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小番茄
前幾天,和閨蜜帶著各自的孩子小聚。
席間她悄悄跟我抱怨,兒子最近成績下降了。
“你知道嗎?他小時候學東西可快了,現在上了初中,感覺腦子越來越不好使了。”
看著閨蜜的兒子拿著手機專注打遊戲的模樣,我若有所思。
要知道,大腦是身體所有活動的控制系統,要讓大腦保持在健康狀態,就要識別損傷大腦的風險因素。
一些不良的日常習慣,其實會妨礙大腦的正常運作,更糟糕的是,會造成嚴重的長期後果。
很多時候,孩子的大腦之所以越用越不靈光,就是因為受到了太多不良習慣的侵害。
尤其以下這7種毒習慣,一定要儘快幫他戒掉。
“垃圾快樂”成癮
有人在網上提問:“有哪些東西,孩子千萬不能碰?”
高贊回答是:“所有能獲得短期快感的東西。”
放到現實中,就是電子遊戲、短影片、直播、肥皂劇等碎片化的娛樂。
這些產品背後有強大的運營團隊,他們善於把握受眾心理,刺激人體感官,讓你欲罷不能,心甘情願沉迷其中。
成年人尚且難以抵抗,更何況大腦尚未發育完整、意志力薄弱的孩子。
西雅圖兒童行為學家迪米特里·克里斯塔基斯,在研究中發現:
健康的大腦紋路清晰,飽滿精神;
而沉迷“垃圾快樂”的大腦,結構和患有老年痴呆的大腦一樣,萎縮嚴重,感官刺激明顯不足。
隨著孩子“行為上癮”,孩子大腦中負責思維的前額葉功能退化嚴重,認知能力和記憶力的發展也受到抑制。
這也是為什麼沉迷“垃圾快樂”的孩子很難喜歡上學習,又學不進去的最主要原因。
“垃圾快樂”正在嚴重損傷著孩子的大腦,想要防止孩子成癮,家長們一定要做擋在中間的那堵牆:
1,用優質的影片內容代替短影片
2,幫孩子建立多元化的興趣愛好
3,多陪伴孩子,帶孩子見見真實的世界
不愛運動
紐約大學神經科學教授Wendy A. Suzuki分享過一段經歷。
有段時間,她一直待在黑暗的房間裡,每天什麼也不做。
之後的一次泛舟之旅,她發現自己思維跟不上大家,身體也是最弱的那個,備受打擊。
因此,她開始去健身房鍛鍊,還嘗試了自由搏擊、跳舞、瑜伽等運動。
一段時間後,她發現自己不僅減掉了25磅,而且專注力、記憶力都比以前大大提高,寫起東西來非常順暢。
經過研究,她得出了結論:運動最能改變人的大腦。
當人在運動的時候,大腦會不斷分泌核糖核酸,從而刺激腦啡肽的分泌速度,而腦啡肽和大腦思維活躍程度有很大的關係。
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愛運動的孩子,成績往往更優秀。
據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統計的全國63名高考狀元中,有34位平常喜歡運動;2017年調查的42名狀元中,24人愛好運動。
科學研究發現:
一週只要運動3到5次,每次30到45分鐘,就能大大提升孩子記憶、注意力和學習效果。
所以,與其一味催促孩子學習,不如帶他去運動。
讓運動啟用孩子的大腦,幫助他們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
不吃早餐
大腦最重要的一餐,其實是早餐。
對於需要高強度用腦的孩子來說,早餐非常重要,它直接影響了孩子一整個上午的注意力和學習效率。
有一些孩子早晨不吃早餐,或者早餐隨便只吃一點,這種習慣特別不好。
因為大腦營養的來源是由血糖供應的,不吃早餐,血糖供應不足,大腦不能正常運轉,就會出現頭暈、無力的情況。
建議家長們可以起床早一點,為孩子準備好營養豐富的早餐,督促孩子吃完早餐再去學校。
如果時間緊張,也可以讓孩子早起10分鐘,從容地坐在桌子前把早餐吃完,以免孩子吃得太匆忙引起消化不良。
另外,早餐一定要注意營養搭配,既要有優質蛋白質,也要有健康的脂肪。
如果不知道做什麼,可以參考以下這張表:
經常熬夜
波士頓大學的科學家,曾拍下了大腦在人睡著後的自我“洗腦”過程。
紅色的血液會週期性流出大腦,藍色的腦脊液趁機湧入,清除裡面的毒素。
也就是說,如果你經常熬夜,讓大腦超負荷運轉,那它就沒時間清洗裡面的垃圾,變得越來越遲鈍、緩慢。
許多孩子習慣性晚睡,第二天又不得不爬起來上學,導致一整天精神都不好,聽課聽不進去,也沒有精力來思考問題;
更重要的是,長期睡眠不足,會加速腦細胞的衰退,降低腦神經的活性,使人思考問題的能力下降,變得越來越糊塗。
