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深圳市推出義務教育學校“每週半天”計劃,在部分學校三至五年級試點單雙週輪流安排半天校外課、半天閱讀課,受到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實際上,北京市早在2014年就出臺文件,要求中小學校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於10%的課時在社會大課堂進行,一些中小學每週至少有半天時間在校外上課或靈活開展教學實踐活動。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也進一步明確,學校要變革學科育人方式,以情境、問題、任務、專案為抓手,加強學科實踐和主題探究。
從探索開展10%課時的學科實踐活動,到落實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要求,隨著基礎教育階段課程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北京市中小學積極整合學校課時,不斷拓展教與學的時空,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成長的時間、更大自主探索的空間。
(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校長楊剛參加綜合任務課程——愛心義賣活動)
增設體育專屬時段把學生身心健康放第一
每週一、週四下午1:35分,都是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一、二年級學生最期盼的時刻,因為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學校積極響應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課間一刻鐘”最佳化調整工作部署,在一、二年級每週增設半天體育活動專屬時段,安排包括踢球、跳皮筋、編花籃等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
一年級4班學生邱新耀最喜歡踢球和玩遊戲,特別是對“獵人打鴨子”遊戲樂此不疲。他坦言,雖然自己也很喜歡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但半天的體育活動才是“第一喜歡的”。
(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學生練習單槓)
在半天的體育活動中,二年級5班的小姑娘龔佑歆喜歡上了吊單槓。比起老師統一組織的形式來,她更喜歡自主選擇:“每次都玩得很開心,班裡同學提前兩天就盼望著週四早點到來。”
學生們對於半天體育活動的喜歡,體育教師李博瀚都看在眼裡。為了讓這些剛出幼兒園的孩子愛上體育活動,田徑專業的他開始向“一專多能”發起挑戰。他精心設計了一系列由易到難的跑跳投專案,包括一些回家後可以在小區內和小夥伴玩的遊戲,並鼓勵學生們在體育活動中主動創新,玩出新花樣、玩得更高階。
(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學生開展體育活動)
據瞭解,在半天的體育活動內容安排上,學校整體分為兩大類:第一類以跑跳投為主,並相應設定一定的障礙;第二類以傳統遊戲為主,包含跳皮筋、踢毽子、玩呼啦圈在內。學校體育學科主任王長柏告訴記者,相較於技巧性,學校更看重學生的參與度。體育活動的內容越豐富,越符合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學生們可選擇的範圍才越大。
新的變革也給學校的管理帶來一定的挑戰。對此,學校副校長曹京表示,學校教育要把學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體育運動專屬時間確定後,就意味著對其他學科的課堂效率要求更高。對於體育學科教師而言,要基於一、二年級學生的肌肉、骨骼發育特點,設計更受他們歡迎的體育運動。
探索校外實踐專屬時段助力集團內長鏈條育人
走進國家圖書館抄寫《四庫全書》,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運用生物課知識給植物分類、探秘色彩之謎,在圓明園開展主題學習後圍繞古建園林等主題進行論文答辯……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初一、初二年級學生每週利用半天時間走進各類場館中進行實踐學習。在這項學校堅持實施了20餘年的博識課中,每名學生在兩個學年內能夠完成70次外出,在70多個場館中完成約280個學時的學習。
首師大附中曾對博識課做過一次人氣調查,兩個年級12個班有96%的學生表示對博識課的開設感興趣,幾乎所有家長對博識課表示認同和肯定。“走進玉淵潭公園朗誦,真是一種非常特別且有意義的體驗。”初一年級學生趙熠彬對今年春天的博識課印象深刻,“在櫻花點點、綠意盎然的公園裡,不僅可以與同學們一起感受文字的美好,也可以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更加珍惜與朋友們共度的時刻。”
(首師大附中學生在國家植物園上博識課)
博識課程設計了生命教育、審美教育、文化教育、科學教育和科技教育五大課程內容模組,從內容上分為歷史長河、自然之旅、藝術之旅、文化之旅、綠色生活等十大系列,系列之下又細分為30個主題。依託學科整合,博識課呈現“一科多地、一地多科、分組輪換”的形態,為學生搭建起一片靈動的“綜合活動大課堂”。
