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關注地理圖文
地理知識集合彙總
在溫度、水及生物等的影響下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經常發生崩解和破碎
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塊或砂粒
這種作用叫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產生的岩石碎塊
或砂粒大多堆積在原地
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
可分為三種類型:
物理風化作用
化學風化作用
生物風化作用
(1)物理風化—溫差風化
(主要發生在乾旱地區)
又稱為機械風化。它是地表岩石發生機械破碎而不改變其化學成分也不形成新礦物的作用。其產物主要是岩石碎屑以及少數礦物碎屑。
(2)物理風化—凍融風化
(主要發生在乾旱地區)
(3)生物風化——根劈作用
生物對岩石、礦物產生機械的和化學的破壞作用
(4)化學風化
化學風化作用是地表岩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下發生化學成分變化,併產生新礦物的作用。
氧化
水解
結晶
二、風蝕作用
風在運動狀態下也可以對地表岩石及其風化產物
進行破壞,稱為風蝕作用
侵蝕作用常使被侵蝕掉的物質離開原地
並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
典型的風蝕地貌有:
風蝕蘑菇、風蝕城堡、風溼窪地等
三、兩者區別
風蝕作用與風化作用兩者的區別在於
產生時間
風蝕作用大多發生在風化作用之後
對岩石的影響
風化相當於將岩石大塊變小塊
而風蝕一般還指將這些風化後小的變成更小
影響物體的狀態
風化大多為潛移默化的,風蝕則為運動的
伴隨狀態
風化後物體還在原地,風蝕一般伴隨著搬運
八種典型的風力侵蝕地貌,總結全了!
1.風力侵蝕作用分類
風力侵蝕作用分為吹蝕作用和磨蝕作用。
風吹經地表時,由於風的動壓力作用,將地表的鬆散沉積物或者基岩上的風化產物(沙物質)吹走,使地面遭到破壞,這種作用稱為吹蝕作用。風速愈大,其吹蝕作用愈強。
風夾帶沙子貼地面運動時,風沙流中的沙粒對地表物質進行衝擊、摩擦,如果岩石表面有裂隙等凹進的表面,風沙甚至可以鑽進去進行旋磨,風的這種作用稱為磨蝕作用。
2.典型的風蝕地貌
風蝕地貌主要有以下八種:
1.風蝕蘑菇:發育在水平節理和裂隙上的孤立突起的岩石,經受長期的風蝕作用以後,可形成上部大、基部小、外形很像蘑菇似的岩石,稱風蝕蘑菇(蘑菇石)。
一般認為,風蝕蘑菇與岩層本身性質和風沙流特點有關。上部岩層巖性緊實,下部岩層巖性較軟;風沙流下部的吹蝕作用強,上部的吹蝕作用弱,都是風蝕蘑菇的成因。
2.風蝕柱:風長期吹蝕垂直與水平裂隙均較發育的裸露基岩,形成孤立的風蝕柱。
3.石窩(風蝕壁龕):是在陡峭的迎風巖壁上,經風蝕形成的許多圓形或不規則橢圓形的小洞穴和凹坑(石袋),其直徑20cm左右,深可達10-15cm,有的零散分佈,有的成群出現。
風蝕壁龕形成過程
①陽光曬熱巖壁,使岩石內部的礦物體積不同程度地膨脹,產生脹縮風化。
②加之岩石受熱時,其內部的鹽溶液順毛細管上升到近表面的細孔中結晶,撐脹岩石,使之發生崩解。
③風吹蝕風化了的疏鬆巖面,形成許多淺小凹坑。以後,風沙再沿凹坑鑽磨,使之不斷加深擴大,逐漸發展成為石窩。
大的石窩又稱為風蝕壁龕,有的高可及人。這種現象在花崗岩和砂岩壁上最發育。
4.風蝕谷:在幹早荒漠地區,偶因暴雨產生洪流沖刷地面,可形成許多衝溝。沖溝再經長期風蝕改造,可加深和擴大成為風蝕谷。風蝕谷無一定形狀,可為狹長的壕溝,也可為寬廣的谷地。它們沿主要風向延伸,蜿蜓曲折,長者可達數十千米。
5.風蝕殘丘:一個由基岩組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和暫時水流的沖刷,以及長期的風蝕作用以後,原始地面不斷縮小,最後殘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稱為風蝕殘丘。(風蝕谷間的殘留高地或孤立丘崗)它的形狀各不相同,以桌狀平頂形較多,亦有尖塔狀的。
6.風蝕雅丹:雅丹地貌與風蝕殘丘不同,它不是發育在基岩上,而是發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狀堆積物中,以羅布泊窪地西北部的古樓蘭附近最為典型。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鯨背狀雅丹
7.風蝕窪地與風蝕盆地:風吹蝕地面鬆散物質後形成的直徑10~100m,深1m,平面呈圓形或馬蹄形的窪地稱為風蝕窪地。窪地淺,盆地規模大,當窪地與盆地深度低於地下水位時,水流出地面積聚成湖,稱為風蝕湖。(如甘肅敦煌的月牙泉)。
8.戈壁灘:地表遍佈裸露的裸岩和碎石,是大風將細小的沙塵帶走後,遺留在原地的碎石地貌。這裡需要注意,風力侵蝕只是戈壁灘形成的成因之一,並非其全部成因。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