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桐城歷史悠久,文風昌盛,為江淮文化圈的發祥地和集中地。這裡的特色也是歷經時間的洗禮,小編就和大家說說這背後的小故事。
1.菜心粑
菜心粑配料獨特,製作精良,有著一套傳統的工藝技術。菜心粑吃在嘴裡,柔而不粘,醇香而不膩,讓人回味無窮,早在嘉慶年間,就成為桐城大眾喜愛的食品。
關於菜心粑,還有一個故事在當地傳誦。美學大師朱光潛小時候住葉家大屋,出門走過一段麻石條鋪的街道,有家賣菜心粑的早點鋪。每天清晨上學,先進那飄著茶香和水霧的店內,在長案上丟下幾枚銅板,跑堂的夥計,便端來一盤鮮豔晶瑩的菜心小粑。他凝神觀賞,等到菜心粑快變涼了,才將筷子在茶水裡溼一溼,夾成小塊,細細品嚐。這是一本書裡這樣記載的,也許有名人的原因,但美味的菜心粑的確非常特別。
2.豐糕
選用當地良種糯米、芝麻、優質綿白糖、上等麻油以及青梅、橘餅等數十種營養豐 富的天然果料為原料;然後將原料──糯米粉炒熟磨碎,從中篩選部分精 粉攤置隔年後,用涼開水調製、配料、研細,再用火文火蒸燉使之熟透、芳香溢滿,再加工成形。其特點是 質地鬆軟,易分片,久食不膩,回味悠長。
關於豐糕,也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以前,這方土地發生一場罕見的乾旱,河水斷流,田地乾裂,禾苗枯焦,到處不見綠色。百姓哀聲慟地,欲哭無淚。桐城知縣張大人,心急如焚。他足蹬芒鞋,頭頂烈日,跪在高山,祈求神靈,三天三夜沒有進食,終於感動了上蒼。驟然烏雲密佈,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霎時塘滿河流,雨水濤濤。張大人一時興奮,只因跪在高山三天沒吃喝,猛覺頭暈目眩,一頭栽倒崖下,粉身碎骨。張大人以自己的生命換來乾旱後的大豐收,百姓感激他,把收下來的大米磨成粉,蒸成米糕祭祀這位為百姓利益肝腦塗地的好知縣!
時光流逝,物轉星移。在人們豐衣足食的今天,人們因為沒有忘記百姓的好知縣,所以人們也沒有忘記蒸米糕,越做越美味,而且改名叫“豐糕”。取“人壽年豐”之意,作為過年待客的上等食品。
3.龍眠小花茶
曾有首古詩描述過這樣的一幕:“司馬當年三粒籽,文城如今萬碗花。問取茶中絕妙處,猶如筆下滿庭芳。”詩中的文城指文都桐城,碗花便是指小花茶。
桐城小花的蘭花芬芳,一直滋潤著古往今來的桐城人的心田。茶如人生,茶如故鄉。一杯清茶,足可以盪滌浮生之累;一縷清香,足以撫慰淡泊之情。文化的桐城,亦是茶香的桐城。如果說茶是一種文化,那麼喝上一杯龍眠山上小花茶不僅是在品味文化,更是一種享受。喝上一杯龍眠山上小花茶,於淡淡的霧氣和陣陣茶香中,你就與龍眠山水融為一體,猶如進入了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龍眠山上群峰疊翠,氣候溫和,尤其是在春天,漫山遍開幽蘭,茶葉受蘭香薰陶,天然含有蘭花香氣,製成幹茶後不見花影,但聞花香。泡出來的茶水碧綠清香,略苦微甜,餘味悠長。因茶葉峰尖葉小,故稱之為“小花茶”。清人姚興泉《龍眠雜憶》載:“桐城好,穀雨試新鐺,椒園異種分遼薊,石鼎連枝販霍英,活火帶雲烹”。《桐城風物記》亦載桐城小花“品不減龍井”。舊時桐城人品茶講究色香味形俱佳,有“龍眠山上茶,紫來橋下水”之愛。桐城小花,又稱--小花茶,簡稱龍眠茶。《桐城風物記》:“茶,凡山園皆有種者,唯……龍泉庵中茶(大關古洞崖)產於雲霧隙中,味醇色白清香,品不減於龍井。龍眠山孫氏椒園茶亦佳。”。桐城小花有茶之稱,屬皖西蘭花茶品系。桐城小花為歷史名茶,屬綠茶類---有機綠茶,茶農線上網路直銷,物超所值。創制於明代,產於桐城市,主產區位於龍眠山。自明迄今,擁有五百餘年產製歷史。
4、水碗
桐城名菜“水碗”,又稱桐城水席。最初源於桐城北鄉,是桐城地方名吃。主要是取新鮮的雞魚肉等物料,現宰殺後,猛火急氽而成。水碗的由來可追溯到明朝。說明朝宰相何如寵,屢立功績,皇帝問他:你想得到什麼樣的賞賜啊?何如寵答:給我的家鄉桐城修一條灌溉農田的水渠吧。皇上略有遲疑。何如寵又說:茅草葉子寬就可以。皇帝想,茅草葉子能有多寬呢?修吧修吧,小意思。茅草葉子有多寬?茅草葉子當然不會太寬,但是茅草葉子可以直著量也可以橫著量啊。何如寵玩了個小滑頭,為桐城人做了一件大實事。皇上是金口玉言,也是有口難言,就像現在人說的——人情大似債,頭頂鍋兒賣。話已經說出去了,就咬著牙修吧。水渠完工,皇帝下江南路過桐城,看著清亮亮的流水嘩啦啦地流進乾涸的農田,心裡別提有多自豪了。桐城的老百姓看見皇帝,是感恩不盡啊。怎麼辦呢?皇上來了,總得表示表示吧,燒啊燉的都來不及了,乾脆燒點水,把瘦肉剁剁,用山芋粉捏捏,下鍋裡汆一下吧。皇上一嘗,嗯,不錯不錯,鮮嫩柔滑,油而不膩,邊吃邊喝,開胃舒心。遂龍顏大悅,問:這菜叫什麼名字啊?什麼名字?村人一拍腦袋。用水煮的,用藍花碗裝著,就叫水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