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只有自己真正動情,才能傳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學生。
語文教學要實實在在培養學生理解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語文素養,在今後的學習與工作中仍能深受其益。為此,必須聚焦課堂教學。
1
課要上得一清如水
課要上得一清如水。語文課最不可“糊”,也最容易“糊”,似乎字、詞、句、篇,修辭方法、寫作方法、文學知識等什麼都有,又好像都未能落到實處。一堂課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教師心中須一清二楚。跟著教材轉,跟著教學參考 “飄”,必 “糊”無疑。教材裡有什麼,就要學生學什麼,一股腦兒搬出來,嘮嘮叨叨,目的不明,內容多而雜,學生學起來如墮五里霧中。
課要上得一清如水,首先,教師要沉到文字之中,認真鑽研,正確解讀。從語言表達形式到課文的思想內容,從思想內容到表達形式,反反覆覆推敲。鑽研教材鑽研到文字站立在紙上,自己能跨越時空和作者對話,與編者交流,才真正洞悉文章的來龍去脈,體會語言表達情意的獨特個性。對所教文章洞若觀火,心中就會透亮。
其次,要反覆推敲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不能停留在教案上,教學過程中所有教學行為均應為教學目的的實現而選擇、組織、展開。要準確把握住課文獨特的個性,自己須深入課文底裡,有真切的感受。胸中有書還不夠,須目中有人,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確定明確的教學目的。這堂課究竟讓學生學到什麼須十分明確,並要根據教學目的對教學內容精心剪裁,處理詳略,突出重點。根是根,枝是枝,葉是葉,千萬不能攪和在一起。一攪和,面目必不清。
再者,教學思路要清晰,教學線索要分明。抓一把芝麻滿地撒,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學生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圍繞教學目的,拎起教學線索,教學思路逐步展開:或層層推進,或步步深入,或由具體到一般,或由一般到具體,或淺者深之,或深者淺之,軌跡清晰,輪廓分明。思路清晰是教課的基本要求,教學流程清晰,學生學起來心中才明白。當然,教師的教學語言也要清楚明白,不顛三倒四,不拖泥帶水,不語病叢生。須在要言不煩、一語中的上下功夫。教師語言規範、準確、生動,不含糊其詞,學生聽起來聲聲入耳,清晰可辨,就容易入心。課由“糊”到“清”,看似教學的技能技巧,深思一番,就可知曉其中蘊含的豐富。
2
課要上得生命湧動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學習、求知,聽、說、讀、寫是生命活力的展現;教師上課熱情洋溢,激情似火,用生命歌唱,就能點燃學生求知的火焰。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辛棄疾 《賀新郎》)課堂教學出現這樣的境界,師生生命湧動,對文字深入探討,心靈之間的溝通就暢通無阻。課上要生命湧動,須做到 “三激一實”,即激情、激趣、激思,主動積極進行語言實踐。“情”忌外加,忌矯揉造作,忌濫。“情”是文章內在的、固有的,貴在咀嚼語言文字,對它們所傳遞的情和意深有領悟。教師只有自己真正動情,才能傳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學生。這種情是真摯的、高尚的,學生耳濡目染,就會受到薰陶。
教師引領學生進入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景之中,情感激發,沉醉於文字之中,朗讀時會情不自禁,討論時會精心尋找 “驚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興趣往往是學習的先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在教學全過程中著力啟發學生 “好之” “樂之”,初則萌發熱愛的感情,繼則求知的慾望在心中激盪,終則進入徜徉美文佳作之境,咀嚼品味,樂在其中。
3
課是師生共同的腦力勞動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腦力勞動過程。思維和語言的學習鍛鍊同等重要,教師與每個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平等對話,共同琢磨討論,學生的發現能力、質疑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就會得到有效的鍛鍊。要積極創造讓學生生疑、質疑、辨疑的條件,營造探究問題的氣氛,讓學生有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
課堂氣氛寬鬆、和諧,學生身心解放,無拘無束,無心理負擔,就能勇於求知,尋根究底,對文字的閱讀與學習就不浮在表面,而會縱向深入,橫向擴充套件,形成發自內心的獨特體驗與感受。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思想碰撞、激發火花,學生可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各自受到啟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是學生聽、說、讀、寫,運用、實踐語言文字的場所,教師千萬不能越俎代庖。施教之功在於引導、啟發、點撥、開竅,學生身歷語言文字表達情意的場景,就能識得語文的真滋味,如臨其境與隔岸觀火的效果必然大相徑庭。
語文課讓學生感受到藝術享受,那就是極大的成功。教學內容的充實,教學語言的精湛,課堂教學結構的多維,教學節奏的張弛起伏,教學的預設與生成,學生學習過程中 “神來之筆”的孕育,課堂充滿人文關懷,等等,均為探討的必要課題。學生學語文,深感學有興趣、學有所得、學有追求、學有方向、學有快樂,那就不會浪費青春。教學原本是教師的即席創作,需要熱情,需要功底,需要智慧。三尺講臺雖小,演繹的都是古今中外經典著作中的社會更替、人生感悟、思想結晶,博大、深邃,需要我這名教師一輩子學習、探尋。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選摘自《於漪全集 10 教師成長(修訂版)》
轉自 | 中國教育報好老師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