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Unsplash
在教育科技領域發展過程中,前半場的核心圍繞“教育供給側改革”展開。
根據教育部官網的解釋,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給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選擇,從而化解教育老大難問題。
從教育資訊化1.0、2.0到教育數字化時代,透過教、學、練、測、評等環節切入,為學校、教師提供題庫、測評等工具產品,幫助其提升教學效率、並減輕負擔的各類智慧校園產品被孕育、設計並投入應用在教育過程實際中,其目標均是為學生構建一個理想的教學系統。
教育供給側改革目的在於,提高教育供給端的質量、效率和創新性,但卻難以做到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習慣,尤其是當帶來更多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時,相關矛盾更是凸顯。
當多語態、大模型技術湧起,教育科技產品設計,在滿足“供給側”改革需求的同時,正在朝向滿足“需求側”設計的方向前行。
從“供給側”到“需求側”背後:人才培養觀念和機制在轉變
從“供給側”到“需求側”,教育產品設計思路轉換的背後是人才培養要求的變化。
2022年,教育部發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為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發揮實踐的育人功能,加強知行合一、學思結合,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原副校長、北京市特級教師肖遠騎解讀,“這就要求我們改變教學方式,從教走向學,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將學習由“解題”轉變為“解決問題”,讓課堂與世界相連線,讓學習與生活相融合,透過真實情境中的深度學習,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
在剛剛結束的2024GET教育科技大會上,洋蔥學園創始人兼董事長楊臨風用一道來自廈門地區的新中考型別數學題舉例,對如今中國教育改革所正在發生的變化進行更直觀的解釋。
這是一道題目共885字的數學題,卻提到了萬有引力定律,並要求學生用引力定律的公式類比出一個經濟學內的超市吸引力。對於學生來說,這類題目場景千變萬化,難以依靠傳統的刷題和背大招來應對考試,因此每一次考試對學生來講都是一次全新的體驗。
楊臨風認為,這樣的題目正是中國教育改革如今正在經歷的變化。“現在更強調“少教多學”,讓學生自主學習,老師更多組織上課的環境,給學生賦能,要求在雙減的背景下減少機械刷題和死記硬背,增加探究性和開放性。”而這些巨大變化的背後,則是對個人能力的新要求,即希望能夠篩選出創新性、自主探索類的人才。
“最近幾年,中考、高考的題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已經不能拿以前的中考、高考經驗和自己的具身認知,去想象現在學生正在面臨多大的挑戰。” 楊臨風說道。
也正是因為面臨這樣的變化,教育產品的設計逐漸發生變化。從供給側到需求側轉變趨勢顯現。
值得注意的是,從“供給側”到“需求側”的轉變,除了人才培養方案本身的變化之外,AI技術的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在AI+教育發展的前一階段,囿於技術以及資料積累等限制,AI在教育中的使用仍處於較基礎的階段,甚至在一段時間AI+教育的真正應用仍是遙遠的未來。
但以OpenAI為代表引領的大語言模型的出現,為AI+教育的實現真正帶來了未來。翼鷗教育聯合創始人兼CTO賀騫認為,“多年來,資訊化與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為數字內容的積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OpenAI出現後,透過精細的資料處理技術,結合先進的演算法與龐大的算力,實現了人工智慧能力的巨大飛躍,這正是數字化價值的生動體現。”
教育產品設計:如何真正從學生的需求出發?
面臨這樣的變化,教育產品的設計逐漸發生變化:從一開始著眼於提升實時音影片技術,到更多從學生在教育場景中的真實需求出發,為其提供既可以全能輔導學習,又能提供情緒價值的專屬老師、智慧學伴。
近日,北京市教委等四部門釋出了《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慧應用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到2025年,本市大中小學普遍開展人工智慧(AI)場景應用,人工智慧賦能學生學習與發展、教師教學方式變革、學生身心健康、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育治理模式創新5類典型示範應用專案場景基本建成並逐步開放使用。
相關政策的推出確實肯定了新一代人工智慧賦能教育產品的前進方向。芥末堆也注意到,近年來,市場中出現了眾多基於AI概念的伴學產品,這其中有基於學習桌、檯燈等傳統硬體的產品,同樣也有基於學習機等移動端硬體的伴學場景。
儘管教育科技領域重新受到關注,但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如何避免市場過熱,重新陷入過度的同質化競爭,最終變成以逐利潤為導向;如何真正從需求側出發,面向學生真實需求進行產品設計,仍是需要探討和解決的難題。
事實上,學生們如今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不僅來自於教育改革所帶來的新要求,同樣還有社會價值觀改變等帶來的多樣的心理壓力。
根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在對全國範圍內超過三萬名青少年的調查資料進行分析後發現,參加調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總體上,抑鬱、孤獨、手機成癮得分有隨著年級增長而升高的趨勢。
2023年10月,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主辦的首屆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上的演講中也提道:“我們的教育今天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是學生厭學,是學生不想上學。”
為滿足新一階段學生的不同需求,洋蔥學園拆解了當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要環節。楊臨風認為,現如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分為“想不想學、學什麼、怎麼學、學的怎麼樣、學累了怎麼辦”等五個環節。洋蔥學園也正是基於這五個環節,構建了一整套的體系化、標準化學習流程,設計了AI智慧學伴產品,來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力。
