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關注地理圖文
專業高考地理備考
每日更新堅持11年
地理知識集合彙總
青藏高原作為典型的高山草地生態系統,在觀測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方面具有高度代表性。全球持續變暖使得青藏高原面臨的乾旱風險增加,而植被對乾旱的響應機制尚不明晰。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 Yijia Wang 等人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上發表了題為“Response of vegetation to drought in the Tibetan Plateau: Elev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dominant factors”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引入三個重要的植被指數來評估植被生長狀況。增強型植被指數(EVI),它透過對近紅外和紅色波段的反射率進行計算,能夠敏感地反映植被的生長狀態和活力,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具有較好的穩定性。葉面積指數(LAI),表示單位土地面積上植物葉片總面積佔土地面積的倍數,是衡量植被生長和覆蓋程度的重要指標。植被總初級生產力(GPP),反映了植被透過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機碳總量,體現了生態系統的生產力水平。同時,研究還採用多尺度乾旱指數,包括標準化降水指數(SPI)和標準化降水 - 蒸散發指數(SPEI),確定了 2000 年至 2015 年間植被生長對乾旱的空間響應。此外,選取地表溫度(LST)、土地覆蓋、積雪覆蓋、人口密度和土壤質地等作為潛在控制因素。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西北角和東南角的植被受乾旱影響更為顯著。
六種組合的最大相關係數均值表明,14.3%/12.0%(SPI/SPEI)的青藏高原植被生長顯著受水分條件影響(p < 0.05)。在三種植被指數中,EVI (增強型植被指數)的響應隨海拔變化顯著不同。海拔超過 3000 米時,最大相關係數隨海拔增加而下降;在海拔 4500 米以上,響應時間顯著縮短。
進一步分析表明,植被生長對乾旱響應的範圍主要受 LST(地表溫度) 影響,在 3000 - 4500 米區間貢獻率最高,達 65.8%。而響應時間主要依賴於草地比例,在 4500 - 6000 米區間貢獻率最高,達 81.7%。
該研究為理解高山生態系統響應乾旱的海拔依賴性空間異質性提供了合理證據。透過對青藏高原植被與乾旱關係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更好地預測和應對氣候變化對該地區生態系統的影響。
主要圖表
據發表在《Earths Future》期刊上名稱為:"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vegetation resilience changes to different drought types"的研究認為黃土高原和秦嶺的植被正在逐漸失去恢復力。
本研究的創新點在於首次系統地分析了不同型別乾旱(如標準化降水蒸散指數SPEI引發的乾旱和蒸汽壓虧缺VPD引發的乾旱)對中國黃土高原和秦嶺地區植被恢復力的空間異質性影響。研究採用了葉面積指數(LAI)和總初級生產力(GPP)作為植被結構和功能的代理變數,結合樹輪寬度資料,透過遙感和地面觀測的融合,實現了對區域尺度上植被恢復力的精確評估。此外,研究使用了地理探測器模型,量化了氣候區、水分虧缺及其相互作用對植被恢復力空間異質性的驅動效應。結果表明,不同型別的乾旱對植被的生理功能和冠層結構影響顯著不同,且這些變化在不同海拔和氣候區具有高度的空間異質性。這一研究不僅揭示了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植被恢復力的變化趨勢,還為制定區域性的生態保護和恢復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透過探索乾旱與植被恢復力之間的複雜關係,研究為未來的生態系統管理和氣候變化響應提供了新的視角。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LAI,GPP的恢復力在面對乾旱時減弱得更明顯,表明與LAI相比,生產力需要更多時間才能恢復到乾旱前的水平。從區域來看,黃土高原和高海拔地區的植被恢復力對SPEI和VPD的變化高度敏感。觀察到的恢復力變化的空間異質性主要由氣候區、水分虧缺及其相互作用驅動。本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實證證據。
研究結果表明,持續的生態系統水分虧缺和大氣乾燥將繼續威脅植被的生存和陸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黃土高原和秦嶺的植被正在逐漸失去恢復力。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