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廣東省教育廳指導、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主辦的南方教研大講堂第131場——“挖掘知識多維價值 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初中化學專場活動舉行。活動由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中學化學教研員程俊老師主持,邀請華東師範大學化學學院王祖浩教授(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珠海市教育研究院化學教研員張立雲老師、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化學教研員戴光宏老師、珠海市拱北中學化學教研組長曹光瑋老師、清遠市英德市大灣鎮青坑學校副校長謝桂丹老師、廣東番禺中學附屬學校李曉湘老師、珠海市梅華中學王璐老師參加現場活動。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珠海市教育研究院、廣東省基礎教育初中化學學科教研基地(廣州)參與協辦。
本次活動針對初三化學教學週期短、備考壓力大,教學脫離情境、遠離生活,導致所學價值單一、素養培育不足的問題,提出應充分挖掘教材知識更深層次的價值,在此基礎上實現知識的情境化呈現和結構化組織,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和問題解決中實現有深度的學習。本次活動取得了三點共識:一是化學知識本身具有豐富的價值,即除符號價值外,還具有思維價值、社會價值、情意價值等,理應傳遞給所有學生,這是化學教學的使命與擔當 ;二是欲挖掘知識的多維價值,教師需要深入理解知識背後的來龍去脈與思想方法,並藉助有效的問題情境與活動加以凸顯;三是跨學科實踐活動是對學科本位知識的超越與真實應用,是對學習方式的創新,有助於在更高層面理解化學學科知識價值,應給予足夠重視,並結合區域實際進行紮實地創造性實施。
活動在教研網、觸電新聞、廣東教育Plus、廣東教育研究、廣東教育傳媒、中國移動和教育、粵教翔雲平臺進行同步直播,全省二十一個地級市與省屬學校組織觀看,另有全國多省份的化學教師觀看和反饋,截至發稿前,點播量累計超55萬人次,並收到全省各地教師觀看心得或簡報超1100份,部分地區、學校或工作室組織開展二次教研。
課例展示
李曉湘老師執教《我們周圍的空氣》第一課時,透過追溯史實,確定先挖掘拉瓦錫確定空氣定性組成的思維價值,再發展定量研究的思路,在課堂上還原空氣組成研究背景,引入其他科學家實驗,讓學生重做實驗親歷“證據推理”過程,深度理解科學家的推理邏輯,在結論、證據和觀點之間不斷建立關係,引導學生去討論科學家的結論差異和證據差異,在對比剖析中去體會科學方法、態度和精神。透過引入數字化實驗測定教室內空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讓學生了解新技術的同時引導他們去關注人類活動與空氣成分的關係,以此來培養科學態度與責任,欣賞學科價值。
李曉湘老師授課
王璐老師執教《分子和原子》第一課時,以“水、酒精和氨水三種物質的鑑別”引入,課堂教學環節圍繞這三種物質進行問題驅動:以水感知分子小,以濃氨水感知分子在不斷運動,以酒精和水的混合感知分子之間的間隔。以兩套效果明顯、更加環保的實驗改進裝置,支援學生探究分子的運動;以氣化酒精燃燒實驗,幫助學生認識分子的概念。此外,實驗中“梅花朵朵開”(“梅花”是該校校徽)的創意引發了學生對學校的認同和歸屬感,觀看“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博雅特聘教授江穎團隊揭開水的未解之謎”的影片,讓學生了解分子的“微”,並激發學生科技強國意識。
王璐老師授課
課例點評與沙龍研討
關於挖掘知識多維價值的困難與建議
戴光宏老師結合《我們周圍的空氣》課例,分析了影響挖掘知識多維價值的因素,並給出兩點建議:一是使用新教材以後,要加強梳理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瞭解學科知識產生和演進的過程,從學科本質和學科應用價值的層面分析具體知識的地位和價值;二是藉助課程標準來挖掘教材內容的價值,找到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的公約數,就找到了知識的價值定位。
