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段國外音樂會現場課的影片。
一位小提琴大師以即興教學的方式,引導小女孩從緊張到放鬆,再到進入狀態,拉出美妙的小提琴音樂。
然而,當女孩的媽媽被大師問及,是否認為女兒表現好時,這位媽媽的焦慮與不滿,卻溢於言表。
大師意味深長道:
你的焦慮,是會傳遞到孩子身上的。如果我是你,我會說,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
在這個盛行教育內卷的時代,很多父母不自覺地陷入焦慮與內耗,並將焦慮轉嫁給了孩子。
而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早就戒掉了焦慮與內耗,對待孩子的態度無非就6個字:
“緩、退、舍、穩、賦、信”,給孩子傳遞力量、勇氣和信心。
在當今這個快節奏時代,“速度”似乎成了諸多評價的衡量標尺,教育領域亦未能倖免。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而步入了“揠苗助長“的誤區,卻忽視了其實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成長軌跡。
作家周禮在《正面管教兒童心理學》一書中,深刻反思了自己育兒過程中的偏差。
自女兒兩歲起,他便為孩子安排了緊湊的學習日程,包括背詩、識字、繪畫和鋼琴等,甚至不顧孩子意願,犧牲了孩子的玩樂時間,提前透支孩子的學習熱情。
這導致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入學後的學業成績,表現平平。
周禮在意識到“拔苗助長”教育方式的弊端後,才慢慢調整了過來。
孩子的成長是有自己節奏的,各項潛能的發展,也非直線上升,而是如波浪般起伏。
李玫瑾教授指出:
養孩子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18年。數還得數一陣呢,所以家長不要著急,對孩子要多些耐心。
因此,與其不切實際讓孩子“脫軌”成長,不如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營造安全、寬鬆的成長環境,讓孩子踩在自己的軌道中,穩穩地向前。
父母過度的掌控欲,究竟會給孩子心中投下多大的陰影?
影視劇《聽見她說》中,女兒聲淚俱下地控訴媽媽令人窒息的控制,戳中了很多人心中的隱痛。
她說起自己從小到大,從學業規劃到生活細節,都處於媽媽的嚴苛控制中。
媽媽總說是“為你好”,但卻讓女兒倍感壓抑,甚至讓她產生了逃離媽媽控制的念頭。
她說:“我知道你希望我好,我也在很怒力學習。但高考後,我卻選了最遠的學校,你知道為什麼嗎?”
“我這麼努力,就是為了離開你,越遠越好。”
女兒這決絕而略帶恨意的話語中,不禁讓我們深思:
為何父母的善意管控,會導致孩子的反感和逃離?
誠然,父母的關愛與引導對孩子至關重要。但過度介入和控制,卻可能適得其反,成為孩子的束縛。
明智的父母,懂得收起控制慾,適時“退位”,在親子關係中主動後退一步。
父母需要明確親子關係的界限,不過於嚴苛,也不過於驕縱,給孩子留出一定的成長空間。
這絕非放任不管,而是以“退”為進,激發孩子的自主性,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在物質條件優渥的今天,你會捨得讓自己的孩子吃苦嗎?
真相是,很多父母都不忍心,反而會過度保護孩子。
在《特別狠心特別愛》一書中,也提到: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太多了。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在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
很多父母都忽略了孩子吃苦的重要性。而真正的成長,源於歷練與挑戰。
郭晶晶的育兒觀值得學習。儘管她嫁入豪門,孩子含著金鑰匙出生,但並不溺愛孩子。
相反,她認為要捨得讓孩子吃苦。
她會讓孩子參與家務和勞作,如洗車掙零食、下田插秧,體驗勞動的艱辛與收穫的喜悅。
他們穿著樸素,教育孩子遠離愛慕虛榮,並透過讓孩子參與公益活動,學會感恩與回饋。
讓孩子吃苦,是在適度的挑戰和失敗中,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孩子堅韌的品質。
當然,吃苦並非意味著強加無意義的磨難。如酷暑難耐,卻不讓孩子吹空調,或明明有便捷的公交,卻偏要孩子步行回家。
真正的吃苦,應該是富有價值和意義的“苦”。
正如《人民日報》發文中所言:
吃讀書的苦,以涵養內在修為; 吃勞動的苦,領悟生活的不易; 吃批評的苦,學會在挫折中成長; 吃失敗的苦,明白成功非一蹴而就; 吃堅持的苦,明白持之以恆,方能致遠。
讓孩子吃這些苦,能錘鍊出孩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真正成為能扛住壓力、具備幸福能力的人。
生活中,常見父母因孩子小錯而大發雷霆的場景,如起床磨蹭、忘帶書本、試題漏做等。
這種情緒化的應對,不僅無助於問題解決,反而會消耗孩子的能量,增加焦慮。
曾看到一條影片,孩子面對鏡頭吐露心聲:“你一罵我,眼睛就瞪得大大的,我看到就害怕,一害怕就做不好。”
反之,情緒穩定的父母,是孩子心靈的避風港,也更能培養出自信、開朗、有安全感的孩子。
