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48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
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高質量發展成為中心主題,也成為當下熱點話題之一。這個話題涉及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包括被視為上層建築的教育更需要高質量發展。那麼,作為為人的一生髮展打基礎的中小學教育教學,如何走在高質量發展的前列呢?
筆者以為,我們應該透過管理創新,去迎接挑戰,去化解危機,去尋找契機。學校管理創新涉及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我們不妨從以下四個方面去尋找創新的生長點。
一是教師培訓要創新。教師培訓是個老話題,也是一項長期性工作。那麼,教師培訓為什麼要創新?因為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資源”。一所學校,如果沒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就不可能有教育教學的高質量;也即我們只有重視提高教師的核心素養,學校才能高質量發展,而培訓是提高教師核心素養的重要抓手。
問題是當下的教師培訓仍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不少地方培訓機構組織的教師集中培訓,雖然所請專家多是大咖,但他們往往偏重於理論灌輸,缺乏鮮活的實踐案例的支援,讓教師感到培訓內容猶如海市蜃樓,虛無縹緲;換句話說,他們所講的與教師的現狀不匹配,也即教師需要的沒有給予,教師感到困惑的沒有解疑釋惑;至於不少名師所上的示範課,普通教師往往學不來。
比如不少校本培訓基本上都是組織者的“自說自話”,要麼就是教研組長或備課組長佈置一些教學事務,而教師仍是“沉默的大多數”,培訓似乎都與他們無關;他們即使參加了評課活動,說的都是一些每次評課都可用的空話虛話套話,壓根沒有新意,壓根沒有說到點子上;即便如此,他們也膩煩了。
又比如線上培訓,雖然螢幕正在播放各種影片,但不少教師都不在現場;再有就是培訓存在著零打碎敲、重複培訓、任務至上、為學分而培訓和培訓“同質化”等問題。
至於培訓以後,教師究竟得到了什麼?究竟改變了多少?究竟應用了沒有?稀有人去深究了。
基於以上考量,筆者認為,培訓創新關鍵是要觸及教師的靈魂,也即先要喚醒他們的培訓良知,既要使他們認識到自己面臨的危機和挑戰,又要促使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作為地方培訓機構,我們要遴選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兩棲型專家參與培訓,從源頭上保證培訓質量。
作為主講教師,我們先要透過聽課、找教師談話以及翻閱他們的培訓檔案等,摸清底子,提早“備課”,為精準培訓做好鋪墊。
同時,我們要把培訓的“獨唱”變成“大合唱”,把“田秧式培訓”變成“圓桌會議”,並加強和參訓教師的互動交流,把自己視為平等的首席,把話筒遞給他們,倒逼他們思考和提問,倒逼他們把想法和困惑說出來、寫出來,或走進課堂去察看他們是否在改課。
當然,我們還要寬容他們犯錯。因為錯誤原本就是培訓的重要資源,也是教師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元素;即使他們所思所想所說所寫是錯的,即使他們把課上砸了,我們都要寬容、包容和鼓勵,因為他們只有在不斷的犯錯中才能減少錯誤,只有在不斷的犯錯中才能改變認知,只有在不斷的犯錯中才能深刻反省,只有在不斷的犯錯中才能提高思辨能力,只有在不斷的犯錯中才能增強實踐的本領。
作為學校,我們要注重提高校本培訓質量。如果校本培訓依舊停留在讀讀報、聽聽課、評評課的層面,容易造成培訓的單一性和程式化,容易引起教師的厭倦,容易出現“蘿蔔燴蘿蔔,結果還是蘿蔔”的低層次、低效能現象,這樣就浪費了教師的時間、精力乃至生命。
為了改變現狀,一方面,我們既要和相關的專家、名師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經常邀請他們“問診把脈”,又要鼓勵教師共同參與校本培訓年度計劃的制定,充分吸納他們的意見建議,促使校本培訓更接地氣,更能達成共識。
實際上,“高手在民間”,也就是教師中不乏存在一些具有一技之長或有“絕活”的教師,只不過我們沒有為他們提供“亮相”機會,沒有讓他們的作用發揮到極致罷了。
據此,我們要借力打力,充分利用校本培訓這個平臺,把他們最擅長的一面展現出來,以此調動他們的培訓積極性,比如讓讀書好的介紹讀書方法,讓寫作好的暢談寫作經驗,讓帶班有方的敘述班級管理的良策,讓上課好的多開課,讓有興趣愛好的多展示自己的特長,讓能說會道的多講講教育教學故事……
