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熱播劇《新聞女王》有這樣一幕,困擾居民的噪音缺乏新聞價值,只有實習記者劉豔毅然跟進,這一集的片頭引語是相呼應的金句:
金句看起來“平平無奇”,不過這並不是這本《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的全部。因為它並非作者一拍腦袋,開列出的湊數的“十全十美”的原則。
作者是透過詳盡的調查、訪談和研究,才提煉出“何以新聞”的要素,並以最新和最貼切的案例深入闡述,還坦率地回應了每一條可能的反對意見。
為此,這本書自2001年一問世就迅速成為暢銷書,後來在新聞界獲得了廣泛認可,並被譽為“現代新聞學的聖經”。
第一版
第二版
第三版
《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迎來第三版。這一版的每個章節都回應了最新的變化,並及時更新了案例。
其中的某些觀點也許值得商榷,不過作為“新聞理論與實踐融合範本”的傑作,它對新聞核心價值等的思考,依然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理性借鑑。
面對新聞業危機
他們思考新聞何去何從
自從新聞作為一個學科出現以來,就存在著“新聞無學”的說法,這種說法強調新聞重在實踐,即便有學問也難以言傳,是隻可意會的“默會的知識”,而這本書的兩位作者和羅森斯蒂爾,非常固執地要把所謂的“不傳之秘”寫下來。
比爾•科瓦奇(左),紐約時報華盛頓分社前社長;湯姆•羅森斯蒂爾(右),美國新聞研究所(弗吉尼亞州阿靈頓)執行主任。
這一方面是因為,在他們看來新聞是人類的本能衝動,它給予人們必需的知識,幫助掌控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隨著商業化、網際網路化等的快速發展,他們身處的美國新聞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價值危機。
在美國新聞市場萎縮的情況下,一些媒體為吸引眼球,不得不在報道中弱化客觀中立的立場,甚至放棄這一信條,有的人還辯稱,事實上沒人能絕對客觀。為此,他們提出透明性原則,指出客觀性不在於沒有偏見,而在於做到透明。
面對新聞娛樂化帶來的衝擊,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新聞如果是隻吸引受眾注意力的資訊產品,那就和娛樂沒有任何區別,新聞應牢記其服務公眾的使命,在保持嚴肅性和權威性的基礎上,合理運用娛樂化手段吸引觀眾,從而更好地實現其社會責任。
娛樂和新聞的界限在哪?娛樂如何服務於嚴肅新聞?在這本書看來,這關係到新聞的基本原則。
新媒體的興起為新聞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科瓦奇和羅森斯蒂爾認為,儘管自媒體和網民的參與提供了豐富的資訊源,但專業新聞工作仍不可替代,尤其在保證資訊質量、區分優質內容與不可信資訊方面,新聞的核心原則顯得尤為重要。
他們提醒我們,“新媒體”的變革並非今天才有,從廣播到電視到電子媒體再到網際網路……新聞應在求真實和負責任的核心原則下,努力靈活地應對挑戰,而非抱著“新聞專業主義”的招牌作繭自縛。
媒介變化加劇了一些矛盾,如推崇技術VS技術威脅、使用者生成內容VS新聞專業主義……不過兩位作者指出,對立的雙方對彼此的需要比他們意識到的更多。
在理想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之間,科瓦奇和羅森斯蒂努力尋求平衡和解決,為此這本書被稱為新聞的“新保守主義”的代表。
“新聞業沒有亡”
十大基本原則是他們的回答
在科瓦奇和羅森斯蒂爾看來,美國新聞行業未能適應數字時代的集體性失敗,其實很早就有跡可循。不過,當流量成為衡量指標,受眾對真相表現出漠然,他們反而更加堅定地斷言:
新聞的基本原則不僅會繼續存在……
它們將變得更加重要。
面對時代的變遷他們堅信新聞沒有死亡,這十大基本原則仍然有其活力。
1
新聞工作的首要義務是對真實負責。
2
新聞工作首先要忠於公民。
3
新聞工作的實質是用核實進行約束。
4
新聞工作者必須獨立於報道物件。
5
新聞工作者必須成為獨立的權力監督者。
6
新聞媒體必須成為公共批評和妥協的論壇。
7
新聞工作者必須讓重要的事變得有趣並且與受眾息息相關。
8
