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大菲一直都是我特別羨慕的一個人。
她雖然家庭普通,長相普通,上學時期的成績也很普通,但她身上總能散發出一股迷人的陽光和自信。
前段時間,我們見面,我跟她吐槽起養育兒子的種種不易,她仍舊跟以前一樣,什麼事兒都能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化解。
我說孩子調皮,難管,費心又費力,她說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人緣好,會來事。
我說孩子成績搞不上去焦心,她說,成績不好就承歡膝下。
我說孩子脾氣躁,惹不起,她說這樣的孩子不怕被欺負。
我特別好奇的問她:
“為什麼你總能保持這種樂觀又鬆弛的狀態?為什麼你總能情緒穩定地處理各種麻煩?”
她笑笑說:
“其實也沒什麼,我也只是復刻了我的媽媽。
在我的記憶裡,我的媽媽就是一個積極樂觀,情緒特別穩定的人。
不管我闖了什麼禍,不管我多麼氣人,無論我成績好壞,媽媽都能溫柔地對待我,引領我。”
突然想起畢淑敏曾在《家問》中寫過:
“嬰兒降臨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殼。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愛是他的羽翼,愛是他的長矛。在愛中蓬勃成長的孩子,他看天下就比較的勇敢,他看前途就比較的光明,他看事物就比較的冷靜。”
確實,暴躁焦慮的父母,很難養出一個幸福的孩子。
只有父母鬆弛有愛,善於處理自己的“情緒垃圾“,孩子才能被養得積極快樂。
千萬別讓你的“情緒垃圾”
成為孩子一生的災難
《少年憂鬱症》中有一個叫小高的孩子,特別讓人心疼。
他從小衣食無憂,但卻很害怕自己的媽媽。
自從爸爸下崗後,媽媽就幾乎把自己所有的業餘時間和期待都給了他。
他記不住乘法口訣表,媽媽就在教學樓前瘋了似吼他,揍他,非要逼著他背會不可。
他寫卷子的時候睡著了,媽媽看見後二話不說,一腳踢翻他的椅子,他隨即倒在地上,暈了過去。
高中的時候,他和同學打球散心,媽媽痛罵他玩物喪志。
爸爸的創業路走得並不順利,媽媽更是把心裡所有的焦慮和憤怒一股腦兒地撒在他身上。
他經常被媽媽罵得狗血淋頭,打得鼻青臉腫,有時甚至還會被媽媽往臉上吐口水。
媽媽把他當成垃圾桶一樣,大量傾瀉著自己的“情緒垃圾”,消耗他的內心能量。
這讓原本學習挺好,乖巧懂事的他,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暴躁,他開始經常腦袋疼,失眠,甚至有了自殺的念頭。
記得哲學家皮耶羅·費魯奇曾說過:
“孩子能夠清晰直接的感受到我們內心最深處的隱秘情緒,並能比我們更深、更直接地把這種情緒表現出來,因為他們沒有防禦機制。”
確實,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情緒垃圾”就像一顆顆帶有放射性的寶石一樣,孩子避無可避,只能儲存在自己身體裡,變得痛苦且不幸。
心理專家陳默教授就曾講過一個大學生案例。
一個一米八,長相帥氣的男孩,總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樣子。
問及原因才知道:
男孩從小父母離異,一直跟著媽媽生活。
媽媽把他當成自己唯一的情感支柱,不僅控制他的生活,還經常向他抱怨自己的辛苦不易,用各種傷心、憤怒、生氣的負面情緒道德綁架他。
結果,痛苦壓抑的家庭環境,負能量爆棚的媽媽,摧毀了男孩所有的陽光和自信,讓男孩在熱血沸騰的年紀,活得暮氣沉沉。
不會處理情緒垃圾的父母,註定會成為孩子一生的災難。
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最忠實的“情緒垃圾桶”。
他們不僅會毫無遺漏地接住父母每一次失控的惡果,還會將父母的糟糕情緒內化吸收,演變成性格的缺陷,或抑鬱、或叛逆、或膽小、或暴躁、或討好。
厲害的父母
都是處理“情緒垃圾”的高手
前幾天,閨蜜輔導兒子寫作業。
一道題還沒給兒子講清楚,就突然發飆,扯著嗓子對兒子喊:
“你到底長沒長腦子呀,上課有沒有認真聽老師講……”
說著,竟直接動手扇了兒子兩三個耳光。
打完兒子過後,閨蜜立刻意識到:
她是把自己在單位受得氣發洩在了孩子身上。
看著兒子委屈又迷茫的淚眼,閨蜜又懊悔地扇了自己一耳光,她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自己在單位產生的負面情緒,更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被自己當成出氣筒的孩子。
記得情感專家陸琪曾說過:
“你每一次在家裡宣洩情緒垃圾,其實就是一場無計劃、無策略、無預告的爆破行動。
原本一家人懷著甜蜜的期待,花費無數時間,一磚一瓦建立的幸福大樓,就在你的一場場爆破中倒塌了!”