河北省高考文科第二名劉嘉森就曾分享道:
在衡水中學三年,他做了十幾萬道題,卷子摞起來有2米多高,但從來沒有熬過夜。
劉嘉森表示,自己堅持每天5點半起床,10點半前入睡,中午1小時的午休。充足的睡眠、休息,就是他高效學習的保障。
作為父母,督促孩子早睡不熬夜,孩子才能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學習當中。
可以注意以下3點:
1,全家人都要早早睡覺,而且父母不要玩手機看電腦,做個好榜樣。
2,睡前不批評孩子,讓孩子愉快地入睡;
3,睡前不讓孩子做太激烈的活動,可以看看書、聽聽音樂等。
幾乎不看書
鄰居有個上五年級的小男孩,平常揹著書包早出晚歸,戴著厚厚的眼鏡,一副學霸模樣。
可當我問他最近有沒有讀什麼好書,他卻一臉茫然地搖搖頭。
如今很多孩子不僅要完成老師、父母佈置的作業,還要上各種輔導班,興趣班,已經沒有時間去閱讀課外的書籍了。
腦科學家洪蘭認為:
閱讀會改變大腦,閱讀是最快的吸取資訊的方式,眼睛一分鐘看字668個字,說話最快一分鐘250個字,閱讀比說話快3倍。
如果孩子不愛閱讀,長期不動腦,就會加速大腦衰退,再聰明的孩子也會變遲鈍。
哈佛畢業的奇葩說選手詹青雲,最開始並不是班裡的尖子生,考試時常班裡倒數。
但她從小就喜歡閱讀,從武俠小說到四大名著,無一不涉獵。
在她陷入低潮時,爸爸媽媽沒有暴力催熟她,而是給了大量的時間,讓她自由讀書。
正是閱讀,給她豐富的知識儲備,又激活了她的大腦,讓她厚積薄發,最後高考以全省前十的成績進入香港中文大學。
父母不妨先讓孩子從感興趣的書籍開始,不用管它是否能給孩子的學習帶來幫助,也不用在意看過是否能記得住。
先透過閱讀啟用孩子的大腦,再逐步建立起孩子對知識的渴望。
經常宅在家裡
有沒有發現,這一代孩子的日常生活比從前“安靜”了許多:
生活被繁重的學業塞滿,僅有的休息時間也被打遊戲、上網、看電視等螢幕時間佔據了。
日積月累之下,孩子們變得頹廢、呆板,眼裡也漸漸失去了光彩。
李玫瑾教授曾建議:
“不要讓孩子一天到晚待在家裡,不然他的大腦高度興奮,小腦得不到刺激,腦部神經沒有興奮透,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不要讓孩子總是宅在家裡,要多帶孩子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日月星辰之姿,山川湖海之美,花鳥魚蟲之奇。
大腦會把這些從外界傳來的感官訊號一一賦予意義,比如給海水賦予鹹味,天空賦予色彩,花朵賦予香氣。
不管是去公園遊樂場、大街小巷,還是到大自然中走一走,都是嶄新的環境,都會不斷地刺激、啟用孩子的大腦。
這也是為什麼說,現在很多學霸都是玩出來的。
那些從小就經常出去“浪”的孩子,頭腦轉得更快,人也更聰明。
常常陷入焦慮
少年發聲欄目裡,有個13歲的女孩小黎。
初二時,因為周圍的同學都很卷,她在焦慮之下開始拼命學習。
除了學校作業,她還給自己額外佈置了很多作業,每天都要學到凌晨兩三點,睡眠時間經常不足4小時。
每一天,她不是在寫作業,就是在刷題,要不就是在補課。
結果她不堪重負,終於“崩斷了”。
她變得全天都很困,很想學,但再也學不進去,一提筆就會嘔吐,最後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症及憂鬱症,被迫休學在家。
人的大腦中,有個叫下丘腦的部分。
它在遇到壓力時,會釋放大量壓力激素,讓人進入到一種緊張的狀態,幫助人應對威脅。
如果人長期處於這種焦慮中,壓力激素就會損傷大腦。
現在的環境教育環境太捲了,父母平日可以多培養一些孩子的愛好,幫孩子緩解焦慮的情緒。
給孩子提供鬆弛的成長環境,儘量減少孩子的情緒壓力,才有利於孩子大腦前額葉健康發育,學習後勁十足。
喬布斯說過:“在生命的最初30年裡,你養成了習慣;在生命的後30年中,習慣決定了你。”
教育的路上,習慣是核心。
有些壞習慣,如果不及時糾正,就會“汙染”孩子的大腦,抑制孩子的潛能,對他整個人生產生負面影響。
作為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以自身的行動來向孩子傳達習慣養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