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醬說:
有些東西不需要刻意去教,你怎麼做,孩子自然就會跟著模仿。
全文3712字丨閱讀共需3分鐘
編輯丨人民醬
作者: 夏天 來源:男孩派(ID:boy666dj)
週末,鄰居張阿姨寄養在外20年的小兒子第一次從南京來探親。
為了歡迎小兒子的到來,張阿姨興奮地邀請我們一起吃飯。
飯局過後,我忍不住感嘆:
“孩子的成長環境真的是太重要了。”
張阿姨和丈夫都沒什麼文化,一直靠經營一家小餐館為生。
他們起早貪黑地忙碌,沒有時間照顧大兒子,也沒有輔導大兒子學習的能力,就讓大兒子在放養和瞎玩中長大。
上學後,張阿姨大兒子的成績不好,在學校裡頻頻搗亂,總是被請家長。
每次被請家長後,張阿姨不是對大兒子暴打一頓,就是跟丈夫大吵一架。
高二那年,張阿姨的大兒子跟同學打架,戳傷了對方的眼睛,張阿姨賠了一大筆錢後,就讓大兒子輟了學。
這些年,張阿姨的大兒子一直遊手好閒,不是在外到處闖禍,就是在家醉生夢死。
前幾天,張阿姨的大兒子還因為酒駕被拘留了。
相比之下,張阿姨的小兒子真的是太優秀了。
小兒子雖然一直被寄養在南京的伯父家,但伯父一家都是大學老師,對他的學習和教育都特別上心。
他目前正在一所985名校讀大三,整個人看起來玉樹臨風,彬彬有禮,談吐間透露著穩重和智慧,去年還在一項全國的建模比賽中拿到了一等獎的好成績,怎麼看都是一個前途無量的小夥子。
都說環境造就人,真是一點都不假。
同一個爹媽所生的兩個孩子,只因成長的環境不同,性格和命運大不同。
你給孩子什麼樣的環境
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記得南開大學教授齊善鴻曾經說過:
“給孩子最好的培養就像‘’。”
你把蘿蔔扔進鹹菜缸裡面,20年的老湯了,把蘿蔔醃進去,需要蘿蔔努力嗎?不需要,味道就往裡邊走。
你把人參扔進醃蘿蔔的鹹菜湯裡,3個月拿出來後人參什麼味?
如果弄一個30年泡人參的老湯,撿了幾顆小蘿蔔扔到裡面,三個月過後拿出來,蘿蔔會變成人參嗎?
不會,蘿蔔還是蘿蔔,但吃一口是人參,形狀沒有變,什麼能量進去了才是本質。
換句話說就是:
你給孩子什麼樣的環境,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喚醒內在天才的秘密》裡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雙胞胎姐妹,6個月大的時候,分別被父母送到姥姥家和奶奶家生活。
到了該上幼兒園的時候,姐妹倆被父母接了回來。
這時候,父母發現:
姐妹倆的性格迥然不同。
姐姐性格內向,平常總是安安靜靜地一個人玩,很守規矩。
妹妹則活潑熱情,總愛搗亂。
姐姐自理能力很強,但對父母和妹妹都不太熱情,偶爾父母抱她、親她、她還會閃躲。
面對陌生人的時候,她顯得特別拘謹,需要適應很長一段時間。
妹妹卻很黏父母和姐姐,總想和姐姐湊在一起玩,跟陌生人也能很快熟悉起來。
面對批評的時候,姐姐表現出了很強的自尊心,非常愛哭,愛頂嘴。即使知道自己錯了,也不會認錯。
妹妹則會欣然接受批評,認錯態度很好。
父母想不明白,雙胞胎姐妹的性格差異為什麼這麼大?