前央視主持人李小萌回憶起兒時的一次經歷。
7歲那年,有次在去主持文藝匯演的路上,她迷路了,又怕錯過演出時間,於是她趕回來求助母親。
正忙碌的母親沒有責備她,諸如怎麼沒記住老師給的路線,或出發前為何不確認清楚等怨言,而是放下手頭上的事,馬上送她過去。
這份理解與關愛,讓她在多年後回憶,仍倍覺溫暖,安心。
所以,當李小萌女兒也遭遇類似的經歷時,比如,有次忘帶長笛到學校,李小萌同樣平和應對,迅速將長笛送到學校。女兒當即回以擁抱,愛意滿滿。
養育之道在於,不必過分苛責細節,或動輒指責、批評孩子。
小事勿耗,穩字當頭。面對孩子的問題,以平和語氣溝通,引導孩子認識錯誤,方為上策。
一個充滿鬆弛感的家庭,父母情緒穩定,用愛與信任澆灌孩子心靈,方能培養出內心溫暖、從容堅定的孩子。
在多數人的固有認知裡,學霸常被誤解為埋頭苦讀、生活單調的形象,實則不然。
真正的學霸,並非由外界的重壓所催生,而是源自他們內心強大的驅動力。
每年當高考成績揭曉,我會特意關注一些狀元採訪報道。
會發現,這些學霸都有著驚人的內驅力。
他們的成長環境多為寬鬆,充滿信任感。父母也非虎媽狼爸,而是孩子眼中的“朋友”。
父母被採訪到時,也很淡然,表示孩子的成就主要歸於他們自身的努力。
在這種家庭氛圍長大的孩子,往往內心是很有安全感的,擁有探索世界的能量。
也會發現,這類學霸不僅熱愛學習,更熱愛生活,擁有自己的愛好,如繪畫、音樂、運動等。
學業之外,也常常是班級活動的組織者、社團活躍分子,堅信學校知識以外的探索,同樣珍貴。
正是這股源自內心的強大驅動力,推動著他們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
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指出:
激發孩子內驅力的關鍵在於,賦予他們自主感、多巴胺、勝任感和聯結感。
這意味著父母要鼓勵孩子勇於探索,挑戰自我,自主選擇熱愛的事物,並給予無條件的愛與支援。
因此,父母的重要任務之一,要基於孩子的潛能,為其賦能,啟迪智慧,激發內驅力,幫助孩子塑造正向迴圈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這也正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讓孩子擁有創造幸福、享受生活的能力。
在親子關係的構建中,“信”字猶如基石,穩固而不可或缺。
艾莉森·高普尼克曾說過:
親子間那份最純粹的信任,其價值遠遠超越了任何育兒技巧。
信任孩子,不僅是對孩子的肯定,更賦予他們成長勇氣與力量。
科普界大V張辰亮的成長故事,便詮釋了信任的力量。
幼時,他便對昆蟲極為痴迷,一開始也有很多一起玩的玩伴,但都被家長視為不務正業,以終止昆蟲玩樂。
但張辰亮的父母卻默默支援著他這份獨特的熱愛。即便他把各種裝了小蟲子的瓶瓶罐罐放在父母的床底下,他們也從不干涉。
反而以欣賞的目光,見證著孩子專注探索的美好瞬間。
媽媽曾對他說:
在遠處看著一個小男孩,蹲在那裡全神貫注研究一個小蟲子,那個認真的樣子很美。
這份無條件的信任,讓張辰亮得以自由地發展自己的興趣。
也就這樣,他從一開始單純的玩耍到深入的研究,直至將愛好轉化為職業,成為科普領域的佼佼者。
尊重孩子的選擇,意味著賦予他們更多自主權,信任孩子的能力和潛力,相信孩子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能夠克服困難和挑戰。
鼓勵孩子自主決策,勇於承擔責任,是培養其獨立人格的關鍵。
而這份安全感與信任感,也將成為他們前行路上最堅實的依靠,助力他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勇敢追夢,發出屬於自己的光。
明智的父母,早已戒掉了焦慮與內耗,轉而以一種更為睿智、從容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成為孩子人生旅途中的穩固支柱。
他們深知,教育的核心在於生命間的深刻影響。
正如卡爾·雅斯貝爾斯所說:
教育的本質,在於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雲催生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啟迪另一個靈魂。
因此,不妨讓自己成為正能量父母,順應孩子天性,適時給予引導與支援,讓孩子在愛與自由的沃土上成長。
作者 | 晚秋,寫作者。公眾號:晚秋的時光屋。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麵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十點君說
十點讀書「2025聽書日曆」全新上市啦~
我們從上千本好書中,精選365本經典之書,錄成音訊,專門讀給你聽。
每天20-30分鐘,聽完一部名著精華,在書中走遍萬水千山,探索生命的旅程,也讓大腦更加睿智通透~
365本經典好書+365本溫暖金句+365幅治癒插畫 ,每天一頁,遇見更好的自己。
十點讀書聯合人民日報出版社共同出品,品質有保障!
原價138元 ,十點全年超低價僅需79元! 現在下單,再 享受拍1發7特權 , 太超值了!
每個日曆能繫結3個手機號,可以全家一起聽,既是暖心陪伴,也是漲知識的寶典~
「 2025十點讀書·聽書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