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最近,綜藝節目《再見愛人4》中的麥琳討論度爆棚。
網上對她的分析有很多,但因為不知全貌,所以今天的文章裡不過多置評。
只是偶然刷到她影片下的一句評論,讓我心頭一震:
“麥琳生動地詮釋了什麼是‘與其精神內耗自己,不如發瘋外耗別人’。”
看到這句話時,一旁的女兒正好對我說:
“媽媽,姥姥小時候懂你不?”
我一聽,這是話裡有話,就問:
“不太懂吧,畢竟娃的心,海底針,你姥姥怎能瞭解得清!”
果然,女兒繼續問我:
“媽媽,我覺得你也不懂我。今天我不開心了那麼久,你居然都沒有發現。我覺得最懂我的只有我自己,你對我的關心和了解只在淺層。”
老母親一聽,當時就氣沖天靈蓋。
敢情這熊孩子一天在那裡陰陽怪氣、作天作地,害我以為她的青春期已經來到,甚至都準備好了108種應對策略,準備好好演練一場,結果就這……
但氣歸氣,靜下心一想,這樣下去可不行。
女兒天生就是高敏感型的孩子,她遇到啥事都鬱悶,一點情緒就糾結,生生把自己熬成“內耗大苦瓜”。
其實,從傳統家庭中成長起來的我,小時候極度缺愛、沒有安全感,認知又不足,青少年時期就是一部“內耗折磨史”。
自己曾淋過雨,就想為孩子撐起一把傘。
我真的很希望,能養出一個“外耗型”的娃。
當然,過度的外耗不可取,但適度的外耗值得擁有!
畢竟,不內耗自己,成長才沒有那麼累……
一個“外耗型”孩子
會活得有多爽
1、外耗型的孩子,不會太為難自己
河南的一位媽媽去開家長會,兒子給自己留言:
開完家長會到操場接我,別聽老師瞎叭叭,破壞咱倆親子關係。
落款:你又愛又“狠”的兒子。
又好笑,又讓人忍不住豎起大拇指。
心理學中認為,經常精神內耗的孩子,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進而過度擔憂和緊張。
而這種精神內耗的核心,其實是孩子對自己的不滿意。
但能做到適度外耗的孩子,自信心更強,對自己的滿意度也更高。
同樣地發生一件事,內耗的孩子,心理潛臺詞可能是:
“我不行,我很差勁。”
“我需要別人的認可,我需要別人的正面評價。”
“我的自尊建立在別人的價值體系中。”
但一個適度外耗的孩子,心理潛臺詞卻是:
“我更在乎自我評價,別人的評價與我何關?”
“我不需要別人的認可,因為我足夠自信。”
“我完全能接受別人對我的否定,這並不能影響我什麼。”
所以你發現沒有?
那些擁有適度精神外耗性格的孩子,他們對來自他人的“攻擊”,在內心中已形成了一個防護罩。
只要這個外耗不太過,沒有變成自負和強勢,就會成為他最堅硬的鎧甲。
2、外耗型的孩子,有更多反抗的勇氣
當老師這些年,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變化。
相比我們70、80、90後這一代父母,現在的孩子,完全是把“發瘋文學”貫徹到底,一個賽一個“人間清醒”。
記得有次上課,幾個初中的孩子,向我抱怨學校的感恩活動。
這幾個孩子的原話是:
“老師想讓我們對著父母哭,然後哭完了跟父母保證好好學習。可學習哪是哭一頓就能解決的事,大人真的太天真了!”
“而且一旦我衝動做了保證,那可就成了我爸媽以後拿捏我的證據。只要我以後有一點滿足不了他們的期待,我現在的保證,就會成為罵我的工具。我可沒那麼傻!”
我不禁感慨,現在的孩子,說句“新腦子更好用”一點都不為過。
他們有一套自己的自洽邏輯,但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值得我們欣慰的事。
他們對於那些不符合自己邏輯體系的道德綁架,更具有反抗的勇氣。
這樣的孩子,必然不會被別人輕易操控。
就像另一位媽媽發的影片:
她10後的兒子,在被同學嘲笑衣服不好看時,媽媽還想著安慰兒子,結果她兒子卻說:
“既然他看不慣,那我就天天穿這一件衣服,直到穿到他看慣為止。”
其實,有一個詞評價現在的孩子非常貼切——“自我感受導向”為主:絕不揹負心理負擔,面對會引起自己內耗的人和事,通通 “秒殺”回去。
3、外耗型的孩子,心力和目標感更強
適度外耗,這種心理品質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哪些影響?
