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教育工作這麼多年,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那就是孩子未來能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和家庭的影響。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時光一去不復返,如果父母錯失了與他們共度時光的機會,註定再也無法找回。
可以說,所有優秀的孩子都源於父母的深度陪伴。
01 真正出色的孩子,大都源於父母的深度陪伴
在這裡先下一個結論:真正出色的孩子,大都源於父母的深度陪伴,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高質量陪伴”。
歐洲一所知名教育機構開展了一項研究,主題為“哪些因素促進孩子在學業上取得卓越成就”。
研究結果顯示,與智商、學習環境乃至家庭經濟條件相比,更為關鍵的因素是父母的深度陪伴。
我們可以這樣說:每個孩子都蘊藏著成就非凡的潛力,而父母的悉心教育與深度陪伴,則是激發這種潛力的關鍵因素。
我的一位家長朋友就成功培養出了一個出類拔萃的孩子。
當被問及教育心得時,這位家長朋友坦言:儘管工作很忙,但他都始終將陪伴孩子成長放在首位。
早在小學、中學階段,父子倆就會經常參觀歷史博物館、藝術館和科技館等,討論歷史、藝術和科技生活等話題,這些經歷不僅拓寬了孩子的視野,也加深了父子之間的情感。
在家長的陪伴下,孩子成長為自信、獨立且有擔當的人。
這也正印證了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他們的每一個舉動都是孩子學習的範本,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父母不僅是孩子的血脈之源,更是他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從孩子踏入幼兒園的那一刻起,到他們步入社會之前,家庭都是他們最重要的成長環境。
在這段成長關鍵時期,父母的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想要孩子未來成為優秀的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成為他們的榜樣。
熱愛探索的父母會培養出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注重品德的父母會塑造出有道德底線的孩子;勇於挑戰的父母會激勵出敢於追夢的孩子;善於表達的父母會引匯出溝通能力強的孩子;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們成長路上的陽光、雨水和空氣,是不可或缺的陪伴者。
02 陪伴的質量遠遠重於數量
對於陪伴,有教育專家曾一針見血地指出:
“許多中國孩子雖然物質上豐富,精神上卻像孤兒,因為他們的父母雖然人在身邊,但心卻不在,無法給予孩子必要的心理支援和情感滋養。”
我曾目睹過一位父親與孩子的互動。
孩子興致勃勃地跑來跑去,不時地發現在他看來的新奇事物——一朵綻放的花朵,一隻掠過的小鳥……
他渴望與父親分享這些微小的喜悅,然而父親卻全神貫注於手機螢幕,偶爾的回應也只是漫不經心的“好看,不錯”或是簡單的點頭。
整個下午父親雖然都看似在“陪伴”著孩子,但孩子並沒有從父親那裡得到任何真正有意義的陪伴。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情感忽視”,它指的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由於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負面情感體驗。
對於孩子來說,當他從父母那裡感受不到足夠的關注和愛,而只是感受到冷漠和忽視時,他會感到迷茫、無助,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
遺憾的是,許多父母對此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他們往往用各種“合理的藉口”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解。
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我工作那麼忙,哪有時間整天陪著孩子”,“不工作怎麼養家”,“我累了一天,難道就不能放鬆一下嗎”……
我只能這樣解釋,工作很重要,它畢竟是保證家庭正常運轉不可缺少的基礎條件,但孩子同樣是我們生活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是因為工作忙而把孩子的未來成長給耽誤了,那這種透支孩子未來的工作也就失去了現實意義。
這就好比透支身體健康去工作一樣,顯得毫無意義。
再退一步,如果我們能夠把孩子看作是我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那麼無論多忙,我們總能找到陪伴他們的方法。
我有個朋友,工作就很忙,經常需要出差遠行,但他與孩子的關係不僅沒有疏遠,反而異常親密。
他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每次出差前都會給孩子留下一本“旅行日記”,記錄他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以及他對孩子的思念和想要說的話。
孩子則會在這本日記中留下自己的感想和問題,等待爸爸的回應。
雖然他們不能經常在一起,但透過這種方式,他們的心卻始終緊緊相連。
孩子在學習上的進步與挫折、在情感上的喜悅與困惑、在成長中的探索與不安,他都透過這本日記與孩子共同經歷。
《讓孩子的大腦自由》一書中寫道:
“真正有效的陪伴,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和關愛,而不僅僅是你的身體。”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們能夠感受到你的陪伴是否真誠。
因此,即使我們不能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但只要我們用心,我們依然能夠給予他們最珍貴的陪伴。
03 掌握這四個關鍵法則,輕鬆陪伴孩子成長
陪伴孩子並非難事,但如何做到高質量陪伴,卻大有講究,算是一門學問。
掌握以下這四個關鍵法則,能幫助我們家長輕鬆陪伴孩子成長。
1.情緒穩定,為高質量陪伴奠定基礎
心理學教授張怡筠指出:
“父母的情緒穩定,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忙碌的工作、瑣碎的生活,讓許多家長的情緒如同過山車一般起伏不定,一不小心就可能火山爆發,言語傷害隨之而來。
長此以往,孩子在家中的安全感將蕩然無存,性格也可能變得膽小怕事、內向孤僻。
因此,家長與孩子相處時,務必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
在即將發火前深呼吸,提醒自己:孩子的成長需要耐心和包容。
2.深度溝通,增進彼此瞭解的橋樑
與孩子進行深度溝通,是瞭解他們內心世界的重要途徑。
家長可以定期與孩子進行深入交談。
在交談過程中,家長要扮演好傾聽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時給予積極的反饋和支援。
透過這樣的深度溝通,家長不僅能瞭解孩子的需求和困惑,還能增進彼此之間的信任。
3.有效互動,拉近親子關係的紐帶
高質量的陪伴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家長是否走心。
育兒專家崔玉濤提出過“親密互動時間”的概念。
他強調,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如孩子放學回家後、晚餐前後等,家長應放下手頭的事務,專心與孩子進行互動。
這樣的互動可以是詢問孩子一天的見聞、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也可以是共同進行一項活動或遊戲。
更重要的是,家長要全情投入、積極回應,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和被理解。
4.適度放手,賦予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強調:
“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培養出獨立自信的孩子。”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獨立意識的增強,他們渴望有更多的自主權和決策權。
然而,許多家長出於擔心或控制慾,往往過度干涉孩子的生活和學習。
這不僅會讓孩子感到壓抑和束縛,還可能引發親子間的矛盾和衝突。
因此,家長們要學會適度放手,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和尊重。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
當孩子取得進步時,與他們一起分享喜悅和驕傲。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自由的環境中茁壯成長,成為獨立自信的人。
結語
父母是孩子的指路燈,父母的視野與格局,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未來走向。
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刻,用心陪伴他們的成長。
別等到錯過陪伴孩子時光,再回首時已是追悔莫及。
願每位家長都能深諳這四個關鍵法則的精髓,讓孩子成為更加出色的自己!
家長自己也能成為孩子最貼心、最信任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