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小番茄
我的兒子聰聰今年小學五年級了。
一提到學習,就讓人頭疼。
每天他寫作業,總是一會兒喝水、一會兒尿尿,一會兒玩橡皮,本來十分鐘就能完成的作業,拖拖拉拉半天才能搞完。
我看不下去,總是忍不住衝進屋裡催他。
催得次數多了,還會跟我頂嘴:“你煩不煩,別說了!”
寫出來的作業也是錯漏百出,不忍直視。
這個學期以來,我至少收到3次老師打來的電話,要麼就是投訴聰聰寫作業不認真;
要麼就是直奔主題:“這次考試,聰聰數學才考了68分,聰聰媽媽,得多讓孩子加把勁了!”
我一打聽,人家班上數學平均分都有83分。
我心裡真是急得要死,最近掉髮量都明顯增加。
孩子今年都五年級了,如果一直是這樣的學習狀態,等上了初中跟不上怎麼辦?中考被淘汰又該怎麼辦?
直到後來有一次,我去閨蜜家做客。
那會兒正好是傍晚,閨蜜的兒子亮亮也剛放學,推門走了進來。
早就聽閨蜜說過,她兒子今年上小學四年級,平常基本都是班級前三,可謂是個小學霸,正好來取取經。
只見閨蜜熱情地走了過去,問長問短:
“今天過得怎麼樣?還開心嗎?新買的鞋子好穿嗎?”
“晚上做了你喜歡的糖醋排骨哦,等會多吃點哦……”
接著閨蜜繼續去做飯,讓他老公帶孩子去樓下打會羽毛球。
我震驚了,咋還要出去玩?不抓緊時間學習、寫作業嗎?
閨蜜說道:“孩子白天在教室裡上了一天的課,坐了一天,繃了一天的弦,好不容易放學了,肯定是想好好休息一下啊!
接著反問我:“如果你上了一天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難道是想工作覆盤嗎?”
我竟無言以對。
後來等孩子玩完回來,閨蜜這邊也準備開飯了。
飯桌上,閨蜜和亮亮談笑風生,說了不少學校的趣事,什麼誰和誰又鬧不愉快了,體育課籃球比賽又贏了等等。
連我也聽得津津有味,但閨蜜就是絕口不提學習。
吃完飯,亮亮也不需要閨蜜催,主動打了聲招呼,就回屋寫作業去了。
寫作業期間,閨蜜也完全沒有打擾他,而是在臥室陪我聊天。
結果不到2個小時,亮亮的作業就寫完了,自覺地回到自己的臥室進行課外閱讀。
真是羨煞我也。
怎麼人家的孩子就那麼省心,那麼自律,那麼愛學習呢!
羨慕歸羨慕,但我畢竟是去取經的。
那天我回到家後,我進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
之前我也是兒子一放學就讓他先寫作業。
但他要麼隔一會衝出來問:“媽媽,今天晚上吃什麼啊?”
一會又問:“爸爸什麼時候回來啊?”
基本很難安安靜靜地在那寫作業。
其實想想,孩子在學校從早晨七八點鐘一直待到下午五點,這時候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上都會產生疲勞感。
好不容易回到家鬆了一口氣,結果立馬就被趕去寫作業。
這個時候,換成是誰,都很難支稜起來,哪怕坐在桌子前,他們的學習專注度還有思維靈敏度都會大幅度的降低。
而且就算是在飯桌上,我也動不動教育他:
“抓緊時間吃飯,吃完快去寫作業!”
“你看你王阿姨的女兒,比你小1歲,人家全班前5,再看看你!”
