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章裡有大道理
作者 | 顏瑩
很多老師都寫過講述和反思自己教育教學經驗的小文章,有的叫“教育隨筆”,有的叫“課程故事”,有的叫“教學案例”等等,他們用“講故事”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教育教學體驗,在教育研究領域,這樣的“故事”被稱為“教育敘事”。
因為只是憑感覺講故事,許多老師並不瞭解這種教育文體的來龍去脈和本質特徵,有的不加選擇地記錄一切瑣事,敘事成了“流水賬”式的生活記錄;有的敘事缺乏邏輯條理,沒有詮釋出敘事中的內涵,失去了教育敘事應有的意義;有的老師選擇的敘事內容不恰當,既不能提升自己也無法啟迪他人。
看來,小文章裡有大道理,要想寫好教育敘事,我們仍需要了解它的內涵和本質特徵。
No.1
什麼是教育敘事?
敘事,或稱敘述,是人們經常進行的一種思維活動,指透過口頭、書面或映像的形式描述所發生的系列事件。通俗的講,敘事就是“講故事”。
20世紀80年代“敘事研究”被應用到了教育研究領域,於是產生了一種新的教育研究方式:教育敘事研究。因為這種研究方法親近教師、貼近實踐,很快受到教師們的歡迎。加拿大學者馬克斯·範梅南也提出“教師從事實踐性研究最好的方法就是說出和不斷地說出一個“真實的故事”。
具體說來,教育敘事,就是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記錄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體悟理解。
在規範的學術研究中,教育敘事只是教育敘事研究中的一部分,敘事是為了建立一個供專業研究人員研究的文字材料。但對於老師們來說,寫作教育敘事的過程,就是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檢視自己的教育觀念,重新發現和體悟教育教學的意義,進而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為的過程。儘管有學者認為教師個人的教育敘事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研究,但不可否認的是,對於教師本人而言,它是一種最易起步的教育科研方式,是一種“草根式”的寫作,是促進自我專業發展的一種重要途徑。
No.2
作為老師,我們為什麼寫作?
1.留存精彩的瞬間
馬克斯·範梅南說:“。”審視教師每天的工作,我們就會發現,每位教師的生活中,都曾經發生過許多動人的“教育事件”。這些教育事件不管是帶給我們創造的驚喜、失敗的沮喪,還是悠遠的哲思、深切的感動……都蘊含著教師豐富的教育智慧,洋溢著鮮活的生命氣息,折射出眾多教師各不相同的實踐智慧和教育個性。可是如果我們不及時把它們記錄和整理出來,這些蘊含智慧和意義的教育事件往往會從我們身邊不經意地掠過,再也難覓蹤影。反之,如果我們能把那些引起我們深切感受和思考的事件透過敘事的方式表達出來,這種“教育記敘文”就能使發生的事件不再隨記憶淡忘。所以,教育敘事,能“讓我們把生活中偶然的教育事件歷史化,把平凡的教育生活意義化,把過去的教育經歷永恆化”,是我們敞開教師生命意義之門的重要方式。
2.俯瞰熟悉的風景
教育敘事雖然“敘”的是教育生活中看似平淡無奇的點滴瑣事,但教師敘事不是為了儲存記憶中的往事,而是為了在故事中重溫教育經驗、體驗教育過程,對教育生活作出意義的梳理與提煉,將原初的教育經驗提升成為知識性經驗的過程。因而,展現故事是次要的,在展現故事的過程中發現前所未有的教育意義才是至關重要的。每一個故事雖然談的是舊事,但在寫作過程中教師獲得的應是新的啟示。此時的回眸和敘述,不是簡單的“回頭看”,而是使自己能站在一個制高點上,來俯瞰熟悉的教學實踐。要“把真實的教育生活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又能“解析現象背後所隱蔽的真實,從而使教育生活故事煥發出理性的光輝和智慧的魅力。”
3.展現“緘默的知識”
