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這個申請季已經到2月了,距離有些學校的截止日期已經臨近了。按往年kcl,Bristol,Durham等學校很多專業都截止了。只不過今年行情又換了。
我們覆盤下2025這個申請季中國學生申請英國大學的一些現狀。
No.1 比起2024,今年qs前50的封印鬆動了!
英國大學今年整體國際學生招生情況不理想,這種不理想不是說中國片區的招募量變少了。反而中國學生各個學校都在擴招狀態。
核心是eu生源,北美生源以及本土生源的量都在減少。這其實是人家的基本盤市場,年年比例都在下降,尤其是eu這邊,本身是深度合作的,現在來的學生比例也就全盛時間的三分之一左右。
所以,更多的好學校名額都放給了國際學生,尤其是中國學生。
這也導致即使前50的名校,申請難度也跟著下調了。比如kcl,今年雙非也比較好申請了。沒有了那種專治雙非各種不服的精氣神了,就連申請開放時間也給延長了,不是1月就截止,一樣給改回到原來設定了。學校也怕自己玩火,後面招不全學生。還有就是con的標準降低了,以前雙非你不到88+,商學院不放位置的,現在雙非一本財經87也有機會拿到condition,調整還挺多。
不只是kcl這樣,其他像Bristol今年也沒那麼有激情了,今年反而催押金很多,學生猶豫加大。不少專業還沒招滿。還有就是ucl這種學校也在放鬆封印,非硬核類專業也更好申,給英本的2.2以及雙非的高分學生機會更多了。明顯的比2024更好申請。
唯一不太懂的是愛丁堡這種,這個學校調整不多,還是一副很叼的樣子。其他像曼大也在不同程度的更好申了起來,尤其是材料學院和環發學院的課程。甚至商學院偏管理類的幾個專業,難度也在下調。
No.2 QS50-100的學校,比起2024門檻大下調
QS50以後的學校,當以華威為代表,華威也調低了錄取門檻。尤其是華威wmg這個學院難度下降了一波。這個學校最近有點爭議,就英本和國內985或211的學生覺得這個學校沒上到qs前50,觸發了一些理性的抉擇問題。學校是好學校,但感覺不留英國的話,紅利不大。
除了華威這種,像格拉這種也一樣,不但主動把申請list往後移,加大了自己篩選中國學生的池子。有的專業還把分數主動下調了。有些211的學生申請格拉只要75就行了,74分甚至也給發個con offer,往年你不到80附近,人家還秒拒你。現在這個心氣沒有了。
qs前50的學校拉掉了太多學生的注意力了,導致qs50以後也形成了危機感。一些同層級學校都在互相搶學生,比如南安和伯明翰以及利茲這三個,都在互相搶生源。南安這幾年因為qs的雄起,反而強化了生源。而且這個學校么蛾子不多的,在針對中國留學生市場是有研究的。包括在打榜的努力程度,以及針對中國學生招募的策略上,都要強於這些老紅磚。
比較穩的是杜倫和聖安這種學校,杜倫是因為本身學生規模小。外加基本盤不是以國際學生為主的,不需要那麼討好中國學生。外加這個學校本身就一套標準用到現在,在高峰的時候,也沒上調門檻,現在也沒必要去調低。這個學校屬於那種純靠吸引法則來尋覓留學生的,就喜歡這種古老學校的會很喜歡人家的模式。對這個學校不瞭解的,才會去看它的排名什麼的。後者其實不是這家學校的首選。聖安也是一樣,小眾的學校,不那麼依靠中國學生,本身門檻一直在,下沉的學生人家不要,本身規模小,所以能經得住時間週期的波動。這種學校其實說實話是好學校。很適合國內一些211和985學生和國內普通雙非學生分流開來。
No.3 比起2024,qs100以後的學校都砸互搶學生!
qs100以後的學校,就沒那麼好待遇了,今年招生本來就在減少。中國學生量比2024也在減少,不是出國的少了。而是經濟問題是大家核心的問題。該出來的都出來,很多猶豫要不要出來的,最後都因為經濟問題沉沒了。選擇觀看下。所以留學出來的總申請量是在減少的。
而核心被影響的就是qs100以後了,至於qs200以後,那搶學生的資格都沒有了,只能靠價值交換去吸引學生了。比如獎學金等的學費減免,比如用那種帶薪實習的三民治課程。得差異化招生才有出路,否則就是一個個的財政赤字,學校很難受的,裁員的裁員,關停某些冷門專業的再關停中。
qs100-200比較好的地方在於,這些學校還有緩衝地帶,畢竟要承接那些申不到qs前百的。但他們尷尬的地方在於,很多學生與其來英國的100開外,還不如去澳洲的qs前100。來自土澳的挖牆腳,使得即使在這個梯隊裡面很搶手的紐卡,今年也腰包也富裕不起來了。整體招生量下降不說,接受率也高不起來,紐卡也很愁啊。
情況好點的是諾丁漢和謝大,但這倆本身是qs前百選手啊。骨架在而已,實際上今年也很被動。尤其是謝大,基本盤被鬆動了,黑謝大的學生特別多,也導致這個學校今年招生難度上調,往年碩士預科都火爆的,不差人的,今年雙缺學生。這個學校還是得把qs幹起來,重返前百才行,按2025新增的標準來說,謝大和諾丁漢是有機會重新回去的。
總了個結:總體來說,2025的英國大學申請季開始回落了,目前是介於疫情前後的一箇中間值狀態,處於疲軟期。市場份額在減少,生源量被土澳,港新在蠶食。是有危機感的。
另外就是國內學生心態的問題,本身都比較功利浮躁的。對排名比較看重,外加對求職的不確定性,很多學生其實對求職沒有正確的認識。單純的依靠刷學校本能想去卷好的工作。其實對真正求職沒有了解。你不瞭解你怎麼求職。光學歷真的不夠。
現在的留學生其實是焦慮的,因為大環境不好,很多選擇就容易沒有出路。只能挑眼前能看到的好處,迅速去搶佔,比如排名。至於更深遠的佈局,且不去想了。這其實是個危機點,越是這個時間,越是需要對自己有深度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