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口碑與收視都不錯的電視劇《》。
故事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末,蘇州棉紡廠家屬區一條小巷裡莊家、林家、吳家三個家庭、兩代人生活的故事。
劇中,不同的父母有不同性格,宋瑩率直潑辣、黃玲忍讓柔和、莊老師愚孝頑固、林工的唯一缺點是不能量產......在不同的養育方式下,孩子們隨著時代變化走向了不同的人生。
《小巷人家》是部時代劇,也是一部家長的養育手冊。這三條養育孩子的法則,家長們都應該看一看。
宋瑩和黃玲分到了同一個小院,在這個小院子裡,莊圖南和妹妹莊筱婷乖巧懂事,成績優秀,是街坊鄰居眼中的“別人家的小孩”。
林棟哲則是調皮搗蛋,天馬行空的“皮猴兒”。
小時候的他穿著破破的褲子,拿著竹竿扔到路上攔公交車;躺在地上耍性子見媽媽不搭理自己,就衝去隔壁家床上取暖;偷偷藏下莊圖南的作業,抄完數學抄語文;因為調皮被媽媽懲罰只能吃蛇瓜,他扭頭就去搶筱婷碗裡的雞蛋吃。
上了中學後,成績雖一直在班上中下游徘徊,但其他方面樣樣都沒落下,先後拿到了魔方比賽、舞蹈比賽、運動會的獎項。
惹得宋瑩和林峰罵也不是,笑也不是。
有趣的是,這麼一個調皮搗蛋的小孩不僅沒有被觀眾看作“熊孩子”,反而視其為“夢中情娃”。
調皮但有趣,還懂得關心身邊的人,看似除了學習啥都愛的搗蛋鬼,也會在關鍵時刻發狠努力一把,壓線上重點中學,壓線考上上海交大,壓線拿到外企offer。
一路調皮搗蛋,林棟哲卻沒有“長歪”。網友開玩笑:“原件正確,影印件才能正確。”
宋瑩和林工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主打“抓大放小”,營造了一個自由寬鬆,但不失底線的成長環境。林棟哲不是常規意義裡的“乖小孩”,但他一定是從小到大都沁潤在愛裡的孩子。
劇中,宋瑩打林棟哲的情景幾乎貫穿林棟哲上大學前的所有時間。
如果仔細研究,會發現他“捱揍”的原因要麼是因為拿著蛇瓜去班上嚇同學,要麼是因為不認真洗手刷牙,要麼是因為瞞著父母去上海玩......
但從沒有因為成績不好捱過打,捱過罵。或者說,這在宋瑩和林工眼裡算不上“過錯”。
他說長大後想當小賣部售貨員,宋瑩大剌剌地附和兒子:“在小賣部賣東西挺好的!”
他拿著期末三十幾名的成績單,林工一邊犯愁,一邊幫兒子打掩護,不讓宋瑩看見。
儘管隔壁就住著品學兼優的哥哥和妹妹,但夫妻倆從來不以“別人家孩子”的標準要求兒子,只要求他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
林棟哲上大學後,在創業、找工作、結婚等重要且關鍵的人生大事決策上,夫妻倆不干涉,充分尊重他,並給予能力範圍內最大的支援。
兒子想在暑期創業,夫妻拿出全部存款支援;兒子揹著雙方父母領了結婚證,夫妻倆斥責兒子不懂事,也叮囑他必須要負責任,最後則表態“去廣州,還是回蘇州,尊重筱婷的決定”。
父母的性格和相處模式,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林棟哲。
兒子豁達開朗,遇事不內耗,或許是因為媽媽也是這樣的人。
覺得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那她就勇敢去爭取;雖然只有小學文憑,但可以毫無負擔地為大家讀出自己覺得很美的詩歌;遇到不懂事的學生,她敢不顧及鄰居面子直接指出問題......
兒子活潑有趣,溫暖討人喜歡,或許是因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讓他看見了愛。
每天睡前,林工先給宋瑩倒好洗水後,自己再去收拾;宋瑩和鄰居吵架,他默默上前給老婆披一件外套;鄰居背後議論宋瑩是個“刺頭”,林工從不在乎,甚至和“刺頭”打起了配合;在一家三口聊天時,會鄭重其事地告訴兒子“家裡最大的事就是你媽開心”......