黃燈老師聊過一個來自雲南騰衝的學生黎章韜。
他本可以上本省的好大學雲南師範大學,但因為想去沿海地區讀書,便果斷遵循自己的內心,換了報考學校。
畢業後,順利被廣州一家銀行錄用。
留在大城市的他,也成為了媽媽在親戚朋友間的面子。
可意外的是,他頂著母親給的壓力和別人不解的目光,堅持回到家鄉,繼承家裡的木工坊。
創業的過程中,他遇到很多困難,資金不足、缺少人脈、沒有客源……
但他依然不急不慌、迎難而上,堅持得多了,希望就來了。
他遇到很多友善的客戶,願意購買他的產品,甚至教他投資。
原本對他抱懷疑態度的媽媽,終於真正認可了他。
黎章韜靠著極強的心力和目標感,每一步都選擇了自己的熱愛,再穩紮穩打地走出了結果。
所以,這才是適度外耗的意義:人生是自己的,每一步路都要自己走。
成長的本質,不是落入內耗的深淵,而是堅定地朝著目標走,才能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什麼樣的家庭教育
能養出“外耗型”的孩子
1、不“他耗”孩子,是對孩子最高階的支援
一位媽媽,在網上分享了自己培養孩子特長的故事:
兒子柔韌性非常好,但卻鍾情於需要力量的網球。
為了支援兒子,她找教練磨了很久,才爭取到一個訓練名額。
雖然比起那些有天賦的孩子,兒子總是差一大截。
但她認為,孩子的特長和熱愛,二者不一定要重合。
如果不考慮競技體育之路,那就盡力託舉,把孩子的愛好培養成他終身的樂趣。
一個簡單的故事,沒想到在評論區刷到了一個讓我淚目的留言:
“等我孩子大了,父母也不在了,我能不能重新投胎去給你當孩子。”
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頂尖的天賦,也不是每個孩子被瘋狂雞後就能走上金字塔尖。
孩子的人生,不是你干涉了就能改變結果的。
你的干涉,可能會讓他們繞彎,直到很久之後,才能踏上他們最初要走的路。
有學者曾提出,尊重孩子的意願和熱愛,讓孩子對自身產生思考,讓他們擁有自己的行為掌控力,才能真正激發出孩子生命的內在能量。
2、不“內耗”自己,是對孩子最有遠見的愛
看過一個電視劇片段:
孩子坐在飯桌前吃飯。媽媽在旁邊大喊:
“不要用手抓!用勺子吃!聽見沒有!”
媽媽越說越氣,粗暴地拿起手中的碗和勺子,舀起飯就朝兒子嘴中塞。
兒子被嚇得推翻碗後,媽媽又一巴掌扇了過去,甚至把兒子關到了房間。
在媽媽的持續發瘋下,兒子長大後越來越怕媽媽,甚至出現了心理疾病。
媽媽這時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可是傷害已經造成,再多的事後道歉也於事無補。
評論區裡,有媽媽說出了兩句令人心酸的話:
“因為我也當過媽媽,所以能理解她的情緒崩潰。”
“但因為我也當過孩子,所以我同樣憎惡這樣的媽媽!”
一個情緒暴躁的媽媽,背後肯定站著一個謹小慎微、察言觀色的孩子。
孩子,是吸收父母的情緒長大的。
別低估一個內耗父母對兒女的傷害,因為它真的會成為孩子一生走不出的深淵。
3、別和孩子活成了平行線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
被拐34年的鬱豹豹認親成功後,僅一年就與家人決裂。
從這件事中,我在思考一個問題:童年缺失愛的孩子,很難在成年後補回來。
就像鬱豹豹,無論他現在有多大,內心中始終住著一個缺愛的孩子。
所以他會不知悔改地犯錯誤,比如,明知媽媽不喜歡,但還是隨地吐痰。
因為他要在這些試探中,去尋找父母無條件愛他的證據,他想要找回缺失的“童年”,像個孩子一樣被父母無條件包容。
可是,時間是最無情的。
從客觀的人性角度來看,面對一個從小沒有養在身邊、缺失了情感連結的成年孩子,很少有父母可以像對嬰幼兒一樣去無條件地愛,所以矛盾自然就出現了。
所以,我們應該在可能的範圍內,從小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因為一個身後有愛、有安全感的孩子,內在的力量才會足夠強大,才能遊刃有餘地應對外面的風雨。
否則他們可能終其一生,都會困在童年,一點點填補自己缺失了的情感。
最後,聊點父母間的心裡話:
前幾天,參加了朋友兒子18歲的生日禮。
看著眼前比他爸還高的男孩,很是感慨,那個黏在父母身上求抱抱的小鼻涕蟲,一轉眼,就長這麼大了。
而父母,要開始一步步退出他的生命。
但換個角度看,即使孩子不再圍著我們轉,我們的每個養育細節,卻還能影響孩子一生。
所以,趁時間還早,趁孩子還未完全走出去,多給他們一些更好的引導和養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