父母和孩子就像一個U型管,父母是U型管的頂部,孩子是U型管的底部。
不會處理自己“情緒垃圾”的父母,都會習慣性地向孩子傾瀉。
結果,毫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全盤接收了父母的負能量,毫無例外地被重傷。
看過這麼一個故事,特別受啟發。
一個水管工去為一位農場主安裝水管。
可是,裝水管的這天,發生了一連串讓水管工特別煩躁的事:
車子出故障,遲到了一個小時;
電鑽壞了,無法順利開工;
收工時,他的老爺車又罷工了。
善良的農場主便決定開車送他回家。
令農場主意外是,到了家門後,一臉鬱悶的水管工沒有即刻回家,而是到門口大樹下的長椅上,靜靜地坐了一會兒。
之後,他一改一臉的愁雲,笑逐顏開地開啟家門,喜滋滋地擁抱他的孩子,又給迎上來的妻子一個甜蜜的吻。
第二天,水管工再次來到農場主家。
農場主好奇地問他:“你為什麼不直接進去,而是要在外面坐一會兒再回家。”
水管工說:“因為我不想把我的壞情緒傳染給妻子和孩子。”
正如李小鵬所說的那樣:
“一個家庭的幸與不幸,從你進門的那一刻就註定了。因為你進門時的心情,便決定了你家庭的走向。”
好的父母,都是處理“情緒垃圾”的高手。
把壞的情緒關在門外,才不會把家變成一個危險的地方,才不會讓孩子在我們橫衝直撞的“情緒垃圾”下被誤傷。
處理“情緒垃圾”的能力
需要長期的修煉
《象與騎象人》中講到:
“情緒上來時,情緒主導的行為,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如同一頭橫衝直撞的大象,此時人的理性如同大象,背上的人任由情緒擺佈卻無能為力。”
情緒的威力確實不可忽視,但也絕不是不能駕馭。
只要我們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垃圾”,掌握和情緒相處的方法,也能成為一個厲害的“騎象人”。
一.最直接的方法:尋找合適的“情緒垃圾桶”
我有一位朋友,她每當她心情不好時,都會讓自己擺爛一會兒。
她會去買很多甜食麵包,去喝自己平時不敢碰的奶茶,去大口大口地吃冰淇淋,去拋下孩子和老公獨自看電影,去蹦迪,去唱歌,去戶外跑5公里,亦或是在羽毛球場揮灑汗水……
此刻的她,不想當賢妻良母,更不想被孩子困住,她只想靜靜地一個人待著,做自己想做的事。
她還在自己家裡設定了一個專屬的“情緒發洩區”。
她在臥室裡放很多柔軟的枕頭,每當她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怪獸快要關不住的時候,就會跟孩子和家人申請:
“我現在很想發脾氣,我想進屋待一會,你們不要來打擾我。”
於是,她獨自進屋,要麼抱著枕頭嚎啕大哭,要麼使勁捶打枕頭髮洩情緒。
等她發洩完了,心情也就平靜了,她又重新成了那個無微不至的妻子和溫柔耐心的媽媽。
正如安東尼·羅賓斯所說得那樣:
“成功的秘訣就在於懂得怎樣控制痛苦與快樂這股力量,而不為這股力量所反制。”
當我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情緒出口,我們就有了重建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就不會放任情緒去傷害別人,我們的情緒越穩定,家庭卻溫暖,孩子的成長才能越順遂。
二.最聰明的方式:培養自己的鈍感力
尼采曾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寫道:
“無需時刻保持敏感,遲鈍有時是種美德。
生活滿分的狀態,無非是用20%的敏感覺察美好,用80%的鈍感避免傷害。”
確實。