《喚醒內在天才的秘密》的作者透過進一步瞭解,幫這對父母找到了答案。
原來,姐姐性格內向跟姥姥有關。
姥爺經常不在家,姐姐大多都是由姥姥照顧。
而姥姥是一個性格木訥,不愛說話,對規矩要求十分嚴格的人。
她除了平常買菜,幾乎不怎麼出門,家裡也很少來客人。
妹妹性格活潑則跟奶奶有關。
奶奶為人熱情,愛說愛笑,開了一家小超市。
超市不忙的時候,奶奶就帶著妹妹四處串門。
有時候,遇到來買東西的客人找茬,奶奶總是先笑著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再慢慢解釋。
就這樣,姐妹倆在姥姥和奶奶兩個不同的環境和薰陶下長大,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性格。
正如史蒂芬·比達爾所說的那樣:
“孩子的性格是在他們的經歷中形成的,而不是在他們的基因中。”
孩子的性格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收穫的技能,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徵都是從身邊大人身上學來的。
誰離孩子最近,跟孩子相處最多,誰對孩子的影響就最深。
孩子身上的問題
99%都是家長的問題
有一組漫畫,曾在朋友圈瘋傳。
上面的每一句話,都戳中了父母的痛點:
如果你的孩子在撒謊,那是因為你曾經對他們的錯誤反應過度;
如果你的孩子自信心不足,那是因為你給他們的建議多過鼓勵;
如果你的孩子不會堅持自我,那可能是因為在他們小的時候,你總是在公共場合教育訓斥他們;
如果你什麼都給孩子買,然而他們還是去拿那些不屬於他們的東西,那是因為你不讓他們自己選擇想要的;
如果你的孩子很懦弱,那可能是因為你幫助他們的速度太快了,不要為你的孩子清掃成長路上的每一個障礙;
如果你的孩子嫉妒心強,那可能是因為你總是拿他們和別的孩子作比較;
如果你的孩子容易很快就生氣,那可能是因為你給他們的讚揚不夠,他們只有行為不正確時才能得到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那可能是因為你總是命令他們,不重視他們的感受;
如果你的孩子行為很沒禮貌,那他們可能是從家長或者身邊其他人那裡學來的。
總之,父母是因,孩子是果。
孩子身上的每一個問題,都是父母問題的投射。
記得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曾做過一個“波比娃娃”的研究實驗。
他隨機選取了兩組兒童。
一組兒童觀看成人對充氣塑膠娃娃進行攻擊(拳打、腳踢、口罵等)的情景;
另一組兒童觀看成人平靜地玩(毫無攻擊行為)充氣娃娃的情景。
然後,他把兩組兒童分別帶到類似的房間,裡面有同樣的充氣娃娃,他透過單向玻璃觀察兒童的行為。
結果發現:
觀看成人攻擊的兒童比觀看成人平靜地玩娃娃的兒童表現出的攻擊行為要多得多。
如果加以量化的話,前者的攻擊行為比後者多11倍之多,語言攻擊(如辱罵)更是多了23倍。
事實證明: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學習物件。
孩子會學著父母的樣子對待他人,對待這個世界。
更可怕的是:
壞的力量比好更強大。
不好的榜樣和糟糕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更大、更深,更容易讓孩子養成不健全的性格或是錯誤的行為習慣。
所以,當我們的孩子身上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時,我們首先應該做的不是指責孩子,不是埋怨為什麼自己養不出優秀的孩子,而是反思自己:
是不是我的哪些行為給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樣,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這是我們作為父母最該有的警覺。
父母有了改變
孩子自然會變好
一位心理諮詢師分享了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媽媽常常為孩子每天玩5-6個小時的遊戲發愁,為孩子抄同學作業而憤怒,為孩子一天天無心學習而彷徨。
她經常吵孩子,孩子也經常跟她頂嘴,對著幹。
她很擔心孩子會在和她激烈的情緒對抗中做傻事。
後來,她在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下開始改變自己:
她改變了自己跟孩子的談話方式,學著放大孩子的優點,不斷地肯定孩子。
她開始放手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不再強迫孩子,控制孩子。
她開始學習各種育兒課程,情緒管理課程,學著去做一個情緒穩定,鬆弛堅定的成長型父母。
半年後,她驚喜地發現:
孩子玩遊戲的時間從每天5、6小時縮減到了一個小時左右,有時還會給自己制定標準:
每週不超過4小時。
孩子不再跟她對著幹,也不再用哭鬧、威脅來解決問題和衝突。
孩子的學習成績顯著提高,並給自己制定了新的學習目標,準備中考報考成都名列前茅的國際部。
孩子的社交活動也越來越豐富,性格也越來越開朗,整個人都充滿了朝氣。
正如人民日報所說的那樣: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孩子都是循著父母的腳印前進,學著父母的樣子成長,只有父母先做出改變,孩子才能自然地變好。
記得童話大王也曾經說過: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首先要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他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始終堅持一個原則:
先學爸,再學霸。
他堅持每天4點半起床寫作,寫6000字,36年從不間斷。
他的女兒問他:
“為什麼起這麼早?”
他說:
“先把重要的事做完,這樣一天就非常輕鬆了,否則什麼事也做不踏實。”
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女兒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心無旁騖地寫作業,之後再去做其他事。
他從來沒有對女兒說過“你要努力”,而是對自己說:
“鄭淵潔,你要努力。”
他努力活成了女兒的榜樣,女兒也努力活成了他的驕傲——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績被6所名牌大學錄取。
所以,你看。
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強大的力量。
父母先改變自己,孩子就會跟著改變自己。
父母成為孩子的榜樣,孩子就會成為父母的驕傲。
父母好了,孩子才會好。
校長李鎮西說過:
“我們提到一個孩子的好壞,不會問‘這孩子的班主任是誰’,只會問‘這是誰的孩子’。 唯一和孩子成功成長有關係的,就是家庭。”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土壤。
家庭的好壞決定了孩子的好壞。
父母先在自己身上使勁,讓自己變得更好,讓家庭環境成為滋養孩子的沃土,孩子才能長勢喜人。
*來源:男孩派(ID:boy666dj),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這裡都懂;家有小男孩,歡迎關注男孩派。
*注:本文圖片來自於網路(部分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也許你會喜歡
【社交】
【方法】
【真實】
【羨慕】
新增教育助理個人微訊號( dangyang002 )為好友,備註您孩子的年齡或自己的身份,我們將把您加入到相應的群裡。共享家庭教育資源福利。
歡迎關注人民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