新聞工作者應該使新聞全面、均衡。
9
新聞工作者有責任按個人良知行事。
10
公民對新聞也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當他們自己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和編輯者時更應如此。
上下滑動檢視“十大基本原則”
這些原則的內在邏輯大致是這樣,在科瓦奇和羅森斯蒂爾看來,真實是新聞工作的根本,而真實絕非人畜無害地擺在那裡,為此只有忠於公民利益,不斷用核實加以約束,才能超越商業和政治利益。
以此為準繩,他們一方面反對“新聞獨立”走向孤立和超然,另一方面又強調獨立的精神和思想,認為新聞應獨立於報道物件、利益、權力,應獨立於種族、民族、宗教和性別等,始終保持著懷疑和不信任,這樣才能提供一個理性對話的公共平臺。
具體到新聞應該如何報道,他們提出既要引人入勝又要息息相關。不過這二者的關係又如何把握呢?於是又有全面和均衡的原則,他們指出新聞是為公民畫出探索社會的地圖,那些純粹吸引人但無關緊要的資訊,事實上就是一種歪曲。
均衡不是中立,原則裡為什麼沒提“公平性”“平衡性”?作者認為“公平”過於主觀,而“平衡”雖然可操作,卻往往扭曲真相。
最後,因為現實的情況是如此複雜,這些原則的落實,終究離不開新聞從業人員的良心,還有公眾的廣泛參與與監督,這樣才能在相互支撐中形成良性迴圈。
提升新聞素養
這是自媒體時代必讀的一本書
在自媒體時代,資訊的生成和傳播變得極為便捷,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資訊的創造者和傳播者。然而,資訊的泛濫和真假難辨的環境也讓我們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使得新聞素養的提升成為每個人的必修課。
這本書不單為新聞從業者提供了專業的道德準則,也為每個人提供了識別與處理資訊的“火眼金睛”和“工具箱”。
在“流量和演算法為王”的時代,他們提醒我們,刻意煽情、販賣恐懼、刻板印象……這些都是爭取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但它們的聲音可能遠沒有想象得那麼大,公眾之間的相互理解仍然可能。
這本書提出了“連鎖公眾”的觀點,指出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是促進公眾相互理解,每個人比任何標籤和刻板印象都要複雜得多。
當人們為“後真相”處境悲觀失望,他們指出“真相”仍然是可貴可求,只不過它是一個過程、是一場持續的對話,僅僅追求細節準確,或者各打五十大板的平衡,這都不是真正的“真實”,因為完全可能存在“事實正確但本質虛假”的情況。
當我們隨時可能陷於偏見而不自知時,他們指出偏見並不可怕,“帶有偏見的眼睛才能看見偏見”,重要的是做“偏見的管理者”,從而努力超越自己的偏狹的視角。公開、透明、謙虛、換位思考等方式,不僅能夠增加可信度,也能讓自己的觀點更強大和更有趣。
“鴨子還是兔子”?視角不同,則結論不同。
當內容生產者苦於要“吸睛”還是要“內容”時,他們指出講故事和提供資訊事實上不矛盾,他們的調研表明,注意力越來越碎片化的觀點,事實上是具有誤導性的。
對內容的不重視如何成為某種自我預言
書中的許多原則和技巧具體而微,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辨識優質內容,理解資訊與傳播的力量,並極大提升判斷真偽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你看過這本新聞學的經典嗎?
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這本好書
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
新聞從業者須知和公眾的期待(第三版)
〔美〕比爾·科瓦奇、湯姆·羅森斯蒂爾 著
劉海龍、連曉東 譯
新聞從業者的必讀寶典
照亮職業生涯的智慧燈塔
自媒體時代提升新聞素養的第一本書
-End-
觀點資料參考:
《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經典再版,奔走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