教師知識有著不同層面,如同一座冰山,外顯於水面的是認知性知識(理論性知識),它決定著教師“知道什麼”,隱藏於水面下的是實踐性知識,它鑲嵌於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和教育情境中,決定著教師“如何做”。這種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在長期實踐中的智慧積澱,通常是內隱的、緘默的,但卻是教師理解和解釋教育教學事件的最直接的知識來源,它影響著教師對理論性知識的學習和運用,支配著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行為。因此,如何洞悉和把握自己緘默的個人實踐性知識也就變得格外重要。
撰寫和描述故事是探究、洞悉教師個人實踐知識的最佳方法。敘事本身是一個意義澄清的過程,我們在故事中表達出來的東西,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一些內在的、自己所不能看到的東西。教師對故事的撰寫與分析不僅記錄了自己的經驗和體驗,包括“如何做事,何時何地做這些事情”這些認知性的技能,更表述了自己“如何看待和詮釋與教學行為相關的事件”這些價值觀念的問題,展現和剖析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教育觀念,將原本隱藏在教育行為背後的“緘默知識”表達了出來,從而更好地發現自我在認識、行為等方面的不足,發掘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的慣性行為的深層意義,教育敘事因此成為促進我們增長實踐性知識、提升實踐性知識的重要方式。
4.超越日常的自我
教育敘事,敘述我們自己教育生活中的故事,每一次敘述都能促使我們沉靜思考,質疑自己習慣化的教學行為,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促使我們反思自身的教學實踐,對自己的言行給出合理的解釋,追問教育的終極意義。因此,講故事的過程是一個品味、體驗、發現、評價、判斷的過程,是我們對自我教育生活不斷髮現的過程。它讓我們發現自己平常教育生活中蘊涵的豐富意義,也在不斷地讓我們駐足沉思,走出“慣性”,改進我們的教育觀念和行為,促進我們提升日常教育生活的質量。教育敘事,讓我們在“接近自我”的同時“超越自我”,真正獲得我們作為教師生命個體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5.生長“草根理論”
“敘事既是一種推理模式,也是一種表達模式。我們可以透過敘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透過敘事“講述”世界。”教育敘事讓教師親歷的教育生活自己說話,讓我們在與自己的教育生活文字對話的過程中,產生基於自身教育生活的、帶有自身生命體溫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考。這種教育的理念或思考來源於我們自身教育生活的知識,是我們自身的教育生活經驗的結晶。它“不僅為教師已經歷的事情提供有意義的保留形式,而且還提供一扇向前看的窗戶,幫助教師在遇到類似情況之前就有所準備。”正是在這個探索實踐——敘述記錄——反思整理——追問提升的過程中,教師不斷總結自己的教育經驗,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的“草根理論”,從一個教書匠轉化為一個教育家。
6.建立開放的文化
敘事,是人類表達、交流的方式,講故事的人在講述中不斷整理自己的思路,駐足反觀自己的經歷,聽故事的人獲取故事經驗的啟示意義,因此敘事具有教育意義。教育敘事建立了一種敘事者與其他人溝通交流的開放的文化。一方面,作者把自己對教育教學的所識、所感、所困和所悟透過寫教育故事表述出來,為教育同行、專家、學者等眾多不同角色的人建立了一個可以評說、討論教育問題的平臺。另一方面,閱讀和傾聽教育故事的人“可以設身處地的把自己置身於故事所描繪的教育情境之中,把這個故事作為一個教育案例認真地加以分析、梳理,認清其中所蘊含的哲理、規律或原則,在閱讀和傾聽中,把別人經過探索、努力得到的經驗轉變為自己的某種知識,為我所用,從而促進自身的提高和發展。”因此,教育敘事創造了一種分享思想,共享知識的有效方式,無論對敘事者還是讀者,這種溝通和交流都會給自己帶來不同的驚喜和進步,這種多向、開放的教育文化也是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學習、交流方式變革的必然趨勢。
No.3
教育敘事有哪些文字特點?