張立雲老師強調,從“教書”到“育人”的轉變是最大挑戰,教師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一是關注學生在學習某個知識點時,是否能透徹地理解所學內容及其內在原理、規律及相互聯絡的程度;二是在教學過程中,多引導學生了解並掌握多個學科的基礎知識,形成跨學科的視野和思維方式;三是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對知識點的簡單記憶,需要在真實情境中體驗、習得知識,並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關於活動的實施如何緊扣目標、彰顯價值
張立雲老師在解讀《分子和原子》課例中學生活動時說,王璐老師在充分了解學生在物理課已學知識的基礎上,設計了較多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實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視角展開學習。王老師的課立足於讓學生在“真實情境及問題”中展開討論、思考,實現學以致用,運用創新實驗和改進實驗,既突破“宏”與“微”,又為後續學習“符”做了一定的鋪墊。教師正是透過這樣的探究教學設計,引導學生經歷了證據的辨識與選擇、推理與假設、抽象與概括、模型與解釋等高階思維活動,發展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引發深度思考
曹光瑋老師認為,青春期的孩子被接納、被喜愛、被尊重的需求很強烈,所以接受每個孩子的不同,共情他們的情感,並且快速融入到他們的精神世界,然後用老師的魅力影響和帶動學生,是需要努力的方向。珠海市拱北中學化學教研組帶學生自制汽水,自制二氧化碳滅火器,配置蘇打水和去汙粉、發酵粉,以及帶學生做一些趣味實驗,用建模、專案學習的方式,把教材中的一些素材打造成有趣的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深度思考。
謝桂丹老師所在學校為了讓山區學生產生學習化學的內驅力,開設了一個系列課堂叫做“我為家鄉謀發展”,結合鄉村振興故事,引導學生解決促進家鄉發展的兩個真實問題——移山和淨水,讓學生體會到化學是有用的、有趣的。儘管條件有限,謝老師所在的英德市大灣鎮青坑學校做到學生必做實驗應開盡開,並儘可能多的開設選做實驗。沒有實驗員,老師就培養基礎薄弱的學生當實驗助理,不僅有助於他們認識化學儀器,還讓這些學生覺得自己有“用武之地”在化學課上收穫了自信。
關於新教材使用所採取的積極行動
曹光瑋老師介紹說,教研組老師專注於深入分析教材和課堂教學設計,並拓展至課外活動,啟動了新一輪的單元備課。主備人找出教材的變化,共同探討變化的原因,調整課堂的結構;針對跨學科實踐活動,組織開展了自制製氧機、自制淨水器和花茶飲等活動,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老師們驚喜地看到學生的很多奇思妙想,以及他們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科學精神,這正是核心素養落地的有效體現。
謝桂丹老師分享了學校教研組關於作業與評價的獨特理解及做法。以碳及其化合物的教學為例,把學習目標轉化成“古法制墨”這一教學情境下的幾個真實問題,不僅讓教學指向了關鍵能力培養,也便於透過學生解決問題的表現來完成目標達成情況的評價。針對學生提取和加工資訊能力偏弱的問題,一是在學生感興趣的課題中增加多種資訊載體的閱讀,二是給學生布置一些趣味實驗的作業,讓他們帶著任務主動去閱讀原理和步驟,引導學生從牴觸閱讀向主動閱讀的轉變。
關於新課標要求的跨學科實踐活動
戴光宏老師介紹了廣州市二十多年來對學生跨學科實踐學習的探索——廣州市中學生“我與化學”活動,活動名稱源於“化學對我的影響、我心目中的化學”這一總主題,旨在透過活動給學生的成長帶來有益的影響,在學生心中種下化學學科價值的“種子”。“我與化學”活動一是強調研究內容的綜合性、跨學科性,二是強調研究過程的實踐性、自主性。戴老師結合廣州實踐談到,育人方式的轉變是艱難的,需要給老師時間去適應和摸索,跨學科實踐活動的價值不在於追求考試分數,短期來看也不宜用考試分數進行評價和衡量。
王祖浩教授提出,現在進行跨學科實踐,是要引導學生帶著從課堂上、實驗室中獲得的知識走向社會,走向真實問題的解決,鼓勵學生從單一學科轉向跨學科思考和研究,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真正透過轉變學習方式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活動的主題可以來源於環境問題、能源問題、材料問題、健康問題等等,既與課本知識有關,又不是單純的學科概念和知識的重複,活動形式也可多種多樣,包括調查研究、文獻整理和實驗探究等。王教授特別強調,跨學科實踐活動的評價不是給孩子一個分數,也不是要求的一個完美的研究結果,要看孩子們有沒有積極的參與,是不是發揮了主觀能動性,自信心是不是得到增強,是不是成功地把知識用到了現實問題中去。
