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22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
什麼樣的課是好課?如果能給“好課堂”畫像,那麼學生能表現出“想學、學會、會學”的樣子,將是好課堂的3個重要因子。
關於“想學”
好教師不僅要照亮別人,還應作一名“點火者”,“點燃”學生,讓學生從“要我學”到“我想學”,產生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想學”的關鍵不是為了得到獎勵、或避免懲戒,而是真正感覺到“學習是一件快樂而有意義的事”。為此,課堂應該做到——
學習內容
——體現生活的意義
很多學生厭學是因為感覺學習內容枯燥乏味。要讓學生“想學”,教師要將學習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絡起來,使學習從生活中來、又能應用到生活中去,賦予學習以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學習體驗
——追求理解的求索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們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要讓學生“想學”,除了設計並組織富有趣味的學習活動,藉助表揚和獎勵等外在激勵手段外,教師還可以組織並實施探究性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產生指向深度理解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有機會展示交流自己的理解、發表自己的觀點,感受到自己就是一名探索者、發現者,不斷髮現學習本身的意義。
學習氛圍
——感受文化的魅力
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更為開放的學習時空,營造更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學習能夠持續圍繞下列問題展開:為什麼要學習這些知識?知識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知識之間有什麼聯絡?知識的發展經歷了哪些變化?知識的核心觀點有哪些?等等。
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學習將成為一種文化活動,他們將感受到學習文化的魅力。
關於“學會”
何謂學會?簡單地說,就是大多數學生要達到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然而,如何定位學習目標?如何促進大多數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如何知道學生是否達成了學習目標?這是實現“學會”必須解決的三個關鍵問題。為此,課堂應該做到——
目標定位
——要腳踏實地,更要仰望星空
古語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無所得矣。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並基於學情教材,科學定位學習目標。
目標確定要注意兩點:一是要腳踏實地,即立足基本知識和技能,這是學生髮展的基礎性目標,必須打牢根基;二是要仰望星空,即超越“雙基”目標基礎上的重要觀念、思想、原理等。顯然,後者是目標的高階定位,決定著學生學習的高度。
目標達成
——要規劃設計,更要開放生成
對於學生來說,“最近發展區”並非一片坦途任由他們輕鬆走過。相反,這個“區域”像溝壑、像河流,雖然能夠看到對面的理想彼岸(學習目標),但如果沒有一座溝通“起點”與“終點”的橋樑,“終點”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教師的職責就是規劃設計好這座“橋樑”。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這座“橋樑”設計得再完美,它也不會配備“傳送帶”——可以把學生自動從“起點”送到對岸的“終點”,因為這座“橋樑”必須由學生親自去走。
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渡橋”的過程中,不能對學生生拉硬拽,而要放開手腳,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機會。允許他們有時步履堅定、快步向前,有時卻猶豫彷徨、舉步不前。
教師要做的就是耐心陪伴並在關鍵處幫一把,讓學生能夠鼓足勇氣,繼續向著目標前進。
目標評價
——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
其實,很多學生“學不好”,並非因為他們不努力抑或能力不夠,而是因為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是否學好了不夠了解——不清楚自己是否達成了學習目標,等到考試以後才知道,顯然是滯後的。
所以,要讓學生“學會”,就要做好目標評價,並且不僅要關注結果性評價,還要關注過程性評價,即在學習活動過程中,透過評價及時反饋:有哪些學生已經成功到達了彼岸(學習目標)?哪些學生正在路上?每個學生距離彼岸還有多遠?
讓每一個學生都心知肚明,用評價促進學生自我改進,實現人人“學會”——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關於“會學”
陶行知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中,學會求知(即學會學習)是其核心。我們把“學會學習”簡稱“會學”。為此,課堂應該做到——
有疑問
——發現並提出問題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會學”的人必然是有旺盛好奇心和求知慾的人,是那些善於發現並提出問題的人。如果學生具有這樣的特質,就說明他們具備了“會學”的基礎。
要讓學生“有疑問”,就要為學生髮現並提出問題創設必要的問題情境,鼓勵並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
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進行問題梳理和提煉,最後產生課堂基本問題,即指向學習高階目標、成為教學組織中心的問題。
明責任
——學習是自己的事
“會學”的人一定是主動學習的人,他不會消磨時光。因為他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必須承擔的責任。
“會學”的人是意志堅定的人不會輕言放棄。因為他懂得,陽光總在風雨後,學習任務再難也要去克服,他必須勇往直前,跨越面前的這些“溝壑”“大山”,前方就是理想彼岸。
要讓學生“明責任”,就要讓他們從心底裡認識並接受學習目標,以及與這些目標緊密相關的學習任務、學習路徑,真正落實學習的主體地位。
善反省
——做明白的學習者
善於反省自己的人能時刻知道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知道自己所行的方向是否正確,距離目標還有多遠,下一步應該怎樣做,這是一個人元認知能力的體現。
這種元認知能力對於“會學”非常重要,它讓學生成為一名明白的學習者。
要讓學生“善反省”,就要給他們一面“鏡子”,即學習的評價標準。評價的主要作用在於幫助學生監控自己的學習,做到及時反饋和改進,促進學習向著目標不斷靠近。
作者|孫俊勇單位系山東省濰坊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孫榮達單位系廣東深圳福田區紅嶺教育集團深康學校
校長派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源丨中國教師報,有刪改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宣告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