“這次考試準備咋樣了?別又像上次似的答不完題。”
現在想來,這樣做只會讓他愈發覺得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心情焦躁壓抑,很容易對學習產生排斥心理。
而且孩子寫作業時我也經常在一旁盯著,動不動藉著送水果的機會看看他有沒有認真學習,作業的進展怎麼樣了;
要麼就是提醒他坐姿、及時複習、好好檢查習題等等。
次數多了,孩子只會煩不勝煩,對我產生抗拒。
結果就是:孩子可憐,父母心累,親子之間的鬆弛感蕩然無存。
看完閨蜜和孩子放學後的互動,我才幡然醒悟,原來這些年,我在關於孩子寫作業的問題上,做錯了太多。
我一直相信一句話: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是有跡可循的。
我終於明白了,父母與其一味焦慮,不如給孩子營造一個鬆弛、溫馨、舒適的學習氛圍。
這會在孩子心裡種下陽光,給他輸入源源不斷的能量。
如何打造這種良好的氛圍,我總結了以下幾個步驟,分享給大家:
1,回家後的第一件事,讓孩子充分放鬆
孩子在學校上了一天的課,肯定身心疲勞。
因此,放學回家後,首要事情就是讓孩子充分的放鬆。
學習講究一個松馳有度,大腦休息好了,他之後寫作業才會更加專注,學習效率也會更高。
可以讓孩子看看課外書,去室外運動、玩耍一會,或是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一些興趣愛好什麼的。
因獲得郭沫若獎學金而走紅的浙江的學霸朱科航,小時候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玩。
從溜冰、滑板、魔方到三國殺、四國大戰什麼的都玩了個遍。
他的父母不但不阻止,還允許他邀請一堆朋友來家裡一起玩;
他的身心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放鬆,學習時也更加地投入、認真。
但是要謹記,最好不要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
它的確會讓孩子在短時間內享受到快樂,但他產生的多巴胺會對大腦產生過度刺激,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奪走孩子的專注力。
甚至會讓孩子的大腦變得遲鈍,甚至失去深度思考能力。
2,創造愉悅的餐桌溝通氛圍
不少爸媽總喜歡在晚飯時詢問孩子的成績,斥責孩子的過錯,對孩子絮叨一堆道理,結果破壞了孩子的食慾和溫馨和諧的氛圍;
既起不到教育效果,還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讓孩子在壓抑中進入學習狀態。
餐桌不應該是教育孩子的地方,應該是傳遞愛與溫暖的地方。
有一位父親,他經常在飯桌上這樣問孩子:
“學校有什麼好事發生嗎?”
“今天你有什麼好的表現?”
“今天有什麼收穫嗎?”
“有什麼需要爸爸幫助的嗎?”
簡單的四個問題,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也讓父母瞭解孩子的成長狀態。
父母不如趁著每天傍晚的餐桌時間,和孩子聊聊學校發生的趣事、聊聊他的朋友、生活、困惑等等。
美味的晚餐、親切的笑容、溫柔的聲音,就是你與孩子之間精神交流、情感傳遞的紐帶。
同時也能營造出一個溫暖、和諧的氛圍,讓孩子心情愉悅地進入學習狀態。
3,孩子學習時,不打擾、不催促
之前看過一個爸爸這樣吐槽:
我是做銷售的,之前每天晚上基本上都有應酬,自從我女兒上了小學以後,我就沒有出去應酬過。
我每天晚上坐在她的旁邊,盯著她做作業,結果盯了一個月之後,我和孩子都快抑鬱了!
見過不少家長,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就像一個監工,對孩子過多的監督,結果家長心累不說,其實也在干擾孩子。
《自驅型成長》一書中指出:
“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就應該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諮詢顧問’,而不是孩子的‘老闆或是經理人’。”
寫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應該把自主權還給孩子,不應該過多插手。
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父母要遵循不打擾、不干涉、不指點原則,保證一個相對安靜、沒有干擾的學習環境。
如果孩子在作業上遇到什麼問題,父母可以統一對孩子進行復盤和指導。
真正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用“催促和批評”去推孩子學習;而是懂得放手做“顧問”,給予孩子正面反饋,激發孩子學習的內驅力。
尹建莉老師說過:
“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量差別。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
放學回家後的幾個細節,看似不起眼,卻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孩子的未來。
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引以為戒,用心經營溫暖、放鬆、安靜的家庭氛圍,孩子才能放鬆心情,心無旁騖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