值得注意的是,洋蔥學園是少有的圍繞學生需求研發設計產品的教育科技企業。
在過去一個階段的教育數字化產品設計中,教育企業們主要集中於解決如何將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給到教師和學生,常常忽略教師和學生們如今在新教改的情況下的真實個性化需求。
但洋蔥學園有所不同的是,自2013年創立之初,洋蔥學園便首先深入內容側,透過拆解學習環節,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最優質的人機互動教學內容。而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投入,在AI時刻到來時,洋蔥學園能更迅速地發現學習者需求變化,並及時推出相應教育產品滿足學習者的需求。
當學生不想學,不願意學習的時候,洋蔥學園透過激勵體系的設計,從學習行為的設計和分析,找到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再設定各種任務系統、充能系統等,透過激勵反饋的方式讓學習動機傳遞出來。“總而言之,就是讓學生覺得學習變得好玩、有趣,享受被激勵的過程,積累學習的信心。”楊臨風說道。
在學什麼方面,洋蔥學園目前已積累了8000多部影片課程內容,目前已經覆蓋小學、初中、高中、中職四大學段,覆蓋了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七個通識類課程,清蔥學習方法等學習科學類課程,以及科學教育課程。並且所有的課程都是遵循洋蔥底層框架,幫助學生感知學習的輕鬆有趣,讓學生願意主動學。
怎麼學?則是基於洋蔥學園從創立之初便堅持的“人機互動”的學習模式。楊臨風解釋道,“人機互動課優勢在於,學生可以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課程實際進度是根據學生互動的結果進行的,學生是自己學習的第一責任人。”此外,透過打造虛擬師生角色,還可讓學生與教師處於一個平等關係的環節,學生可以更加自由探索。
與此同時,洋蔥學園透過自研AI自適應學習系統,保證推送的適配度、匹配度,達到精準學習的目的,用以解決學生學的怎麼樣的需求。洋蔥學園還透過與火山引擎、英特爾等進行大模型方面的合作,為學生賦能學習體驗升級。
最終在學生遇到壓力與情緒時,“學累了”不想學習的時候,洋蔥學園透過藉助火山引擎和英特爾的底層技術能力,推出了“暖暖星語”功能,用大模型給學生提供心理陪伴,為學生提供情緒價值,填補國內 AI 大模型在青少年心理陪伴和人文關懷層面應用的空白。據瞭解,近一個月,“暖暖星語”有20多萬條留言。
“歸根結底,教育面向的是活生生的人,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本身,關注他的內在學習力。”楊臨風說道。
教改進入深水區後:關注每個“人”的更好未來
倘若用一句話概括教育科技領域從業者們,在此前本世紀開始後十餘年的努力,那便是“構建一個理想的教學系統”。
高途教育科技集團聯合創始人、高階副總裁羅斌認為,因為現實中所面臨的挑戰是,並沒有那麼多的理想老師以及理想學生,因此完美理想教學模型,在現實中落地時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回到這個行業的本質,我們交付的東西是學習者所期望的變化。”
但當教改逐漸步入深水區時,伴隨AI技術的進展,側重於伴學功能的教育產品開始湧現,不僅在解決“需求側”的第一層面,即作為學生的學習者所遇到的難題,同樣也在解決,“需求側”的第二層層面,即賦能教師。
近期釋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行動,推動教師積極應對新技術變革,著眼未來培養人才。
這為教師隊伍們提出更高的要求,“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主動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結構,提升數字化教學勝任力,實現從知識傳遞者到學習引導者、協作者和輔助者的角色轉變,成為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學習型教師。”
面向教師群體,洋蔥學園教師版的AI助教產品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則開發。
在賦能學生的同時,洋蔥學園的 “人機協同”數字化教學解決方案去賦能老師,透過人機雙師、人機精準教學的方式在課堂內更好的給學生講解抽象的概念,引導學生互動,幫助老師站穩講臺,目前,洋蔥學園已經賦能336萬中國教師成為新時代下的人機複合型教師。
“洋蔥學園希望能夠持續做關注學生、關注老師底層動機與個體需求的企業,透過將科技屬性和教育屬性的融合,幫助這些教育過程中最核心的參與者,能夠更好的、更舒服的、更有心力的去學習與教學,陪伴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最終帶來“人”的變化。”楊臨風說道。
伴隨國家戰略,以及教育改革的推進,在傳統教育模式正在不斷地進行深度重塑這一過程中,教育產品設計從供給側到同時服務教師和學生的需求側轉型就成為必然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教育產品的設計理念要與改革過程同步變化。
原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李志民在一次演講上提出,人工智慧賦能教育的關鍵是觀念和機制的轉變。
“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主動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結構,提升數字化教學勝任力,實現從知識傳遞者到學習引導者、協作者和輔助者的角色轉變,成為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學習型教師。”這是前述檔案中,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但這份要求或許並不僅限於教師,或許也同樣在為教育產品設計者們提出。
踏入教改深水區,面臨大模型等新技術帶來的技術風暴,作為教育產品設計者的教育科技企業,同樣要能夠成為不斷學習,且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學習型教育企業。
教師學生教育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選 芥末堆內容合作 瞭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2、芥末堆不接受透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釋出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資訊告訴我們。
來源: 芥末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