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伏琴
蔣欣、閆妮等主演的年代劇《小巷人家》剛剛收官,該劇改編自大米的同名小說。
故事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蘇州棉紡廠家屬區的一條小巷裡住著莊家、林家、吳家三個家庭。
三家的孩子們從小一起玩耍學習、親密無間,可是長大後無論是命運,還是人格,卻都大相迥異。
當我們跳出生活的瑣碎,站在更高的時間維度,用旁觀者的角度讀取這三個家庭的教育故事,就會更清晰地看到:
孩子們未來的巨大差異,其實從父母的格局早就可以看出端倪。
愚孝的父母,養出冷漠的孩子
蘇州棉紡廠改造了一條小巷裡的舊房子,分給職工做宿舍。
黃玲和宋瑩是廠裡的老職工,兩家分到了同一個小院的兩間房。
黃玲的丈夫莊超英是棉紡廠附中高中部的數學老師。
兒子莊圖南正讀小學五年級,女兒莊筱婷讀小學一年級,與宋瑩的兒子林棟哲是同班同學。
莊超英是家中長子,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
當年,妹妹代替弟弟去貴州做了知青,並在當地結婚生子。
莊家父母不僅重男輕女,還偏心小兒子,他們與小兒子家同住,處處照顧小兒子家,卻事事依賴大兒子家。
莊超英工作後,工資全部交給父母,婚後依然如此。
黃玲任勞任怨,用一人的工資養活全家。生下兒女後,由於經濟拮据,她逼著丈夫拿回了2/3的工資。
可是莊超英卻因此記恨黃玲,與坐月子的黃玲大吵大鬧。
黃玲每次去公婆家忙前忙後,可是做完飯,她和女兒連上桌吃飯的資格都沒有。莊家父母生病了,也都是她照顧。
唯一讓黃玲感到欣慰的是一雙兒女十分乖巧聽話,成績優異。
後來根據知青政策,莊超英妹妹的兒子向鵬飛可以回蘇州,莊家父母和小兒子家不願接收,又安排鵬飛住到莊超英家。
一向忍氣吞聲的黃玲第一次和公婆撕破臉,寧願離婚,也不同意鵬飛在圖南高考前住進來。
莊超英摔門而出,在學校住了一個月,圖南也怨恨媽媽。
直到圖南考上同濟大學建築系,父子倆才感激黃玲的付出。
之後,鵬飛住到了莊超英家,黃玲視他如親生兒子,鵬飛長大後也知恩圖報,始終護著大舅媽。
莊超英愚孝,兒子莊圖南也耳濡目染。
母親為他爭取權利,他反而因為所謂的“道德感”心生怨恨。母親和弟弟妹妹在莊家受到歧視,他也視而不見,不知仗義執言。
圖南無法共情親人的遭遇,顯得“冷漠無情”,後來在處理自己的情感問題時也是遲疑彷徨,缺乏擔當。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孩子的行為像一面鏡子,照射出父母的行為。
一個愚孝的人,常常犧牲小家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孝順之名。
看起來很孝順,實質是忽略了伴侶和孩子的需求,對他們充滿了冷漠和自私。
在這種貌合神離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難免表現出對情感的冷漠。
父母對家人漠不關心,孩子對家人的付出與犧牲也視而不見、理所當然。
自私的父母,養出算計的孩子
棉紡廠的職工吳建國和輪胎廠的職工張阿妹是重組家庭。
吳建國帶有女兒吳姍姍和兒子吳軍,張阿妹只有一個女兒張敏。
張阿妹偏心自己的女兒,而不待見吳建國的兒女。
吳姍姍和張敏同年,姍姍成績很好,想考一中,以後考大學,但是張敏成績差。
棉紡廠職工子弟讀完紡織系統的職高或中專,就可以進廠,但是吳家只有一個名額,張阿妹決定留給張敏。
她打聽到師範、衛校等熱門專業,國家包分配,但是農村孩子多,她擔心張敏和農村孩子談戀愛。
可是她卻打算讓姍姍去讀師範類的中專。
為此,姍姍的爸爸偷偷去學校改了志願,姍姍拿到中專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哭得傷心欲絕。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吳姍姍師範畢業後做了小學老師,而張敏紡織職高畢業那年,棉紡廠突然不收職工子弟了,她只好去理髮店工作。
鄰居宋瑩和黃玲對姍姍姐弟倆一直很照顧,姍姍第一次買衛生帶是宋瑩帶去的,姍姍的第一件胸衣也是宋瑩買布、黃玲給她做的。