另一方面 ,我們要引導教師自己培訓自己,自己改變自己,自己成長自己。因為“腳合不合適鞋知道”,因為自己的短板是什麼,教師自己最清楚,因為從專家和同伴那裡得到的畢竟有限,如果教師能養成自主培訓的習慣,各取所需,適時彌補短板,或自由自在地汲取“營養”,這樣他們就會做更好的自己,就會更強大,就有可能成為好教師。
自主培訓的最大優勢是自由度很大。比如,我想用上網來了解教育教學的資訊,想用讀書來擴大視野,想用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想用聽課從同事那裡獲得啟示,想與他人切磋交流來提升思辨力等,完全可以由自己做主,更重要的是他們能贏得培訓的自信和尊嚴,這才是教師最需要和最管用的培訓。
再一方面 ,我們要加強培訓的雙向考核。也就是我們既要發動教師透過問卷調查、民主評議和投票等來檢驗培訓質量,包括所請專家的滿意度,在此基礎上決定他們的去留問題,又要透過書面考試、面試以及其他考核,幫助教師不斷端正培訓態度,不斷提高培訓的思想認識,不斷增強培訓的獲得感。
有了考核措施,教師對培訓不用心的相關問題就可以有效解決。比如,線上培訓結束後,我們要及時組織測評,如果教師沒有認真收看,到時候必然“卡殼”,這時他們就會很尷尬,就不好意思讓線上培訓“空轉”了。
包括其他培訓,我們也要及時點評和總結,而且要賞罰分明,對做得好的要表揚獎勵,對差的要批評教育,限其整改。
同時,我們還要把培訓實績與教師的年度考核、評先選優、職稱評審、崗位聘用、發放績效工資等掛起鉤來,以此改變“培訓與否一個樣,培訓多少一個樣,培訓好壞一個樣”的陋習。
二是教育教學要創新。也即我們要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從“育分”走向育人。實際上,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成績是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但不少教師卻把學科成績片面理解為教學質量的全部,仍迷戀於過度應試的惡性競爭,甭說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不重視,而且依舊運用題海戰術,搶課拖堂,一天到晚把學生關在教室裡不停刷題等來換取所謂的教學高質量,這樣既傷害了學生,也作賤了自己。
相反,如果我們能“活在課堂裡”,把功夫下在備課上,把心思放在課堂上,“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教轉化為學,把“讀、思、問、議、做”等納入課堂教學,把學生的潛能全部開發出來;那麼,他們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等就能隨之而提高,這樣推進課改、深化“雙減”、提高教學質量就不再是難題,讓他們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就能落地見效。
當然,隨著課改和“雙減”要求的不斷提高,隨著學科跨界和融合趨勢的不斷加快,如果我們依舊固步自封、“單打獨鬥”,就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就難以獲得教育教學高質量;這就需要我們敞開胸懷,既要擁抱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又要加強合作,包括跨學科合作;換句話說,我們要建構專業發展共同體、教研訓共同體和生命發展共同體,並透過資源共享,達到教書和育人的“雙贏”。
值得注意的是,教學高質量不能只盯在尖子生身上,只盯在應試和學生的升學上,而是要重視素質教育,重視面向全體學生,重視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重視他們的主動發展、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既要讓他們對學習和未來充滿信心,又要滿足他們的個體需求。
尤其對初高中畢業生來說,我們要從他們的實際出發,要尊重他們的選擇,要寬容和鼓勵他們就讀適合自己的學校,並且過細地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這樣他們才能放心地學習,才有學習的安全感,才能最大化挖掘自己的潛能,才能真正“讀好書”,這才是我們推動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的初心和使命。
