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好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的關係,是基礎教育中永恆的話熱點話題。山東一名家長在社交平臺曬齣兒子的閱讀記錄本:三年級學生一年讀完572本課外書,這意味著他平均每天要讀完1.5本書,看似誇張到不符合生活實際的資料,卻讓該小學生在學校斬獲了獎項。
可閱讀不是競賽,讀書的數量不等於閱讀的質量,這種"量化閱讀"非但不會幫助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還會成為孩子們新的課業負擔,這就是素質教育極端化的典型。
這一現象在基礎教育中普遍存在,最令家長們猝不及防的是,這種素質教育極端化的模式,往往帶有一定的欺騙性,被矇蔽的家長很難看清現實。一名小學老師佈置了一篇題為《自畫像》的作文。一名女生不按常理出牌,直接在作文紙上畫了一幅畫像。
女同學作文《自畫像》走紅,老師沒有勇氣看完:0分!撕掉重寫!
這個舉動讓語文老師很頭疼,一方面,素質教育的確提倡創新思維,但基本的寫作要求還是要遵守的,可如何平衡二者之間的關係,把握好這個“度”,成了困擾老師的難題——追求創新,學生容易偏離基本要求;強調規範,又可能扼殺創造力。
糾結之後,女老師還是決定,給了女同學0分,並且要求她撕掉重寫,不僅因為女同學的作文沒有嚴格遵守寫作要求,更因為女同學的作文實在是太自戀了,讓老師都沒有勇氣看完。
同樣是自命題作文,有的學生因為過於自戀無視寫作規則,被老師判了0分,而有的同學不僅能得到不錯的分數,還能成為範文被老師當眾表揚,對比之下就能看出,二者的水平差距。
作文不僅讓學生感到頭疼,就連家長也非常困惑,究竟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作文分數呢?近年來小學生作文平均分在持續下降,事實證明很多學生作文分數低,不是因為沒有想法,而是不懂得如何用文字表達。
有些家長找不到問題的關鍵,盲目地加大學生的補課量,結果錢花了、分數卻沒提高,學生的負擔反而更重了。目前全國小學生課外補習比例達到65%。其中,作文補習班佔據很大比重。
家長想提高學生的寫作分數,關鍵在於做好以下幾點:
家長們花重金請寫作老師,希望提高孩子的寫作水平,但事實證明,很多家長覺得多讀書就能提高寫作水平,這種想法過於簡單。寫作需要系統訓練,光靠讀書是不夠的。
因此對於小學生的家長們來說,想提高學生的作文分數,首先還是要對閱讀和寫作有一個正確的理解。閱讀和寫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是培養興趣,而不是追求數量,學生的優秀作文往往來自真實的生活體驗和獨特的思考因此建議小學生每週讀1-2本優質讀物,認真思考和消化,最好能做到“學以致用”。
這已經是在學生完成學校學習任務的基礎上,能做到的最佳狀態了,對比之下,可想而知“三年級學生一年讀完572本課外書”是多麼荒誕的現象。
教育不能簡單地追求表面資料,無論是閱讀量還是作文創新,都需要回歸教育的本質,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家長們面對學生的教育問題,應該端正態度,不要走極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本身就不是對立的,素質教育不是放任,應試教育也不是束縛,二者的結合點在於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而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找到平衡點,既要保證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育的發展伴隨著變化和挑戰,家長們需要調整好心態,既不能盲目跟風,也不必固守成規,找到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才是教育的真諦。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