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痛苦,其實都來源於我們太過敏感。
領導的含沙射影,同事間的明槍暗箭,隨便一件小事都可能讓我們心緒紊亂,思慮萬千。
伴侶說話的語調,隨手亂扔的臭襪子,孩子隨便亂放的玩具,成績的後退,莫名其妙的小脾氣,隨時都會引爆我們的情緒小宇宙。
我們太容易因小事內耗,因外界的風吹草動而痛苦。
記得360創始人周鴻禕也曾說過:
“人還是應該遲鈍點,讓自己的心變得粗糙,這樣就能夠承受各種鍛鍊和痛苦。”
關係很好的同事經常因為自己的兒子是“學渣”焦慮不已。
結果,她越操心,越逼孩子,孩子越不給力。
直到有一次,她遇到兒子同班一個考“倒數第二”同學的媽媽。
那位媽媽絲毫沒有同事的焦慮和自卑,她總是和孩子“勾肩搭背”,不在乎孩子是不是又考了倒數第二,不怕孩子將來考不上重點,考不上大學。
她只在乎孩子今天是不是開心,是不是比之前有了一點小進步。
她能敏感地捕捉到孩子的每一個優點,每一點進步,並及時地給與孩子鼓勵和表揚。
她平靜地接納孩子的平凡,淡定地陪孩子慢慢長大。
所以,你看,當我們的過分敏感,成為孩子成長的阻力和生活的煩惱來源時,我們不妨為情緒脫敏,讓自己多一點鈍感力。
我們的鈍感力越強,煩惱就越少。
我們的內心越平和,從容,孩子就能擁有一個更好,更有利於他的成長環境。
三.最徹底的方式,修煉自己的內心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曾經提出過一個“ABC理論”,理論表明:
“當一個人產生了抑鬱,沮喪、痛苦等負面情緒,或產生愉快、放鬆、歡樂等正面情緒時,並不是由於某個事物刺激引發的,而是源於對那個刺激的看法。
簡單來說就是:
讓我們情緒波動的從來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所以,我們選擇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煩惱和育兒路上的種種艱辛,決定了我們獲得幸福的能力。
就像我最羨慕的那位好朋友大菲一樣。
她從來不會因小事而內耗,生活和育兒的任何煩惱在她眼裡都是:
福禍相倚。
她堅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心理學上的“湖泊效應”也驗證了這一點:
把一把鹽倒在杯子裡,杯中的水又苦又鹹。
如果倒在湖水裡,湖中的水仍然很甘甜。
所以,解決情緒最徹底的方式,就是修煉我們的內心。
我們的心大了,事就小了。
心寬了,煩惱就沒了。
內心強大,才能萬事從容。
詩人惠特曼說:
“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見什麼,就變成什麼……如果是早開的喇叭花,那麼它會變成這個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雜亂的野草,那麼它也會變成這個孩子的一部分。”
孩子每天的所見、所感和所受,深刻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和成長。
如果我們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垃圾”,就會讓孩子誤讀這個世界,毀了孩子的人生。
孩子未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藏在父母的情緒裡!
修煉我們處理“情緒垃圾”的能力,是孩子的幸運,也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