同時,我們要育人為本。因為教書育人是我們的天職,因為育人比教書更重要。當然,育人的“功夫在詩外”;為此,我們要蹲下身來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要經常關注他們的思想和心理問題,要盡力滿足他們合適的需求,還要擠時間和他們一起讀書,一起打球,一起遠足,一起玩耍等,既和他們親密無間、無話不說,又樂做他們的良師益友,每當他們仿徨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我們要毫不猶豫地當好“路標”,自告奮勇當好人生導師。
三是課題研究要創新。隨著教育教學不確定因素的增加,隨著家長的難處和學生的難教,各種問題接踵而至,而研究就是發現和破解問題的不二選擇。
可是當下不少教師對研究仍存在著曲解和誤解,認為做研究那是專業人員的事情,認為做研究要具備紮實的理論功底,要進行專門的訓練,認為自己壓根不是研究的料。
實際上,教育教學本身就是研究,我們要追求教育教學高質量就需要研究,我們的工作就是研究,研究就是對現有工作的改進和升級,研究就在我們的身邊,比如我們要備好每一節課,要上好每一堂課,要佈置好每一次的作業,包括我們要設計好每一次班隊活動方案,要和學生談話等,都要用研究的思想和思路去解決問題。
如此看來,我們要在工作中研究,要在研究中工作,要用研究去提高工作效率,用研究提升工作質量,用工作去支撐研究,用工作的成效去彰顯研究的成果。
換句話說,我們要多一些行動研究,要為改變自己和改變教育教學而研究,而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為了完成任務而研究,為了私利而研究,這是我們做研究需要守住的底線。
當然,做研究是一項複雜、艱苦和枯燥的工作,需要消耗我們的時間、精力和體力;因此,我們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要多一些研究的耐心、韌性和定力,多一些研究的親和力,把研究的要求降得低一點,把研究的形式淡化一些,把研究的視角聚焦在具體的問題上,把大家都發動起來,尤其要鼓勵大家從不用立項、不必中期檢查和不必上交結題報告的小課題研究起步,讓課題研究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
為了促使課題研究變成教師的工作常態,校長先要帶頭研究,並鼓勵教師去做自己能做且能做好的研究,同時引導他們把學科研究和育人融為一體;只有這樣,他們的研究才能從恐懼轉為淡定,從被動轉為主動,從生疏轉為熟練,從粗糙轉為精緻,從制度轉為文化,才能以研究的舟楫,走向好教育的彼岸。
四是對教師的考核評價要創新。當下不少中小學校還是升學至上,尤其是不少初高中,還是以學科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依據,比如在職稱評審、評先選優、崗位聘用、發放績效工資,包括提拔重用等,那些會抓考分的教師不但優先於其他教師,而且在校長心裡,他們就是學校的“主心骨”,導致搶課拖堂、霸佔音體美勞等課程的課時以及午休時間、“大課間活動”和課外活動等時間用來上課之風盛行,導致課改和“雙減”困難重重,導致教學秩序被破壞。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不少教師只圍著尖子生打轉,而對普通學生卻視而不見,形同陌路;如果有學生聽課和做作業不認真,或者在課堂上有出格行為等,這些原本應該由科任教師自己去處理或教育的事情,現在都推給了班主任,他們反而當起了“甩手掌櫃”,這些都說明他們既缺乏應有的師德素養,又缺少教書育人的責任心,更徒增了班主任的工作壓力。
作為科任教師,如果我們經常推卸責任,我們和學生的關係就會淡化,他們對我們就會失去信任;如果他們對我們不信任,那麼,他們就不可能喜歡我們所教的學科,也不可能熱愛學習;到最後,必定是“兩敗俱傷”。毫無疑問,教師的這種做法是失敗的。
所以,對教師的考核評價應該加快改革。其實,考核評價就是教師的工作導向,也即評價怎麼樣,教師就會怎麼做。
關鍵是評價的頂層設計不能以偏概全,只看重學生的考分,或者仍以考分替代或遮蔽其他工作,而是要全面評估他們的德、能、勤、績,尤其要加大育人的考核權重,促使他們一手抓教書,一手抓育人,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兩不誤”。
同時,學校還要物色學生和家長代表參與考核,並組織好輔導事宜,既確保評價的科學性,又增加他們的話語權;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樹立全員育人的意識,才能壓實立德樹人的責任,才能學做真正的人師,才能推動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浙江省奉化區教育服務管理中心)
校長派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丨周建國
編輯丨智庫君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