1.尋找熟悉中的“陌生”與“衝突”
教育敘事可以是記錄自己一次成功的教育教學活動,“發掘亮點”;可以敘述教學中的突發事件,呈現矛盾和問題,“展現機智”;可以講述自己與學生交往中的一個故事,“追憶難忘”;可以呈現自己在教育事件中的困惑與遺憾,“反思緣由”……一個好的教育敘事,不僅是教師自己心路歷程的真實反映,也是其他老師藉以反思自身的基礎和對照學習的鏡子。因此,要想讓自己的教育敘事能吸引讀者的眼球,能夠打動讀者的心靈,引發讀者的共鳴和反思,教師要學會“尋找”自己“熟悉風景”中的“陌生”。要搜尋那些看似平淡無奇卻對自己產生深層影響的故事,要在看似無問題的地方中發現問題,要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發掘與選擇題材,讓自己講述的故事具有“陌生化”效果,從而讓自己和讀者都有新的發現。
2.追問故事“背後的意義”
敘事是一種表達的方式,其背後的研究,並不如講故事那樣簡單。其實,“鮮活的故事只不過是教育意義披在身上的一件漂亮外衣,敘事研究的價值不在於為講故事而講故事,而在於發現和闡釋故事背後的意義。”如果純粹是講故事,沒有專業的視角,教育敘事就和一個文學報道沒有區別。因此,在寫作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把鮮活的故事講述出來,還要對自己的教育故事進行解釋,必須穿透這些故事和敘述,透視其背後的意義。讓故事體現你對該教育事件的思考和理解,反映出你的教育價值觀和教學哲學。只有這樣,才能發展自己對教育的洞察力,促進自身發展。對於閱讀者、傾聽者來說,才能夠從這些思考闡釋中產生聯想,得到啟發,你的教育敘事才具有學習和借鑑的意義。
3.在敘事中把自己“擺進去”
作為一種研究,教師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僅僅用事實說話是不夠的,在故事中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要把自己“擺進去”。把自己“擺進去”,意味著你要有直面自我的勇氣和膽識,能夠敞開自我,直面自己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不僅將自己的自信與成功講述出來,而且能將自己的失誤與遺憾顯現出來。把自己“擺進去”,意味著自己要對這些問題追問和反思,在思考反省中重新建構自己對這些教育教學問題的理解。把自己“擺進去”,還意味著自己不是一個“旁觀者”,也不是一個“評論家”,而是要在反思和追問中對教育問題有新的理解和發現,有新的行動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如此,敘事才能成為你提升自我,改進實踐的有效專業發展方式,照亮你未來的教育生活。
No.4
如何寫好教育敘事?
1.學會觀察與積累——“從今天起,每一天都仔仔細細地過”
寫教育敘事離不開大量鮮活的素材,這些素材要靠平時點滴的積累。老師們應該學會“戴著教育的眼鏡看世界”,做個教育的有心人。例如常看報刊雜誌時政新聞,時刻關注專業期刊的教育動態,學會從日常紛繁的教育現象和事件中發現值得我們研究和分析的案例,學會透過寫教育日記的方式記錄下自己生活中發生的點滴感受、產生的問題、與同事的討論甚至是身邊同事對某一教育現象的抱怨。我們要不斷培養自己對教育的敏感性,提高自己教育研究的眼光、理解力和判斷力,事事處處留意身邊的問題,關注身邊的事情,“慧眼識衝突”,從平淡中發現精彩,找到蘊含豐富意義和價值的寫作素材。
2.喚醒自己的教育意識——“故事,使我們成為自己想做的人”
對教師來說,素材的積累只是一個基礎,要真正開展研究,還需要對經驗和故事進行“發酵”,體會其中蘊含的教育問題,並結合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進行提煉,深入理解該故事中蘊含的問題。教師在敘事中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來反思和挖掘自我,表達自己的思想,在敘述和發現中主動發掘和提升自我,讓自己走出庸常的狀態,成為自主的發現者和創造者,成為我們自己想做的人。
3.不斷嘗試和創造——“有行動才有故事”
如果說作家用自己想象創作,那麼教師就是用自己教育行動創作。“所謂教師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實際上是教師改變自己的教育行動。”教師敘述、解釋自己教育生活的前提,在於他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中的生活要有思考和行動。為了更好地積累素材,老師需要積極對日常教育實踐進行變革,不斷嘗試用新的行動去完成教育的過程,在探索和變革中,你會經歷常規教學中所不曾經歷的故事,而這些在變革中發生的故事,往往更具有研究的價值。反之,很多教師之所以無法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主要是因為沒有用心思考的習慣,沒有學習和改進的動力,所以自己的教育生活永遠是“平平淡淡、一如既往、習以為常”,只有當教師創造了自己的教育實踐,他才可能創造出自己的教育故事。
