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地貌是指海岸地帶受波浪、潮汐、海流以及生物等海洋動力因素作用和岩石、地形、地質構造等陸地因素影響所形成的各種地貌形態,可分為海蝕地貌和海積地貌。高考地理中,海岸地貌是重要的知識點。
一、型別及特點
1.海蝕地貌
海蝕地貌是海岸主要受海水動力因素侵蝕所產生的各種形態。
海蝕崖是海岸受海浪侵蝕形成的陡峭崖壁,常出現在基岩海岸。海蝕洞是海浪衝蝕岩石裂隙而成,多位於海蝕崖下部。海蝕拱橋是海蝕洞擴大貫通形成,外形似橋。海蝕柱則是海蝕拱橋崩塌後殘留於海中的柱狀岩石。
(1)海蝕洞:海水不斷衝擊岸邊基岩,在岩石的裂隙、節理等抗蝕力薄弱部位,海浪及其挾帶的岩屑進行衝擊、淘蝕,形成刻槽或海蝕龕。隨著淘蝕的發展,海蝕龕向巖體縱深擴充套件,形成海蝕洞。
(2)海蝕崖:海蝕洞不斷擴大,使頂部懸突的巖體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崩墜,在崩墜的部位形成陡峭的巖壁,即海蝕崖。墜落的巖塊、岩屑,一部分被沿岸流搬移,一部分被海浪卷帶,繼續作用於巖壁,促使海蝕崖進一步發育。
(3)海蝕拱橋: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兩側的海蝕洞在海浪的強烈沖蝕下互相貫通,形成頂板呈拱橋狀的海蝕拱橋,又稱海穹、海拱石,常見於岬角海岸。
(4)海蝕柱:海蝕拱橋進一步受到侵蝕,頂板的巖體坍陷,殘留的巖體與岸分隔開來,峭然挺拔於巖灘上,便形成了海蝕柱。
(5)海蝕平臺:在海浪作用下,海蝕崖不斷髮育、後退,在海蝕崖向海一側的前緣岸坡上,塑造出一個微微向海傾斜的平坦岩礁面,即海蝕平臺。平臺可不斷展寬,直到波浪透過平臺時,能量全消耗於對平臺的摩擦以及對碎屑物質的搬移上,海蝕崖停止後退為止。
2.海積地貌
海灘由泥沙等堆積在海岸形成,按物質組成分為沙質海灘、礫石海灘等。沙嘴是一端與陸地相連,另一端向海延伸的堆積地貌,由沿岸流攜帶泥沙堆積而成。離岸堤是與海岸有一定距離的沙堤,常平行海岸分佈。
常見的海積地貌及其形成過程如下:
(1)海灘:是平行於海岸線延展的平緩堆積地形,微微傾向大海。進入海岸帶的鬆散物質,在波浪推動下移動,當波浪力量減弱時,泥沙等物質便堆積下來形成海灘。根據沉積物顆粒大小可分為礫質海灘、砂質海灘、淤泥質海灘。
(2)沿岸堤:在高潮線附近,由波浪引起的泥沙橫向移動形成,大致平行於海岸。當波浪向海岸運動時,攜帶的泥沙在高潮線附近堆積,長期積累便形成了沿岸堤,通常由粗大的碎屑物、海生貝殼碎片等組成。
(3)沙坎:是離岸有一定距離、平行海岸的壠崗地形,由砂質沉積物組成,是波浪與底流相遇而形成。當波浪向海岸傳播時,在一定深度處與底流相互作用,使泥沙堆積形成砂坎。根據其頂部是否露出海面,分別叫做離岸壩和水下沙堤。
(4)沙嘴:在海灣處由泥沙堆積形成,一端與陸地相連,尾部伸入海中。波浪和沿岸流攜帶的泥沙在海灣處由於地形等因素,水流速度減慢,泥沙逐漸堆積,形成一端與陸地相連、向海突出的壠崗地形。
(5)潟湖:是被砂坎、砂嘴隔離的海濱淺海灣。砂坎或砂嘴的形成將一部分海域與外海隔開,形成相對封閉或半封閉的水域,經過長期的泥沙淤積和海水交換,形成潟湖。
(6)連島沙壩:在島嶼靠海岸一方,泥沙堆積形成的可使海島同海岸連線起來的堆積地形。島嶼與海岸之間的波浪和海流作用較弱,泥沙在此堆積,逐漸形成連線島嶼和陸地的連島砂壩。
(7)海積階地:由海水的堆積作用和海岸的上升而形成。在海平面相對穩定時期,海水攜帶的泥沙在海岸地帶堆積,後來由於地殼上升,海岸抬升,原來的海灘等堆積地貌就形成了海積階地。
二、形成因素
1.地質條件:基岩海岸岩石堅硬,抗侵蝕能力強,易形成海蝕地貌;砂質海岸和淤泥質海岸,物質顆粒較細,易被搬運堆積,多形成海積地貌。
2.海浪作用:海浪的侵蝕和堆積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動力。海浪能量大時侵蝕作用強,反之堆積作用為主。
3.海平面變化: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沒陸地,侵蝕加強;海平面下降,海岸出露,堆積作用可能增強。
4.生物作用:珊瑚礁可堆積形成珊瑚礁海岸,紅樹林可減緩水流,促進泥沙堆積,形成特殊的海岸地貌。
三、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1.開發利用:海蝕地貌獨特景觀可開發為旅遊資源,如大連金石灘的海蝕地貌景觀。海積地貌的海灘是良好的海濱浴場和旅遊度假地,還可進行圍海造陸、灘塗養殖等活動。
2.保護意義: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如過度開採海沙、破壞海岸植被等會破壞海岸地貌。保護海岸地貌對維護海岸生態平衡、減少海岸侵蝕、抵禦海洋災害等意義重大。
在高考中,常結合具體區域的海岸地貌景觀圖、地質剖面圖等,考查海岸地貌的型別判斷、形成過程分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及人類活動對海岸地貌的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