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很聽話,看你眼色行事,說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問題
孩子有啥別有心理問題。
這是真的,學習不好沒關係,不夠上進沒關係,一旦孩子開始有了心理問題,一生都會顫顫巍巍,不知道什麼時候孩子就出點差錯,而且一旦出差錯就是無法挽救的。
退一步講,即便孩子沒有想不開,心理有問題的孩子,也無法享受這一生,這一生都是擰巴的。
所以,有啥別有心理問題。
可是當下的孩子,有心理問題的太多了,近些年孩子的心理問題大幅度上升,一提到孩子的心理問題,很多人就說是大環境有問題。
“大環境有問題”,這是很虛幻的一種說法,這也是一種“甩鍋”的說法。
孩子心理有問題,別向外找原因,要向內找原因。
青少年抑鬱高發
學習壓力大,哪個年代學習壓力不大呢?
我們小時候沒有學習壓力嗎?那個時候為啥孩子們一個比一個皮實,不存在什麼心理問題呢?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罵一頓,這也是常有的事情,也沒見哪個孩子抑鬱了。
再看現在的孩子,釋出的一組資料中,青少年群體抑鬱率檢出率為24.6%,也就是有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並且逐年低齡化。
這是很可怕的一個資料。
看看現在的父母是如何養孩子的
女兒班上有個女孩的媽媽被老師提醒:孩子長大以後容易有心理問題。
這個孩子的媽媽並沒有當回事。
老師對妮妮(化名)的評價是:以後學習沒問題,不用操心,學習上肯定優秀,孩子有上進心,但是孩子容易有心理問題。
老師還是相當有水平的。
她的家庭教育,我是很瞭解的,因為經常往來。
妮妮是全家的寶貝,六個大人供養一個小孩,絕對是捧在手心上。
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也沒有逼迫孩子,媽媽主張讓孩子自由學習,奶奶會時常督促孩子,提點孩子,讓孩子上進,言語也起到了一定的激勵作用,孩子也的確很上進。
這也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對孩子的飲食的限制。
媽媽幾乎就是嚴格控制孩子的飲食,不準吃糖果,不準吃零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媽媽用的都是軟手段,“如果你吃糖果,你會如何,如果你吃零食你會如何,如果你不好好吃飯你會如何”,這些給孩子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要知道她已經6歲了,不是小時候給點什麼就吃什麼,她走出家門進入到集體環境,和其他小孩子接觸有了對比。
孩子也爆發過,一邊哭一邊說:“什麼都不讓我吃。”
長期下來,媽媽戰勝了,孩子順從了,聽從媽媽的話,看著媽媽的臉色行事,尤其是吃東西按照媽媽的喜好來,媽媽說什麼好,她就會說愛吃什麼,媽媽說什麼不好,她就一定說不愛吃。
在媽媽的PUA下,完全失去了個人喜好,她甚至會生氣地說“我根本不愛吃糖果”,而更小的時候她拿到一袋糖果就一定要全部吃光。
一片薯片引發的思考
昨天孩子到我家來玩,她看到了桌子上放著一包開啟的薯片,對我說:“阿姨,我想吃薯片。”
我說:“吃吧,少吃點,不影響一會晚飯就行。”
這本來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如果是我的女兒,會毫無顧慮地拿起來吃,她們也才不過只有6歲而已,還是處在想到了就行動的年齡,沒有任何顧忌。
讓我感到有一些震驚的是,妮妮拿著薯片送到嘴邊停止了,仰著頭很認真問我:“吃了薯片會不會影響晚飯?”
“不會,一片而已,沒關係,吃吧,吃吧。”我當時的想法是,趕緊放嘴巴里,這點小事沒必要糾結。
她拿著薯片站在那裡,僵持著,看得出她很想吃,可是有另一種聲音告訴她不能吃,她說:“媽媽說不讓吃。”
如果她此時果斷放下,我覺得也正常,這一定限度內聽媽媽的話,覺得這東西也沒那麼想吃,可是她糾結,並且持續糾結,很想吃,可是媽媽不讓吃,兩邊聲音打架,我一時間沒關注,去廚房,10分鐘左右出來,她還在糾結,我的女兒早就在一邊玩起來了,她還在糾結要不要吃一片薯片。
最後她還是沒有吃,當然還是媽媽的戰勝了。
如果是一個十幾歲的姑娘,我完全理解,可能會想到減肥,糾結半天以後自律戰勝了食物的誘惑。
可是這才只是一個6歲的小女孩啊。
這不可怕嗎?
因為對她感到心疼,我還是跟媽媽講了這件事,提醒她不要管的太緊了,孩子才這麼小就這麼糾結,這不正常。
媽媽晚上覆盤,女孩是這樣對媽媽講的:我根本不想吃,我為啥要吃那個薯片呢?
不過就是一個薯片而已,當媽媽問她為啥不吃薯片,她跟媽媽的表達是“阿姨給我的,但是我不想吃,那是垃圾食品。”
別說一片薯片,一盒薯片在我女兒那裡都是不值一提的,她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不是她喜歡的口味,她壓根不會吃。
可是這片薯片在妮妮這裡就成了一道坎,一道“我是應該吃,還是不應該吃,我是該聽從我的內心,還是該聽媽媽的話”。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那一天妮妮媽媽來接妮妮的時候,妮妮端著牛奶,兩隻眼睛看著媽媽,大口喝牛奶,眼睛裡渴求著媽媽的表揚。
眼睛裡表達的另外一層意思是:看啊,我只吃健康的,看啊,我大口喝牛奶,看啊,我並沒有違反你的規定。
該不該控制孩子的零食
現在的很多家長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不假思索地答:“當然要控制!現在的東西不能吃,各種新增劑。”
在這個出發點上,因為為了孩子好,他們不僅控制,還嚴格控制,儘管孩子各種反抗,哭鬧,都無用,最後孩子只能順從家長。
妮妮和媽媽在家的具體相處方式,我不太瞭解,但是妮妮在媽媽面前的那種順從、聽話、小心翼翼,這一定是有問題的。
孩子應該敢於表達內心的想法,敢於反抗,敢於說不,這才是健康的方向,而不是為了迎合家長,腦海中重塑事情的經過,按照媽媽的喜好來選擇事情的經過。
管控孩子的零食,不是小事,翻譯一下就是:剝奪孩子的喜好,讓孩子嚴格按照家長的要求來選擇,這真的不是小事,這就是引發心理問題的開始。
孩子心智不夠成熟以前,甄選零食無可厚非,孩子3歲以後,放寬限度,讓孩子按照個人喜好去超市選購,他們反而不會對零食上癮。
個人覺得限制可以,管控真的不可取,零食自由的前提下,稍加引導和限制,才是最健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