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張A4紙折成紙船,放入水池,然後往紙船上放置鉤碼,會發生什麼?在蒼南縣宜山小學的一堂科學課上,學生們化身“輪船搬運工”,透過改進船隻造型、改變擺放位置,鉚足了勁運送更多的鉤碼。“我成功了,科學真有意思!”最終,成功裝載430克鉤碼的一組船員成為當天的獲勝者。此刻,屬於鄉村娃們的科學探究精神也在這樣生動的科學課堂上萌芽、生長。
科學的種子埋在當下,長在未來。在播種孕育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不能掉隊。那麼,如何在鄉村學校把“一個都不能少”的科學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如何切實推動更豐富的科學教育資源下沉?如何打造出屬於鄉村孩子的精彩科學課?近年來,溫州多措並舉,組建“城鄉共學”專案化學習團隊,推進城鄉科學教師共研共進,推動鄉村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等,讓科學之花花開四季、盛放于田野,助力鄉村振興。
播撒種子
讓科學探究深入課堂實踐
探究趣味濃厚的科學實驗室、觀察天氣的氣象站、掛滿學生作品的科學展示牆……走進宜山小學,這所鄉村校園裡的每一處風景都是孩子們的科學課堂。今年5月,以校友陳子芹名字命名的少年科學院正式成立,學校希望以此探索科學教育的新路徑,幫助鄉村娃觀察、理解、認知世界,搭建兒童科普認知和探索的平臺,培養少年兒童科技創新和實踐動手能力。
“過去,我們的科學教育活動在學生學習以及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存在著無主題、無中心、無內容等現象,活動建設缺乏永續性、有效性和方向性,收效甚微。”宜山小學校長陳中汝表示,鄉村學校校長是學校科學教育教學的帶頭人、推動者,培養鄉村學生的科學興趣並非一朝一夕,“我們得首先保證學校把科學課上起來、科學實驗室用起來、探究實踐開展起來,督促科學老師避免用‘讀實驗’‘講實驗’來代替真正的動手實驗,讓老師帶領孩子走近科學探究。”他介紹,在探索少年科學院專案中,結合學校特色和鄉村地方文化特色,學校還積極開發“BPEX”校本課程,開展航天周、航海錦標賽、野外考察、海洋資源環境調查等系列專案活動,拓展學校科學教育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做出科學教育特色。
無獨有偶,溫州市鞋都第三小學透過打造“氣象魔方”,開啟孩子們的科創大門;樂清市柳市鎮第十二小學整合科學與地方課程,開展中醫藥與健康的科學專案式學習;泰順縣文祥小學讓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科學主題研學,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科學教育……在走訪中記者發現,越來越多的鄉村學校在上好基礎科學課外,開設孩子們喜歡的拓展類校本課程,建設各類科技社團,組織科技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名師引領
建設高素質鄉村科學教師隊伍
發展鄉村優質科學教育,提升鄉村教師的科學素養和教學能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鄉村科學教師隊伍,至關重要。
“26年前,我懷著對科學教育的熱愛,選擇紮根農村。”平陽縣鰲江鎮第四中學科學教師吳宇潔,懷揣著“讓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樣創造著長大”的教育理念,將真實生活問題引入科學課堂,讓孩子學會像科學家一樣探究、像工程師一樣實踐。她本人也從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成長為市名師、省正高階教師。作為教研組長,吳宇潔帶領科學組探索新時代鄉村學校如何做好科學教育加法。2016年,她主持開設縣級名師工作室。8年間,培養出三批41位優秀青年教師,工作室獲全國、省市級榮譽近50項,8人獲市縣教壇新秀、名師稱號。“如今他們都成為了鄉村科學教育的骨幹力量,陸續成立自己的名師工作室,為鄉村教育注入新活力。”吳宇潔頗為欣慰。
在永嘉縣,全縣150餘位“小科人”共同接力“麥芽糖公益”行動,利用城鄉互幫的形式為發展相對落後的區域帶來優質活動和提升平臺。近年來,我市透過成立科學名師工作室、構建教師成長共同體,開展縣域內科學課堂教學、實驗探究、科技實踐等專項觀摩、比賽等活動,充分發揮科學名師團隊的輻射帶動作用。目前,我市已組建全學段跨縣域教共體185所,實現公辦義務教育鄉村學校全覆蓋。
據悉,在鄉村科學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我市積極推動城鄉科學教師共研共進。近年來,透過實施“教研共富”“名師送教”“綠色耕耘”“星火計劃”等行動,成立區域科學教師共享中心,舉辦科學教育志願服務鄉村行等活動100多場,藉助國家智慧教育示範區建立契機,大力推進城鄉“教共體”“空中飛課”等建設,實施鄉村教師“築夢”培育計劃,加強線上科學教育資源推送共享,突破城鄉時空界限,為鄉村科學教師成長提供可持續的專業支援。今年,“空中飛課”飛向了科學課,“團隊+學校”新型教育共同體助力鄉村小規模學校共享優質的公共教育服務。該專案入選浙江省教育領域數字化改革創新試點專案,“空中飛課”空間建設案例榮獲浙江省新型教學空間典型範例。
盤活資源
形成鄉村科學教育合力
推動鄉村科學教育發展,在關注校內課程建設、教師素養提高的同時,還要注重內外聯動,盤活教育資源。為解決鄉村科學教育資源相對短缺的問題,近年來,我市集聚資源,整合成內容系列化、活動主題化、方法多樣化的鄉村科學教育學習環境和實踐平臺。
“城區孩子有的,海島孩子也不能少!”鹿西中心小學是一所離島學校,作為學校裡的“大家長”,校長劉玉飛十分注重漁鄉海文化科學教育特色培養,“學校是螺螄殼裡做道場,我們需要藉助更多社會的力量開展科學教育。”在利用校內外資源打造海洋生物標本館後,鹿西小學還與當地的南美對蝦場、東一黃魚養殖基地、黃魚島養殖基地等多家漁業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這些企業不僅成為了學校校外科普教育基地,更為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科學實踐機會。
為搭建優質科學教育平臺,我市鼓勵鄉鎮學校聘請科學副校長,邀請科學家、科學教育專家、名師、優秀科技輔導員來校進行重點培訓和指導。“能夠成為科學家的徒弟,是我不曾想象過的幸福,這將是我專業成長的加速器,未來,我會盡力為科學教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胡秋紅博士是國科溫州研究院研究員,今年9月,他以科學家副校長的身份,來到洞頭區霓嶼濱海實驗學校,開展科學教育“開學第一課”。現場,他還與該校的科學教師張玲豔結對為師徒。
科學副校長結對鄉村教師是一次新鮮嘗試。科學副校長在履職期間,需要深入一線,指導一批學生專案,共上一堂科學課,開展教育教學、科技輔導、教師專業化水平提升等工作。翻看首批科學家副校長行動名單,記者發現樂清市蒲岐鎮第二小學、平陽縣水頭鎮實驗小學、瑞安市閣巷中學等多所鄉村學校位列其中。
近年來,我市聚力構建未來教育“城鄉均優”新生態,持續做好鄉村科學教育加法,深入推進科學教育工作,收穫積極成效。“如今,鄉村學校的科學教師專業水平和課堂教學質量都有了顯著提升,越來越多的科學名師和科普資源走進鄉村學校……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鄉村科學教育的明天會更好。”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記者:卓 揚
編輯:瞿含張
二審:曾雲畢
三審:林 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