三家孩子也從小一起玩,姍姍姐弟倆經常來找圖南兄妹借書、借筆記。
可是姍姍長大後,卻忘恩負義。
後來宋瑩停薪留職,一家子去了廣東。
姍姍先是藉口弟弟中考,在宋瑩家借住,之後又想讓弟弟讀高中,繼續住宋瑩的房子,遭到拒絕。
然後,她攀上高枝,和副廠長的兒子結婚,利用關係直接讓廠裡打電話給宋瑩,逼著她把房子借給自己。
棉紡廠允許職工買房後,當宋瑩的兒媳莊筱婷去辦購房手續時,才發現宋瑩的房產證上多了吳姍姍和她兒子的名字。
筱婷以向單位舉報相威脅,吳姍姍擔心分房受到影響,才搬出房子,遷出戶口。
吳姍姍的後媽自私偏袒自己的女兒,爸爸也為了弟弟小軍和家庭平衡犧牲她的未來,相反宋瑩和黃玲對她關愛有加。
可是長大後的姍姍,卻對兩位阿姨毫無感恩之心,反而處處算計。
父母自私自利,很難養出大方的孩子。
孩子從小看到父母的自私行為,會誤以為所有人都是這般利益至上,感情淡薄。
在他眼中,感情只是一個虛假的面子,遠不如利益實在。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都以算計利益來權衡。
一個家庭最沉重的枷鎖,不是物質貧困,而是陷在精神貧困的牢籠裡而不自知。
精神窮養的孩子難翻身,父母的狹隘觀念會讓孩子畫地為牢,舉步維艱。
有愛的父母,養出大氣的孩子
宋瑩的丈夫林武峰是60年代上海交大的大學生,是壓縮機廠的技術骨幹。
他是福建人,少年時父親早逝,家貧如洗。
大學畢業後,林武峰分配到蘇州工作,便把每個月的大部分工資寄給母親。
直到弟弟妹妹能夠自食其力後,林武峰才考慮個人問題。婚後,他每月給母親寄點零花錢,近30年從不間斷,直到母親去世。
弟弟妹妹後來做生意都富了,但是家族關係依然親密團結。
林武峰對老婆也十分寵愛。
他把工資全部上交給宋瑩,家裡家外都聽宋瑩指揮。
宋瑩受委屈了,他會盡力安慰,並說:“錢是小事,老婆高興,就是我們家最大的事。”
宋瑩受欺負了,他會出主意幫她出氣。
他自己省吃儉用,卻讓宋瑩盡情買衣服首飾。
他會接送宋瑩上下班,主動幫她遞上暖水袋、披上衣服。
兒子林棟哲從小調皮搗蛋,成績又差,雖然宋瑩會打罵兒子,但是夫妻倆其實都很寵愛他。
林棟哲天天跑到鄰居家看電視,被人“人小屁股大”,宋瑩便發狠存錢買電視機。
一向愛美的她,放棄做新衣服,一家子天天吃蛇瓜吃得想吐,林武峰又找同事用50斤糧票換回一張電視機票,才買下了電視機。
後來,林武峰在外面兼職被人舉報,受到處罰,決定去廣州發展,宋瑩毫不猶豫地放棄工作,帶著馬上讀高三的林棟哲一起去廣州。
之後,林棟哲和莊筱婷相約一起考上上海交大,並相戀。
畢業後,林棟哲進了廣州寶潔公司,筱婷卻被父親逼著去蘇州大學工作。
為了能夠不因異地戀而勞燕飛分,兩人在上班前偷偷地領了結婚證。
莊超英得知後暴跳如雷,宋瑩立即飛到蘇州負荊請罪。
最終,棟哲努力分到寶潔上海分部,筱婷也考上上海的公務員,林棟哲用實際行動贏得了莊家的認可。
林家家族團結和睦,相互幫扶,夫妻恩愛,對兒子也無條件支援,林棟哲也富有責任感,處處為筱婷著想。
父母恩愛的模樣,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
一個從小在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中薰陶的孩子,很自然地知道如何去愛別人。
有事能商量,有矛盾及時解決,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愛總是流向不缺愛的人,父母有愛,孩子才能陽光大氣。
古希臘教育家柏拉圖說過:“一個人從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裡走。”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父母早期賦予他怎樣的養分,決定他長成什麼樣的大樹。
一個人的人生三觀、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起點,決定了孩子的人生邊界。
父母對孩子是託舉還是拖拽,決定了孩子不同的未來。
父母開啟格局,孩子才能開啟通向世界的路。
父母的大格局,才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