王教授還給老師們兩點重要建議:一是關注活動的適宜性。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課題,不片面追求高大上,不要勉強孩子們越過非常高的臺階,也儘量不增加很多複雜的知識,並且給學生相對充裕的完成時間,實施延時評價,充分展示學生的活動成果。二是強化活動的實踐性。避免只在課堂內開展跨學科實踐活動,避免只讓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框架內思考、討論、實驗等,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課題,獨立開展工作,重視培養孩子們的創造力。
對兩節展示課的肯定與建議
王祖浩教授首先對兩節課給予了充分肯定,兩位老師能把知識背後的東西揭示出來,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有了價值觀念,對社會有了責任感。一是兩位老師都很好的演繹了知識是育人的載體,知識簡單但過程並不簡單,孩子們獲得的遠比知識多得多。二是兩位老師都很好的演繹了什麼是科學本質和科學家精神,帶著孩子們重新走一走科學家的路,體會科學真理的發現是異常困難的,進而體會科學方法、嚴謹態度的重要性。三是兩位老師都善於透過創設實驗和恰當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引導學生領悟現象背後的本質。四是兩位老師都做到把眼前的化學知識與社會發展與國家建設結合起來,讓初中化學課成為培養孩子們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的載體。
同時,王教授也提出兩點建議:一是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堂上有的實驗方案可以讓學生參與設計,有的思路模型可以帶著學生從實驗中自主提煉,培養學生對問題探討的深度,發揮主觀能動性。二是進一步梳理內容結構,對重複的、思維增量不大的內容進行整合,突出其本質,留出更大空間給學生進行遷移應用,對思維的發展更為有益。
沙龍研討環節
專家主旨講座
王祖浩教授以《挖掘知識多維價值 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為主題,以“什麼樣的知識最有價值”“學習化學知識的價值何在”為問題匯入,概括了初中化學課程的價值,即:激發學生對物質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物質及其變化的觀念,發展科學思維、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養成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王教授透過豐富的實驗案例,詮釋了為何知識是核心素養的載體,探討化學知識的多維價值,實質上就在闡述核心素養要素對學生髮展的重要性。王教授強調,創設與核心知識學習目標高度匹配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增強學生的責任感,這是當前化學教學實踐轉型的方向和目標。
王祖浩教授主旨講座
活動總結
程俊老師以《為價值而教》為題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程老師談到,化學科學的發展歷程中不僅沉澱了科學事實、概念與符號,還積澱了它們背後的科學思想方法以及艱難曲折的科學探索故事,這些思想方法與故事的背後又是科學家的思想光芒與敢於質疑、勇於求索的精神,因此認真品味、挖掘化學知識的內涵和價值,並傳遞給年輕的學子,是化學教學的使命。程老師還指出,實現知識的思維價值需要學生完成分析、解釋、綜合等較高階的思維活動,實現知識的社會價值與情意價值則需要學生在大量的真實的遷移應用與問題解決中感悟與浸潤,當學生帶著上述價值體驗去完成評價、創造等更高階的任務,才能深深體會學科價值的廣泛解釋力與發展創新前景,因而攀登知識價值高峰的路徑,由事實符號“冰冷的美麗”變成學生“火熱的思考”的路徑,就是高階思維培養的路徑、是核心素養培育的路徑。
最後,程俊老師鼓勵全省各地的老師帶上自己的“素養課堂”,走上南方教研大講堂等省級平臺,展示常態好課的萬千樣貌,展示自我蛻變與成長的路徑,助力全省化學教師持續改進教學,不負立德樹人之重任。
程俊老師作總結
來源:廣東省教育研究院
編輯:廣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