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領域逐漸成為AI創新落地的重要場景。然而,我國中小學在普及人工智慧教育過程中,仍面臨資源配置不均、師資力量不足、城鄉差距明顯等現實問題。資料顯示,截至 2023 年底,全國具備 AI 相關教學資源的學校比例不足 30%,特別是在農村和邊遠地區,這一比例更低至 10%。
在此背景下,2024 年 11 月 18 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的通知》(教基廳函〔2024〕32 號),明確了人工智慧教育在中小學普及的目標和具體路徑,力爭到 2030 年實現全面覆蓋。
政策為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提供了清晰的頂層設計,也為多方力量共同推動教育創新明確了路徑。那麼,人工智慧如何改變傳統課堂?中小學又該如何抓住這場教育變革的機遇?校企合作,將會給企業帶來怎樣的機遇?
通知從頂層設計到各環節,全面統籌,強調高校、企業與中小學協同發力,並支援教育薄弱地區,力爭在 2030 年前實現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的基本普及。
為有效推動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的全面實施,教育部提出了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推進常態化教學與評價、開發普適化教學資源、建設泛在化教學環境、推動規模化教師供給、組織多樣化交流活動六項任務,並透過一系列舉措為人工智慧教育的落實提供保障。
首先,通知提出要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透過研究制訂中小學人工智慧通識教育指南和普及讀本,結合學科和學生髮展特點,進一步完善資訊科技、科學類等課程中的人工智慧教育要求。在小學低年級段注重感知和體驗人工智慧技術,高年級及初中階段則側重理解和應用,高中階段聚焦專案創作和前沿應用。透過將人工智慧教育納入課後服務專案和研學實踐,聯合高校、企業、行業協會等多方力量,為教學提供資源支援。
其次,在實施常態化教學與評價方面,通知要求人工智慧教育統籌資訊科技、科學類、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和課後服務,一體化實施,防止重複交叉,並結合技術特點,透過任務式、專案式和問題式學習,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同時,通知還提出要開發普適化教學資源,透過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開設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欄目,匯聚並共享優質資源。鼓勵高校和企業開放人工智慧實驗室等場館,為中小學生提供適配的學習資源,並透過分批設立人工智慧教育基地,持續完善教學內容,形成資源共享的良性生態。
為了保障教學實踐,通知明確了建設泛在化教學環境的重要性。要求各地將建設多元化、高水平的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實驗室作為數字校園建設的重要方向,最佳化現有設施裝置,為學生提供人工智慧體驗、學習、探究、實踐的空間。同時也強調校際資源共享和校外機構的協同合作,為中小學生創造更多實踐機會。
在師資供給上,通知指出要推動規模化教師供給,透過公開招聘、人才引進、轉崗培育等方式充實人工智慧教師隊伍,同時吸納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中符合條件的專業人才作為兼職教師,並鼓勵高校開設人工智慧教育相關專業,為未來培養更多專業師資力量。
最後,通知強調透過組織多樣化交流活動營造濃厚的教育氛圍。鼓勵學校設立人工智慧科技節、舉辦校園人工智慧作品展、開展人工智慧辯論等活動,將人工智慧教育融入學生的生活與實踐,提升其應用與創造能力。在此基礎上,透過課程拓展和交流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並在「中學生英才計劃」中加強人工智慧領域青少年人才的發現與培養。
為更好支援人工智慧教育的全面實施,已有企業在實際教學場景中積極探索,並開發了豐富的人工智慧工具和解決方案。例如,科大訊飛推出了 K12 智慧課堂及智慧課後服務,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最佳化課堂教學與個性化輔導;視源股份開發了課堂智慧反饋系統,其旗下的希沃教學大模型實現了 AI 人機協同備課、課堂反饋、作業設計與輔導等多功能支援;鴻合股份聯合華為釋出教育行業 AI 算力引擎,覆蓋「課前備課—課中授課—課後教研」全環節,為教學實踐提供了智慧化分析與管理工具;世紀天鴻則基於大模型開發了「小鴻助教」,在教案生成、作文批改、教學活動策劃等方面提升教師效率。
這些科技企業的實踐,與通知中提出的「開發普適化教學資源」和「建設泛在化教學環境」的任務高度契合,為人工智慧教育的落實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教育生態的創新注入了新活力。
為全面保障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的推進,教育部明確了加強組織領導、經費保障、城鄉統籌和評價引領四大措施,為教育工作的高效實施提供堅實支撐。
首先,通知強調加強組織領導。教育部將組建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工作專家委員會,成立由教育行政部門主導,學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多方參與的人工智慧教育領導小組,以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和評估工作。學校層面需將人工智慧教育納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透過建立跨學科教師協作機制,促進資訊科技、數學、科學等學科的教師合作,不斷提升人工智慧教育水平。
其次,通知提出要加強經費保障。地方政府需加大對人工智慧教育的投入力度,用於課程資源開發、教師培訓和硬體設施建設,同時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支援,形成多元化的經費籌措機制。學校則需合理安排預算,確保人工智慧教育基本經費的落實。
與此同時,通知特別強調做好城鄉統籌,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加大對農村和邊遠地區的支援力度,「透過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推動人工智慧教師流動」,並利用網路平臺實現城鄉課程互聯互通,推動優質資源共享。各級教研和電教部門需協同指導農村學校挖掘現有資源,「創造條件開設人工智慧相關的跨學科主題學習類課程」,或透過線上教育接入優質資源。同時,城鄉學校間應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共享教學經驗,共同提升教育質量。
最後,通知指出要加強評價引領,將人工智慧教育納入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對學校人工智慧教育工作定期進行考核。學校需關注學生人工智慧素養的提升,重點評價其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教育部還將定期組織全國性展示交流活動,「總結推廣可複製易操作的先進典型經驗」,以推動人工智慧教育經驗的普及。
科學、精準的評價機制不僅是推動人工智慧教育全面落實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教育質量和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環節,同樣,已有企業在該領域展開了針對性實踐。例如,競業達開發了基於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的課堂質量診斷報告,為初高中課堂提供資料化的教學效果評估,幫助教師發現問題並最佳化教學;佳發教育則將人工智慧測評技術應用於中考體測和英語口語測試,為教學和考試提供更精準的反饋和支援。
與傳統的紙筆測試相比,人工智慧透過動態資料分析實時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從認知進展到情感態度的變化,提供全方位的反饋。在這一過程中,作為一項強大的工具,人工智慧賦能教師、激發學生潛力、助力教育公平,並引領教育走向更加開放、個性化和智慧化的未來。
國金證券認為,從技術可及性與商業可及性的角度而言,教育是 AI 應用較好落地的場景之一。
人工智慧教育的全面推進,是一次面向未來的深刻變革,不僅在於技術如何重塑課堂,更在於如何透過教育塑造與技術同行的人才。從城市到鄉村,從課堂到實驗室,人工智慧正在打破資源的不均與地域的侷限,助力教育公平邁向新的高度。
隨著教育部的頂層設計逐步落地,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將在 2030 年的藍圖中迎來更加廣闊的天地。同時,這也對教育體系提出了新的命題:如何在智慧化的浪潮中始終堅守育人的本質,確保技術服務於人的全面發展,避免商業化傾向侵蝕教育的公益屬性。唯有堅持立德樹人,以人為本,在創新與規範中找到平衡,人工智慧教育才能真正成為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引擎,助力學生以開放的視野與堅實的能力迎接未來社會的挑戰與機遇。
12月11日-12月12日,2024多鯨EE年會,深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