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時代,有這樣一位行俠仗義的俠客,他不僅是全能型的天才,也是哲學家中的理工男,還是熱愛創造的發明家,更是諸子百家中的泥石流,他主張“兼愛”與“非攻”,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及軍事家,也是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就是墨子。
11月17日下午,北京大學知名哲學教授楊立華老師,將做客深圳圖書館,帶領讀者朋友領略頗具科學精神的《墨辯》,讓大家認識不一樣的先秦思想。
第 246期
主題:《墨辯》中的物觀
時間:11月17日(週日)14:30-16:30
地點:深圳圖書館中心館五樓報告廳
主辦單位:深圳圖書館、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講嘉賓:
楊立華
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史、儒學、道家與道教,近年來主要著力於宋明哲學及魏晉哲學的研究。出版《思誠與見獨之間——中國哲學論集》、《莊子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十五講》《一本與生生:理一元論綱要》《宋明理學十五講》等專著十餘部,譯著《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宋代思想史論》《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帝國的話語政治》等五部,發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據《淮南子•要略》之說,墨子原為儒門弟子,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墨子認為儒家所講的理論都華而不實,最終舍掉了儒學,另立新說,在各地聚眾講學,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大批的手工業者和下層士人開始追隨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因此,墨家是先秦諸子中卓爾不群的門派,他們奇異的行事風格與作品,與儒家、道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墨子》是一部涵蓋學科廣泛、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典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記述墨子言論兩部分組成。《墨辯》則是《墨子》一書中的辯學專論,包括《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六篇,其中展現出中國古代第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與古希臘邏輯學、古印度因明學,並稱為世界古文明三大邏輯體系。《墨辯》的獨特性與其看待物質世界的方式息息相關。它以激進的“理性主義”態度,消解了禮序賦予物的價值屬性,呈現出類似於幾何學抽象意義的物觀。這種看待世界的方式與現代科學精神相似,對“子學時代”的各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天,墨子的思想仍然對我們有著深刻的啟示,無論是其邏輯體系,還是對科學技術的探索精神,都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智慧。
❶線下參與
活動地點:五樓報告廳
1.參與活動無需預約,現場座位有限,先到先得,坐滿為止
2.活動面向12歲以上讀者開放
❷ 線上參與:
活動將在讀特客戶端、深圖影片號、深圖微博、深圖B站四個平臺同步直播。
讀特客戶端
深圖影片號
深圖微博
深圖B站
1.活動將進行全程攝錄,讀者到達現場即視同接受群像、特寫等拍攝及傳播;
2.請遵守現場工作人員的指引,勿大聲喧譁,勿將食品、飲料帶入活動場地。活動過程中,請將手機等發聲裝置置於靜音狀態,勿隨意進出走動。未經授權,請勿使用閃光燈或專業攝影裝置。感謝您的理解與配合;
3.活動中嘉賓觀點不代表深圳圖書館立場,活動最終解釋權歸深圳圖書館所有。
相關主題圖書
《中國哲學十五講》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索書號:B2/735
精選古代十五位代表性哲人,以貫通其體系的根本問題為線索,深入揭示其思想的獨特脈絡。楊立華教授從每位哲人的概念之根發端,剖析其思想的結構與深意。此書不僅追溯哲學洞見的源頭,更啟發現代人領悟中國古代智慧的深邃魅力。
《宋明理學十五講》
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索書號:B244/402
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是指宋明時代居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傳統。本書從韓愈與唐宋儒學復興運動開始講起,系統地介紹了宋明儒學興起的社會文化背景、重點主題、重要的理學家(如宋初三先生、周敦頤、邵雍、程顥、張載、程頤、朱子、陸九淵、王陽明等)及重要的文化事件(如鵝湖之辯等),展現出這一時期儒學思想的蓬勃景象和精神氣質。
《莊子哲學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索書號:B22/8562
本書以《莊子》內七篇為文字基礎,透過莊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層次等深入肌理的文字細讀,抽絲剝繭般揭示出《莊子》內篇令人驚訝的整體性和完成度。莊子的哲學,有見於哲學的語言困境,有見於人間世的種種危險,以無條件的真知為追求,以各種形態的“嘗試言之”彰顯出不可言說的靜默。
《氣本與神化》
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
索書號:B244/829
本書以相關基本文獻的細讀和精準的概念分析為基礎,透過彰顯文字自身的肌理,來重構張載哲學的固有脈絡。主要包括傳略、虛與氣、神與化、太和、物理、感與性等十章內容。
《思誠與見獨之間:中國哲學論集》
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
索書號:B2/896
本書精選了楊立華教授二十二篇學術論文,內容主要集中於儒家和道家哲學研究。其內在的線索是:理解最高實體在中國哲學史上不同時代的揭示,特別是嘗試對天理概念的哲學內涵做具體地、精當地把握。
-End-
觀點資料來源:深圳圖書館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點選名片 ⭐標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