4.讓常識與專業對話——建構自己的文化工具箱
“出色的教育故事總是悄悄地把教育道理隱藏在教育衝突和教育矛盾中。”教育敘事不僅是描述一個現象,講述一個故事,而且是要求老師要把對事件的考察、描述與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聯絡起來,從理性的角度來審視教育事件。要寫好教育敘事,要有足夠的理論視角,只有這樣,在敘事的過程中,才知道如何組織事件,才知道事件組織起來後能表達什麼樣的理論主題。如果僅僅是用事實說話,缺乏對體驗感受的反思,那麼即使你總結了自己的經驗,這“經驗”也會顯得單薄、缺乏深度。
“對教育現象的深刻理解應該來自“常識”與“專業知識”之間的對話。師要學會建立自己的“文化工具箱”(布魯納Bruner,J.),即努力使自己擁有豐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基礎;瞭解國內外人文學科的前沿進展;擁有豐富的、深刻的理論洞察力;不斷吸收外來的教育知識、教育思想資源,不斷觸動自己對教育實踐的思考。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發現有價值的敘事題材,並透過對有意義的教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揭示內隱於日常事件、生活和行為背後的意義和觀念,從自己的故事中“解讀”出內在的理論“意義”,使人們從故事中體驗、思考和理解教育的真諦與價值。
5.學會深描——讓故事引人入勝
教育論文的基本形式是用“論證”的方式“講道理”,教育敘事的基本形式是用“描寫”的方式“講故事”。教育敘事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講故事的是否保持了描寫和分析的“深度”。“深描”能夠讓你將日常教育事件製作成引人入勝的教育故事。
(1)深度描寫細節
在敘述時,你要把自己當做一個作家或是畫家,充分關注故事所發生的特定背景,要對當時的情境做細緻的描述和分析,透過對一些細節的描述,運用一定的敘述手段和技巧,如倒敘、深描等文學手法,把讀者帶入現場,讓讀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描寫事件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那些能引起老師們共鳴、難於調控、意蘊深刻、值得反思的細節,儘量具體地描述出來。只有這樣,才能使反思和闡釋擁有紮實的“根據地”,同時要注意用詞鮮活、行文活潑,敘述有吸引力。
(2)深度揭示故事中深藏的教育意義
“深度描寫”並不意味著描寫詞語豐富或華麗句子的堆積。描寫的“深度”其實取決於所描寫的故事背後是否隱含了相關的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論。教育敘事並不直接論述教育道理,但是,教育敘事又需要講故事的人有自己的“個人化的教育理論”,然後再把這些教育道理巧妙地隱藏在自己的“描寫”中。“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故事都具有多重意義,每個讀者對故事或經歷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光講故事或事件的經過是不夠的。還要把你對這件事情的理解表達出來。只有在敘述的過程中對事情進行解釋,你對事件的理解和故事中的內在意義才能被別人領會。因此,在敘述事件時,不僅要敘述故事情節,還要儘可能地描寫自己在事件中的心理狀態,在其中夾雜些對細節的感悟及反思,做到夾敘夾議,使故事中的教育意義外顯。但要注意事例和理論不是兩張皮,而是融於一體、水乳交融的。理論蘊含在故事字裡行間的敘述中,體現在基於故事內容的適時而巧妙的議論、抒情中。
(3)圍繞主題描寫和闡釋,形散神不散
需要強調的是,每篇完整的教學敘事必須有一個照亮整個文章的主題。敘述的故事總是隱含著一條意義線,這根主線就是敘事的主題。教師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時刻把握事件的主線,不能偏離主題,一發不可收。敘事是為了表達你的思考或感受,敘事的方式和內容就是你的一種有意識的選擇,哪些講哪些不講,哪些詳講哪些一帶而過,都應根據主題來決定。
莎士比亞告訴我們“世界就是一個舞臺”。教育敘事讓我們躍上這個舞臺,向世界展示自己生命中那些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是我們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也會讓其他人學到很多東西,得到很多啟發,甚至產生心靈的震撼。因此,對真實的教育世界進行教育敘事研究,無論對學生、教師、教育研究者來說,還是對社會來說,都具有深遠的意義,這也正是教育敘事的意義所在。從這個角度來說,寫吧,還等什麼呢?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校長高參、守望新教育、江蘇教育研究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