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熱門話題:
小時候父母不給零花錢,孩子長大後會有哪些影響?
底下評論區,像打開了潘多拉盒子一樣,大家吐槽得熱火朝天。
有人說:工資不低,可還是改不了買東西打飯看價位表的習慣,好討厭摳摳搜搜的自己;
有人說:從小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有,現在看到什麼都想買,30歲了還存不到一萬塊;
還有人說:自己淋過雨就想多給孩子撐傘,可又擔心孩子養成亂花錢的毛病,犯愁啊……
關於零花錢的問題,身邊朋友也常拎出來討論,大家也是各有說法,反正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這恰恰也說明了,金錢教育是目前很多家庭教育中的短板。
要不要給零花錢,該怎麼給?父母的觀念和處理方式,影響了孩子的三觀、心理健康以及性格發展。
提起零花錢,很多父母第一反應就是:孩子這麼小,真的需要用到錢嗎?
答案是:需要。
對孩子而言,零花錢不一定要用,但必須要擁有。
前幾天,一個在學校當老師的朋友跟我聊起,她班上有個學生偷錢被發現了。
這個學生呢,家庭條件並不差,平時也很聽話懂事,她一開始都不太相信他會偷同學的錢。
後來一問才知道,孩子看到班上的同學都有最新款的變形金剛模型,眼紅想買一個,但家長不同意,也從來不給零花錢,孩子只能想到這個歪主意。
朋友特意找家長談話,誰知爸爸一開口就說:“家裡啥都有,給他錢幹嘛,小小年紀亂花錢。”
事實上,父母如果一直不願意跟孩子談錢,是非常不利於孩子培養正確的金錢觀的。
越不願意提錢,孩子越是禁不住誘惑,很可能就會淪落到去“偷錢”。
到了一定的年紀,孩子對錢的需求感會越來越強,但父母們往往意識不到。
一方面,孩子生活裡也少不了用錢的時候,需要學習如何使用金錢。
比如,幫媽媽買醬油、外出乘車、出去玩突然渴了餓了……都需要用到錢,而父母無法時刻在身邊。
另一方面,金錢可以滿足孩子的社交要求。
特別6歲起,孩子就開始能聽懂大人的話,會在意他人的想法,這意外著他們開始有自己的社交圈了。
在小時候的社交裡,有沒有零花錢決定了你是金字塔的哪一層。
孩子們會結伴去買零食、買小貼畫小卡片、買玩具、給好朋友買生日禮物等等,這些在大人眼裡亂花錢的行為,對孩子來說卻意義非凡——
如果自己沒有零花錢,就很難做到“禮尚往來”,容易在小夥伴面前抬不起頭,甚至被排擠。
就像電視劇《少年派》說的,“小孩也需要錢壓兜,身板才能直起來。”
一句話,道出了多少孩子心聲。
沒有零花錢的孩子,不僅是自我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在社交過程中,他還缺失了最基本的自尊和正確的金錢意識。
李玫瑾教授很早就說過:
當孩子還沒有管錢的能力,給多了、給少了都容易出事兒。 給多了,孩子以為來錢容易,花起來大手大腳的,父母意識到問題突然不給了,孩子就會想辦法弄錢,路就慢慢走偏了。
一個人的家庭,是一個人一生的縮影。
傅首爾曾在節目中透露,自己小時候很窮,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還因此偷過鄰居家爺爺的錢。
同一個教室下,她是班裡學習最用功也是成績最好的,但也是最窮的那個。
看到同學們在吃泡泡糖,她也不敢要一塊,而是好聲好氣地低頭跟同學商量:“你能不能嚼到不甜的時候,給我嚼一下?”
直到今日,依舊很難忘記那一幕。
哪怕如今已經有足夠的經濟收入,她依舊潛意識認為自己不夠好,不敢隨便花錢。
沒有零花錢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過分在意錢,把“窮”傳遞給孩子。
上一代人都是勤儉過來的,他們深信,節儉才能讓孩子學會吃苦耐勞,卻忽視了物質的匱乏還會帶給孩子自卑和不配得感。
還有另一批父母,認為孩子就是要富養,見識多了自然不會被金錢所誘惑。
之前就看過《變形計》的一個故事,父母從小嬌慣女兒,每個月動輒幾萬塊錢的零花錢,在家裡媽媽幫她穿襪子,阿姨端著碗給她餵飯,讓人開車送她去300公里之外的大連做髮型。
因為父母的驕縱,她對金錢毫無概念,揮霍無度,毫無節制。
去燒烤店吃燒烤,一共吃了100 ,她一定要付500;
花20塊錢進貨的手機殼,她2塊錢虧本賣出去,還特別有成就感;
甚至對年幼的弟弟大打出手,還自豪地打電話給爸爸,炫耀自己打了弟弟。
這樣一味付出的金錢教育,很容易養出一個冷血功利的孩子。
尤其是當有一天父母的能力無法滿足孩子的慾望時,孩子很有可能對父母產生抱怨和報復心理。
教育家默克爾說:
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孩子金錢觀的匱乏,暴露的卻是父母金錢觀教育的缺失。
父母給孩子零花錢,不但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正確消費,更是讓他們知道金錢的本質,理解金錢在生活中的地位,掌控自己對金錢的慾望。
有位媽媽在網上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她說她從來不克扣孩子的零花錢。
而是給孩子一定數量的零花錢,讓他自己決定買什麼,但是花完就沒了。
結果本來亂花錢的孩子不但學會了比價、講價,甚至開始存錢、省錢。
給孩子零花錢的本質,其實是教會孩子正確看待“擁有”和“取之有道”。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正確提錢,不妨試試這幾個方法:
1.定時定量,建立“家庭給錢機制”
很多家長都好奇,孩子的零花錢應該怎麼給?給多少?
