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地理科普平臺
專業地理備考諮詢
每日更新堅持11年
地理知識最全彙總
棉花,這種白色的纖維植物,已深深植根於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經濟之中。
從古代的零星栽培,到現代的規模化種植和全球化貿易,棉花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充滿了變化與創新。
古代棉花的引進與初期發展
棉花原產於印度和美洲,中國的棉花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618-907年)。
最早的棉花種子透過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中國,並在南方沿海地區試種。
唐朝時期:棉花作為一種新引進的作物,在唐朝時期逐漸在中國南方的廣東、福建一帶試種。然而,由於氣候和土壤的限制,早期的棉花種植並未大規模推廣。
宋元時期:在宋朝(960-1279年)和元朝(1271-1368年),棉花種植逐漸擴大。元朝時,隨著大運河的暢通,棉花種子和種植技術得以傳播到長江流域,尤其是江蘇、浙江一帶。
明清時期的快速發展
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1644-1912年)時期,棉花種植在中國獲得了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
明朝的推廣:明太祖朱元璋提倡農業,棉花種植在此期間得到大力推廣。隨著農田水利建設的改善,棉花種植區域擴大到黃河流域。明朝中後期,棉花種植技術不斷提高,棉花產量顯著增加,棉紡織業逐漸成為家庭手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朝的繁榮:清朝時期,棉花種植在全國範圍內普及。江南地區成為棉花主產區,形成了以蘇州、松江等地為中心的棉紡織業基地。清朝中期,棉紡織品的產量和質量顯著提高,成為國內外市場的熱門商品。
近代棉花產業的興起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的棉花產業經歷了重要的轉型期。外來資本的進入和現代工業的興起,使棉花種植和紡織業逐步向現代化邁進。
外資企業的影響:隨著鴉片戰爭後條約的簽訂,外國資本進入中國。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的棉紡織廠相繼建立,引進了先進的紡織機械和技術,推動了中國棉紡織業的現代化程序。
自強運動的推動:清朝末期的自強運動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民族資本家紛紛投資棉紡織業,建立了大規模的棉紡織廠,如張謇在南通創辦的大生紗廠,為中國棉紡織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現代棉花產業的騰飛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棉花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政府的大力支援和科技進步,推動了棉花種植的規模化和現代化。
計劃經濟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國家實行計劃經濟,對棉花生產進行統籌規劃和管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業技術推廣,提高了棉花的產量和質量。新疆地區因其獨特的氣候條件,成為全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
改革開放後的繁榮: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引入為棉花產業注入了新的動力。農業科技的進步,如雜交棉種和高效栽培技術的推廣,使棉花產量和質量不斷提升。中國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棉花生產國和消費國。
現代棉花產業的挑戰與機遇
進入21世紀,中國的棉花產業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全球化和環保意識的提升,促使棉花產業向可持續發展方向轉型。
全球化競爭: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中國棉花產業面臨著來自印度、美國等國家的競爭。提高棉花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成為關鍵。
科技創新:現代農業科技的應用,如精準農業、智慧灌溉和生物技術,為棉花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科技創新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促進了綠色環保農業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成為棉花產業的重要議題。推廣有機棉種植和生態友好型生產方式,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保護土壤和水資源,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棉花的歷史,從古代的引進與試種,到明清時期的快速發展,再到近代的工業化和現代的科技創新,展現了農業和經濟的巨大變遷。
棉花不僅是重要的經濟作物,也是中國農業文明和工業發展的見證。
未來,中國的棉花產業將在科技進步和可持續發展的引領下,繼續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創造更輝煌的成就。
中國棉花主產區主要有黃淮海平原、長江中游地區、新疆地區。其實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中游地區的棉花產量佔比近些年下降較快,由於棉花耗用勞動力較多,使得農民難以外出務工,因此這些區域的農民選擇種植耗用勞動力更少的其它農作物。新疆地區棉花產量目前已經達到全國棉花總產量的90%左右,這一資料在2014年僅為60%。
我們都知道中國九大商品糧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區、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其實由於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已經基本喪失了商品糧基地的屬性。九大基地中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保持較好,其餘五個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1.建立商品糧基地的意義:
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便於統籌管理,從而提高了單位面積糧食的產量。
2.建立商品糧基地的條件:
自然條件優越、糧食商品率較高、增產潛力大的地區。
3.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
主要分佈在東部季風區,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江淮地區、太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記憶口訣可參考:松嫩三江北大倉,兩江三湖居中央,成都平原西南望,珠江三角在南方。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4.糧食商品率較高的地區: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東北地區是全國最大的、比較穩定的商品糧基地。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兩大商品糧基地構成,商品率達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國糧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土地廣闊,耕地面積廣,人均耕地多,肥沃的黑土、黑鈣土,是其發展商品糧基地的主要優勢。
其次農業生產的地區專業化是其商品率高的前提。在地理條件內部分異的基礎上,東北商品糧基地已經形成了糧食作物的地區專業化生產。
5.增產潛力較大的地區:江淮地區
江淮地區的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經濟基礎好,有發展前景;商品率高,增產潛力大;土地連片集中;交通便利;市場需求量大這些因素造就了江淮地區增產潛力大。
6.生產條件和基礎好的地區: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這些地區水熱資源充足,地形平坦,農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勞動力豐富,傳統經驗豐富,交通便利。
7.商品糧地位下降的地區:珠江三角洲、長三角
工業化與城市化佔用耕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改種蔬菜、花卉等),糧食播種面積下降,糧食產量下降;人口迅速增長,消費增多等導致這兩地的商品糧地位逐漸下降。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更多備考資源請點選閱讀原文。
每日萬餘閱讀總量
關注搜尋地理詞語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
點贊分享在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