首都師大附中初中部教學主任張劍雄表示,透過整合課時靈活開展的博識課,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帶來了悄然變化:“如果知識沒有探索過程,就僅僅是‘資訊’。每週半天的博識課,透過實踐形式,活化知識,充分延展知識生成過程,激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慾。”
在張劍雄看來,在集團化辦學背景下,博識課更加註重學段貫通,從小學、初中到高中進行了一體化設計,成為探索長鏈條育人模式、構建集團育人新載體的重要抓手。集團各成員校均根據校情對課時進行了最佳化整合,用專門的時間來開設博識課。集團本部教師和分校教師共享課程理念、課程群架構、課堂設計,已經形成了共建共享的模式。
拓展專案式學習專屬時段落實新課標“素養”要求
腳踏車主動輪和從動輪在車子剛啟動時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是什麼?為了研究這一問題,首都師範大學附屬回龍觀育新學校(以下簡稱“回龍觀育新學校”)高一年級的學生正在“卡文迪許”選修課上,藉助實物腳踏車,將抽象的推理內容轉化為直觀形象的實驗。每週四下午,是該校高一高二年級專設的選修課程時間,學生們走出傳統的課堂,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跟著老師開展專案式學習,一起動手解決實際問題。
(回龍觀育新學校師生進行腳踏車實驗)
在學校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丁慧看來,開設專案式學習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如何選擇合適的專案。為此,每週五下午是學校的教研時間,學校會邀請專家、大學教授和老師們一起開發課程群。
“我們進一步最佳化和整合課時,希望以此來拓展課程資源,在這種多維場域協同育人模式上下點真功夫。”回龍觀育新學校執行校長趙玉峰告訴記者,在開設專案式學習之初,學校也碰到一些阻力。大家最擔心的是週四下午拿出三個小時來開展專案式學習會耽誤常規教學,甚至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經過探索,大家發現,這三個小時不是耽誤時間,而是給了學生和老師傳統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趙玉峰說。
和回龍觀育新學校一樣,最近,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南校區一至三年級正在集中開展“綜合任務課程”學習和分享活動。
在這次活動中,一年級“比比看世界”是教師引導學生透過閱讀課程閱讀繪本《一起比比看》,再結合各學科“比”的知識,每人創作一頁繪本,最後大家共同製作一本繪本;在二年級“愛心義賣會”中,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製作義賣商品”“制定攢錢計劃”“設計宣傳海報”“給鄰家小夥伴寫信”等任務,最後開展一場愛心義賣捐款活動;三年級學生利用自己對學校熟悉的優勢,完成“尋找校園印記——製作一年級新生入學手冊”,幫助一年級學弟學妹儘快瞭解校園,適應並愛上校園生活。
據中關村三小南校區課程部主任翟淑君介紹,兩年前學校對已經開展了多年的“綜合任務課程”進行了迭代升級,升級後的課程保持了先分散開展學習的安排,將集中學習和分享環節的時間從一天延長至兩天。翟淑君說,延展“綜合任務課程”實施的時空,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自主成長提供了更多可能,也提升了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
專家觀點
變革培養模式是教改的突破口
喬錦忠(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小學校專門給孩子在校自主時間和空間,對於緩解當前全社會過於注重考試與學習成績的風氣有積極影響。“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學習時間是影響學習成績與教育質量的重要變數,但學習時間也有合理的區間,超過合理學習時間的上限對於學習動機會產生負面影響。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進行課時安排,對於糾正當前學生課堂學習時間普遍過長,學習效率偏低的教育現實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真正高質量的學習需要相對寬鬆的環境,需要有發自內心的好奇心驅動。對於創新人才培養而言,更重要的是注意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與想象力。而從學制、課程設定、教學計劃制定與培養模式上進行變革無疑是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整合課時拓寬學校育人空間,對於推進課程改革,提高育人質量無疑有積極作用,但也不能過高估計單一改革措施所產生的實際效果。要深入推進中小學的教育改革需要從體系入手,甚至需要先從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改革入手,引導家長理性地為孩子選擇適合的教育,減輕整個教育系統所承受的外部壓力,學校才能真正地按照人才成長規律去辦學,學生才能受到與其稟賦與興趣相對應的教育。
轉載請註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趙豔國 張廣林 凌月雲 常悅
編輯:張秋穎 蘇珊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李繼君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