這裡總結了一個公式:
零花錢=上學日飯錢+交通費用+零食開銷+(附加)急用錢
可以根據孩子以往幾個月的情況,一起算算看,一週內孩子需要多少飯錢、交通費、零食費,再額外給一點急用錢,以備不時之需。
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給的錢也不一樣。
我表姐家,是這麼給零花錢的:
幼兒園和一二年級的時候,孩子沒有自制力,每天或者2天給一次;
10歲開始訓練孩子的管理能力,每週給一次;
初中以後,就得按照孩子的日常開銷,每個月再固定時間給。
並且,她會和孩子約法三章好,時間固定,錢數也是固定的,錢花完就不會給了,這樣可以讓孩子在實踐中學會規劃用錢。
2.獎懲有度,提前設定規則
我經常聽到家長說這樣的話:考上第一名就獎勵你100塊錢、幫忙洗碗才能拿到零花錢、做錯事就要罰一週的零花錢……
但長期以往,會讓娃失去對事情本身的內驅力,覺得自己是為了拿錢工作的,為了拿錢學習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提前把規矩定好,分清任務的主角是誰。
像寫作業、考試等孩子本身需要承擔的,還有打掃房子、洗碗、擦桌子……每個家庭成員都該做的,這些都不應該變成獎勵事項,而是作為孩子的義務性事項。
只有不屬於孩子義務範疇的,比如幫媽媽買東西、幫爸爸洗車子、幫爺爺澆花,家長可以適當給一些零花錢,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當然,零花錢不能僅作為獎懲手段,平時也要“無條件”給孩子零花錢。
零花錢應該是孩子能擁有的、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錢,去滿足心中的小願望,而不是父母要求孩子做成一件事的唯一交換條件。
3.錢來之不易,建立金錢上的界限感
經常會有父母對孩子說:“我掙錢就是為了你,家裡的財產以後都是你的。”
這樣,孩子不僅很難意識到“錢來之不易”,還容易滋生理所當然、不知感恩的反叛心理。
我身邊一個開工廠的朋友,家裡很有錢,他認為,跟孩子之間建立金錢上的界限感,是有必要的。
他經常和孩子灌輸一個觀念:
我有錢,你沒有。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奮鬥得來的,怎麼花、要不要留給你,這都是我自己決定的。 你想要錢,將來你也可以透過你的勞動獲得金錢。
不僅如此,每逢週末,他就帶著孩子出售自己閒置的玩具書籍,引導孩子定價和售賣,讓他明白金錢是透過辛苦勞動換來的,還能他的培養理財觀念。
如此,孩子方能懂得珍惜金錢,並尊重父母的勞動成果。
《遊戲力》一書提到:
每個寶寶生來都是帶著一隻空杯子,而為人父母的責任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往裡面填滿“愛”與“親密”。
當孩子有物質需求時,父母就需要往裡面填裝東西。
但如何填裝得恰到好處而不溢滿呢?
這就需要父母用心、用巧勁,不僅要關注孩子的物質需求,也要關注內在的需求,聽到他們真正的聲音。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塑造正確的金錢觀,長大後在金錢和幸福感之間取得最佳平衡。
點個“在看”,積極引導和滋養孩子,讓孩子精神富足,在金錢往來中學會如何過好這一生,這也是父母的必修課。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麵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十點君說
十點讀書「2025聽書日曆」全新上市啦~
我們從上千本好書中,精選365本經典之書,錄成音訊,專門讀給你聽。
每天20-30分鐘,聽完一部名著精華,在書中走遍萬水千山,探索生命的旅程,也讓大腦更加睿智通透~
365本經典好書+365本溫暖金句+365幅治癒插畫 ,每天一頁,遇見更好的自己。
十點讀書聯合人民日報出版社共同出品,品質有保障!
原價138元 ,十點全年超低價僅需79元! 現在下單,再 享受拍1發7特權 , 太超值了!
每個日曆能繫結3個手機號,可以全家一起聽,既是暖心陪伴,也是漲知識的寶典~
「 2025十點讀書·聽書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