足夠多的愛和溫暖,讓他在經歷了父親被舉報,全家被迫出遠走廣州這樣重大的人生變故後,依舊沒有丟失性格中的溫暖底色。
在充滿愛的環境裡,林棟哲學會了一件最重要事情:如何正確地愛人——尊重對方,看見對方,實踐每一個許下的承諾。
踏踏實實走穩人生的每一步,慢慢地成長為了可以讓父母,讓妻子依靠的大人。
生長在重男輕女家庭裡的莊筱婷不被爺爺奶奶喜歡,失去了許多本屬於自己的東西,例如自己的房間,上桌吃飯的資格,和大家一樣多的壓歲錢。
這樣的環境裡,讓她從小便乖巧懂事,敏感細膩,以極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在父親莊超英的眼中,相比調皮搗蛋成績差的侄兒鵬飛和住隔壁的棟哲,筱婷是個令他省心的孩子——聽父母的話,願意按時去看爺爺奶奶,中學時寫的文章就被雜誌刊登,跟著哥哥的步子一路進入最好的中學,考上上海的名牌大學。
出乎意料的是,從小聽話的女兒,在找工作和結婚這兩件大事上都和父母反著來。
揹著父母和林棟哲領證,並拒絕父親求人得到的蘇州大學面試機會,決心去廣州發展。
那個唯父母命是從的女孩長大了,開始尋找跟父母溝通的可能。童年和青春期受過的委屈,沒有解決的問題,在成年之後以一種激烈的方式被重新啟用。
面對這個“叛逆期”延遲到來的女兒,身為父親的莊超英罵她不懂事,不自尊自愛。父女倆大吵一架之後,母親黃玲擔任了“滅火”的角色。
黃玲比莊超英更明白女兒這些年受的委屈,但她並不因此“補償性溺愛”女兒,支援他的決定。
她先是語重心長地告訴女兒,儘管父親頑固,但在對子女他是一個全心全意付出的父親。
接著,則給女兒上了成長中尤為重要的一課:不要依附於他人,要有自己做主的能力。
“你去廣州找工作的時候住哪裡,住林家?找不到工作呢,繼續住林家?
我初中畢業就進廠工作了,工齡比你爸長,工資比他高。我們結婚的時候,你阿婆把你爸的工資扣下,但她拿我沒辦法。
你阿婆讓我把肉和蛋都留給你爸和你哥,隨便給你吃點就行,我不理她,我自己掙錢,自己閨女自己疼。你阿爹阿婆就想讓你讀職高技校,我不理她們,我有工資,你想讀到什麼時候我就供你到什麼時候。
你林叔叔工資高,但你宋阿姨依舊每天起早摸黑賣早點,她圖什麼?就圖一個大事小事都能自己做主。
你能保證你跟林棟哲之間利益永遠一致?有衝突有分歧時,你不想自己能做主嗎?我供你讀書,就是讓你長大了,有能力做自己的主,不用看任何人的臉色,可你卻為了棟哲,放棄這一切,我對你很失望。”
觀眾有上帝視角,只覺得林棟哲與筱婷被棒打鴛鴦,但黃玲作為母親,則考慮到了最壞的結果,也明白“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暗中標好了價格”。
希望女兒幸福,但幸福要建立在有自我的基礎上,一定不能放棄為自己做主的能力。
故事的最後,筱婷考上上海的公務員後,辭去了蘇州的工作。林棟哲透過工作調動,也去到了上海。兩人以更優秀的姿態,再次相聚在一起。
實際上,孩子的獨立對父母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對父母來講,養育這個孩子能夠獲得很多情感和心理的滿足。
比如成就感,親密感,比如看見孩子不斷長大過程中的滿足感,孩子開始踏上獨立的過程了,就意味著父母很多的喪失,比如說親密的喪失。
但黃玲的做法給廣大家長們提供了一個參考——為人父母,要在孩子獨立之前教會她最重要的道理,然後放手,讓她去闖。
劇中還有不少人物的成長線,原本是同一條小巷子里長大的小孩,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時代的鉅變是人物命運分流的重要原因,但父母的眼界也同樣影響著孩子將走上怎樣的路,過怎樣的人生。
劇中,吳家的女兒姍姍,沒有任何依靠,只能靠自己單打獨鬥。母親早逝,後媽自私,父親軟弱縱容,她自己還是小女孩的時候就已經無意識地擔起“長姐如母”的任務,照顧更幼小的弟弟。
姍姍成績始終名列前茅,本有可能成為小巷裡的第二個大學生。
可中考時,父親偷偷改了她的志願,把高中改為中專。
在他和妻子看來,就算姍姍讀了高中,也不一定能考上大學;就算考上大學,也不一定能分配工作。
讀中專、分配工作、掙錢貼補家用,是對於這個重組家庭最“實惠”的選擇。
但這個“實惠”的選擇卻讓姍姍失去了人生的選擇權——畢業後,直接被分配到條件相對差、離家遠的鄉鎮學校;因為學歷低,難往更好的工作崗位上調動。
父親沒能成為姍姍的依靠,她只能靠自己,為弟弟爭房子,為自己爭取一個通往幸福的道路,哪怕方式有些不體面甚至不道德。
儘管很多經驗告訴我們,不要美化自己沒有選擇的那條路。儘管姍姍讀大學後的發展未必真比中專好,但至少,那條道路能讓姍姍的童年更像童年,讓她更接近於自己曾有過的夢想。
住在同一條小巷的黃玲,儘管平時隱忍溫柔,但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卻態度強硬。
她不惜和婆家翻臉、提出離婚,也要拒絕侄子的借住,給兒子莊圖南一個安靜的備考環境。
因為如果圖南明年高考考不好,將面臨學制和內容的改變,她不能冒險。
後來的故事裡,莊圖南考上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畢業後參與了多項上海新區的重大專案。在一座光鮮亮麗的城市,他擁有自己熱愛的事業,遇到了願意共同奮鬥的另一半,過上了不論世俗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算富足的生活。
眼界狹隘的父母,容易因為一時利益,斷送孩子未來,比如老吳。
而眼界開闊的父母,則會從多個維度長遠考慮問題,比如黃玲。身處時代鉅變中,她也不知道潮水將流向何方,但她有自己的堅持——強硬拒絕婆家人打擾兒子高考,供女兒上學,都是為了子女在將來的人生中,擁有更多自己做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