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育,目前總體來說還是卷的,但是區域性年輕家長已經變更了心態,一說成績就談心理健康,說讓孩子快樂成長,成績不重要。
在區域性的這些家長眼中“學習”就等於“摧殘孩子的心靈”,這真的就是偷換概念。
一個班兩個群,老師也是不容易
我先說一說,我瞭解的這個學校的背景吧,地處郊區,個體戶和拆遷戶比較多,學校是雙語學校,一年收費4萬到7萬(其他費用不算,只算學費)不等。
把孩子送到這所學校的家庭分為兩種:父母學歷較高;家裡是拆遷戶或者是個體戶。
兩種家庭的教育理念不一樣(當然也有個別),父母學歷高的家庭,重視孩子的學習,一些拆遷戶或者是個體戶不重視孩子的學習,希望孩子健康快樂不學習。
他們有自己的理由:我交了這麼多學費,你還讓我去輔導作業?那我交學費幹嘛?孩子全權學校負責,不要給我找麻煩。
或者是:讓孩子上這所學校就圖環境好,孩子以後上不上大學無所謂,反正家裡養得起,實在不行還有家業繼承。
這年頭老師可不敢得罪家長,家長那是金主爸爸,得罪了家長,家長轉學,老師要受批評的,績效受影響,誰也不跟錢過不去。
所以老師想了一個辦法,一個班兩個群,一個群是主張學習的家長們,一個群是老闆群,主張快樂成長的家長。
也真是難為老師了。
“學習”等於“身心摧殘”?
這結論到底是如何得到的?
其實想了解一個問題:到底先有了這樣的觀念,才有了學習能力差的孩子,還是先有了學習能力差的孩子,才有了這樣的觀念呢?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有這樣觀念的家長,孩子的學習能力的確不太強。
我是不太相信“天生”具有學習能力的,極個別的是天才,其餘的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當中的確分資質好點的,資質普通點的,資質差點的,但是所有人的學習習慣、內驅力都是可以通過後天的教育、環境等形成的。
學習並不等於身心摧殘,很多孩子是能夠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的。
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學習新知識,然後利用新知識解決問題,這種快樂是非常治癒人心的。
“強制孩子學習”、“壓迫孩子學習”才等於“摧殘身心”。
要不要學習,該不該學習?
還有家長陷入了一種困頓中,要不要學習,該不該學習?
也的確是當局者迷。
簡單來說一句話:學習又不會掉肉,不會傷害到孩子,不會傷害孩子的個人利益,在什麼年齡階段幹什麼事。
不要把“學習”妖魔化,我個人陪伴孩子這幾年,從孩子上幼兒園到現在孩子上大班,我覺得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是很快樂的一個過程,學習的過程就是很充實的一個過程。
老師留的任務,孩子積極完成,看到老師畫的紅色五角星,就能開心的跳起來,學習這件事到底哪裡苦了?
為什麼一定要用“苦”來形容學習呢?
幼兒園階段玩樂為主,最好小班培養獨立能力,在小班的結束的時候,孩子獨立性成熟化,中班加強體能訓練,在中班結束的時候,孩子積極向上,對很多事情都充滿興趣。
到了大班要重視規則,重視紀律,重視習慣,適當安排學習任務。
以玩樂為主,學習為輔,孩子還是很快樂的。
要不要學習?自然要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不學習如何進步呢?
結語
教育不是當下某個時刻的事情,完美的教育應該是從孩子出生就開始的。
幼兒期往往容易被忽視,可是幼兒期才更容易養成習慣。
學習是終身的事情,學習習慣也是影響終身的事情,什麼年齡段做什麼事情,孩子的習慣養成了,內驅力有了,學習不會消耗他(她),只會讓他(她)更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