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再玩10分鐘,不然不寫作業!”“媽媽,我把數學作業寫完,就讓我看20分鐘手機”……家長群裡,媽媽們無奈地交流著: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孩子們更愛談條件了。當孩子開始談條件,家長應該怎麼做?事實上,孩子的未來就藏在家長的態度和回答裡。關於愛與規則,讓我們聽聽資深老師的建議。
專家建議
家長做好榜樣 莫以“條件”做籌碼
邢豔(北京市海淀區七一小學):生活中,孩子們做事情跟家長講條件挺常見的,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呢?我們常說家長是“原件”,家庭是“影印機”,孩子是“影印件”,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方式在孩子身上是一種反射。與孩子的長期陪伴中,家長是否也經常對孩子講條件?
“媽媽,我要玩玩具”“要先把飯吃完,才可以去玩”,“我想吃巧克力”“那你把這個蔬菜吃了,才能吃巧克力”……幼兒時期,對孩子來說,吃飯和玩玩具完全是兩回事。但家長經常把這兩件不相關的事作為條件放在一起。孩子最初的懵懂社交行為,其實就是對成人的一種模仿。你想讓她做家務,她也會提要求:“我要買芭比娃娃”“讓我多看幾集動畫片”……
仔細想想,成人在與孩子日常相處中,往往在表揚和批評之間最大的附加值就是“講條件”。家長無形中和孩子講了條件後,最直接的感觸就是表揚更進一步上升到了物質刺激,批評更進一步是懲罰。
如何讓孩子不講條件?
首先,父母要儘量避免同孩子談條件。只要是孩子合理的需求,我們又有能力滿足,就要滿足孩子正常需求。資源掌握在我們手裡,不要讓孩子感覺,自己像個叫花子一樣討要東西。久而久之,孩子會不信任家長,因為長期的嘗試,他們會認為只有靠虛與委蛇,才能從家長這裡得到自己的所需。尤其是孩子會花錢後,擁有一定量的零花錢,這是正常的需求,不要因為他亂花就取消他的零花錢。教育無處不在,可以在給他零錢時,委婉而合理地指導孩子如何“理財”。
同時,在家長精力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地和孩子談條件。孩子與家長談談條件,你來我往中也可以增加點親子間的樂趣。例如:陪孩子一起閱讀、做遊戲、逛逛書市,騰出一天陪孩子出遊……這樣的條件會增進親子關係,最容易讓孩子忘記條件本身,享受其中。而良好的親子關係又是最好的教育基礎。
但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在孩子成長中我們所遇到的事情不要都當成洪水猛獸,從我們自身出發,反思我們的行為,以榜樣的力量成就孩子的未來。
要有愛心和耐心 也要有原則和底線
方玲(北京市西城區西單小學):不知何時起,孩子們越來越擅長與父母“談條件”,而家長們則在這場“心理博弈”中感到左右為難。
從外在環境來看,請家長們思考“孩子娛樂的時間是不是被壓縮了”?當孩子們的基本娛樂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他們可能會採取一些策略來與家長“談判”,以獲得更多玩的時間。這種現象不僅反映了孩子們對娛樂的渴望,也暴露出他們在時間管理上的困惑。家長應當與孩子共同規劃時間,制定清晰合理的規則,確保學習與娛樂之間的平衡。在制定計劃時,家長需充分考慮孩子的興趣和需求,合理安排他們玩耍的時間和內容。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請家長們思考“孩子的學習態度如何”?有些家長為了暫時安撫孩子,可能輕易地就答應了他們的條件,但這種妥協往往會讓孩子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長期下來,孩子可能會傾向於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行事。家長首先要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和需求,理解他們為什麼想要這樣做,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從而找到更合適的應對策略。其次,家長要引導孩子瞭解到學習不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更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當家長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也要及時鼓勵和肯定,這樣不僅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還能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請家長們思考“孩子是否從學習中找到了足夠的快樂和成就感”?如果孩子的內動力不足及責任感不強,會直接影響他們做事的效果。家長要幫助孩子尋找和發現學習中的樂趣並享受學習的過程,使孩子能更加主動地投入學習。同時,還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幫助孩子制定清晰的目標和計劃,指導孩子的學習方法,注意反思和總結,尋找榜樣與支援,逐步建立起對學習的責任感。
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條件時,既要保持足夠的愛心和耐心,也要堅持必要的原則和底線。
在愛與規則中找到平衡點
路建超(北京市房山區良鄉第四小學):孩子愛談條件,往往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可能是模仿成人行為。在生活中,孩子看到家長或其他人透過談判達成目的,便學會了這種方式。其次,缺乏明確的規則意識。如果家庭中規則不清晰或執行不嚴格,孩子就會試圖透過談條件來爭取自己想要的。最後,可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孩子有自己的慾望和興趣,當他們覺得透過正常途徑無法得到滿足時,就會選擇談條件。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建立明確的規則。家長應該在家庭中建立明確的規則,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規則要簡單明瞭,易於理解,並且要嚴格執行。例如,可以規定孩子每天只能看一定時間的電視或玩手機,完成作業後才能進行娛樂活動等。
堅持原則,不輕易妥協。當孩子談條件時,家長要堅持原則,不輕易妥協。如果家長每次都在孩子的條件下讓步,孩子就會認為只要自己堅持,就能達到目的。這樣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任性,難以管理。
給予適當的獎勵和懲罰。對於孩子的良好行為,家長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如表揚、小禮物等。對於不良行為,要給予適當的懲罰,如減少娛樂時間、做家務等。獎勵和懲罰要適度,不能過於嚴厲或寬鬆。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家長可以透過讓孩子承擔一些家務或任務,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對家庭和他人產生影響,從而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與孩子溝通,瞭解需求。家長要與孩子溝通,瞭解他們的需求和想法:如果孩子的需求是合理的,可以適當滿足他們;如果需求不合理,可以透過溝通讓孩子明白為什麼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無論何種策略,我們家長應該把握好愛與規則的平衡。愛是孩子成長的動力,規則是孩子成長的保障。家長不能因為愛孩子而無原則地滿足他們的一切要求,也不能因為規則而忽視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要在愛與規則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轉載請註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策劃:婁雪
編輯:姜思瑤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李繼君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