萬平方千米。在新疆東部、甘肅西部、羅布泊以南,阿爾金山以北。“庫姆塔格”為維語,“庫姆”為沙漠,“塔格”為山。“庫姆塔格”即為沙山。多流動沙丘,快速向西南移動,有與塔克拉瑪干沙漠會合的趨勢。
"庫姆塔格"這個詞來源於維吾爾語,維吾爾語中是“沙子山”的意思。中國西部有兩個同名同姓的“庫姆塔格沙漠”:一個位於新疆鄯善老城南端,與老城東環路南段相連,全稱為“鄯善縣庫姆塔格沙漠風景名勝區”(簡稱鄯善庫姆塔格沙漠),面積1880平方公里。
另一個在甘肅西部和新疆東南部交界處(簡稱甘新庫姆塔格沙漠),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大致位置北接阿奇克谷地-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一線、南抵阿爾金山、西以羅布泊大耳朵為界、東接敦煌鳴沙山和安南壩國家級保護區(地理座標:東經:90°27~94°48,北緯:39°00~40°47),該沙漠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
第七大沙漠
--庫布齊沙漠
庫布齊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為蒙古語,意思是弓上的弦,因為它處在黃河下像一根掛在黃河上的弦,因此得名。古稱“庫結沙”、“破訥沙”,亦作“普納沙”。
庫布其沙漠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位於鄂爾多斯高原脊線的北部,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的部分地區。總面積約145萬公頃,流動沙丘約佔61%,長400公里,寬50公里,沙丘高10—60米,像一條黃龍橫臥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橫跨內蒙古三旗。
形態以沙丘鏈和格狀沙丘為主。面積為1.61萬平方千米,在鄂爾多斯北部。臨近黃河。以流動沙丘為主,高10~15米,少數高達50~100米。
第八大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面積為0.99萬平方千米,在阿拉善高原東北部,在蒙語中,“烏蘭布和”為紅色的公牛,用以表示沙漠的破壞力特別強大。以流動沙丘為主,高10~30米,最高部高50~100米。
烏蘭布和沙漠地處內蒙古阿拉善盟和巴彥淖爾盟境內。北至狼山,東近黃河,南至賀蘭山麓,西至吉蘭泰鹽池屬中溫帶乾旱氣候,乾旱少雨,晝夜溫差大,季風強勁。沙漠南部多流沙,中部多壟崗形沙丘,北部多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解放後,開始了大規模的治理,在蹬口縣二十里柳子至杭錦後旗太陽廟一線,營造一條寬300-400米,長175公里的防風固沙林帶,林帶兩側5公里為封沙育草區,控制了沙漠東移。沙漠內除種樹種草外,還開闢出20餘萬畝耕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甜萊、葵花籽及各種瓜類。烏蘭布和沙漠日照豐富,可以引黃河水自流灌溉,湖池廣佈,有發展農、牧、林、漁業的良好條件。
第九大沙漠
--毛烏素沙地
Maowusu Shamo
毛烏素沙漠( Maowusu Shamo)亦稱鄂爾多斯沙地(Ordos Desert)。毛烏素,蒙古語意為“壞水”,地名起源於陝北靖邊縣海則灘鄉毛烏素村。自定邊孟家沙窩至靖邊高家溝鄉的連續沙帶稱小毛烏素沙帶,是最初理解的毛烏素範圍。由於陝北長城沿線的風沙帶與內蒙古鄂爾多斯(伊克昭盟)南部的沙地是連續分佈在一起的,因而將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和陝北長城沿線的沙地統稱為“毛烏素沙地”。
第十大沙漠
--渾善達克沙地
渾善達克沙地,位於內蒙古中部錫林郭勒草原南端,距北京直線距離180千米,是離北京最近的沙源。渾善達克沙地東西長約450千米,面積大約5.2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100多米,是內蒙古中部和東部的四大沙地之一。
渾善達克沙地是中國著名的有水沙漠,在沙地中分佈著眾多的小湖、水泡子和沙泉,泉水從沙地中冒出,彙集入小河。這些小河大部分流進了高格斯太河,也有的只流進水泡子裡,還有的只是時令性河流。
渾善達克沙地水草豐美,景觀奇特,風光秀麗,有人稱它為“塞外江南”,也有人稱它為“花園沙漠”。那裡野生動植物資源比較多,是候鳥的產卵繁育地,還有很多珍稀的植物和藥材。
第十一大沙漠
--科爾沁沙地
面積為4.23萬平方千米,在西遼河流域。以固定半固定沙丘為主,高10~20米,最高達50米。庫侖旗流動沙丘特別高大,蒙族稱作“塔敏查干”,意為魔鬼居住的地方。
科爾沁沙地位於大興安嶺和冀北山地之間的三角地帶。地勢是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東部低。西遼河水系貫其中。地貌最顯著的特點是沙層有廣泛的覆蓋,丘間平地開闊,形成了坨甸相間的地形組合,當地人稱它為“坨甸地”。
沙丘多是西北——東南走向的龔崗狀,在沙崗上廣泛分佈著沙地榆樹疏林。西遼河上游老哈河流域還有沙黃土堆積,植被以虎榛子灌叢和油松人工林為主。科爾沁沙地西部翁牛持旗松樹山及附近沙地分佈有油松林,沙地東南部大青溝內分佈有水曲柳林。
第十二大沙漠
--呼倫貝爾沙地
面積0.72萬平方千米,在呼倫貝爾西南部。多固定半固定沙丘,高5~15米,以滿洲里至海拉爾鐵路沿線最為典型。
呼倫貝爾沙地位於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高原。東部為大興安嶺西麓丘陵漫崗, 西對達賚湖和克魯倫河, 南與蒙古相連, 北達海拉爾河北岸, 地勢由東向西逐漸降低, 且南部高於北部。該區東西長 270km , 南北寬約 170km 。呼倫貝爾沙地面積近1萬平方千米,由於人們過度放牧,使得呼倫貝爾陳巴爾虎旗草原開始退化,從而形成中國的第四個沙地。
呼倫貝爾沙地的氣候具有半溼潤、半乾旱的過渡特點,沙地境內的河流、湖泊、沼澤較多,水分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溫較低,年降水量多集中於夏秋季。沙地土壤中含沙量較大,一般多為中、細沙。風沙土主要分佈在沙帶及其外圍的沙質平原上,在固定的風沙土中,發育著有機質含量較高的黑沙土。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