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來了,吞金獸又要開始燒錢了。”看到一位家長髮了朋友圈,說再窮也不能窮教育。
還沒放假,她就搗鼓著讓孩子參加新加坡國際研學冬令營,五天不到花了2w多:
孩子14900元/人,家長同行11600元/人。
這一連串的數字,看得我目瞪口呆。
難怪之前家長圈流行這麼一種說法:“孩子的寒假是分三六九等的。”
第一等,是英美頂尖私校冬令營打卡; 第二等,是體育雞娃,參與高階體育運動,比如,帆船、衝浪、冰球; 第三等,是帶著孩子在國內旅遊,各種網紅景點見見世面……
彷彿不花這筆錢,孩子就註定輸在起跑線上,這輩子的前途大受影響。
實際上,所謂“世面”說的是人世間形形色色的情況,也就是世界的方方面面,並不在於你花了多少錢、打卡了多少景點。
尤其對普通家庭來說,帶孩子“低成本”見世面,才是高配寒假的正確開啟方式。
前幾天在小區樓下遇到一位媽媽,她跟我吐槽起去年的經歷。
她說,平日裡自己省吃儉用,一個人打了三四份零工,但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絲毫不敢含糊。
去年寒假看到小區很多孩子都參加了“清北有道研學營”,她立即就拿出一個多的工資,說什麼也要讓孩子去長長見識,順便感受下名校氛圍。
結果,兒子回來之後抱怨說:“以後打死我也不去了,太累了”。
她一番詢問下才知道,所謂研學只是個噱頭,所有行程跟之前的都不一樣:
第一站說是參觀名校,其實只是經過的時候在門口拍個照,連校門都沒邁進去;接著就趕往圓明園,走馬觀馬逛一圈,什麼也沒來得及看就被趕走了;
不僅如此,孩子們每天7點就要起床,除了坐大巴趕行程,就是站軍姿,累得他們回到宿舍倒頭就睡;
住宿的條件更是堪比農村小破屋:牆壁未上完漆、天花板上的管線裸露、食堂吃飯排長隊還不管飽……
本想著可以透過這個機會激勵兒子向清北學霸學習,誰知道唯一學到的居然是吃苦:
吃不好,住不好,學沒有學到東西,玩也沒有玩透,白瞎了上萬塊團費。
根據《2024 年中國研學旅遊發展報告》資料顯示,國內現存研學相關企業已達4.07萬家,其中主營業務中夏令營、冬令營研學比例高達62.34%。
大多數家長,都想讓孩子見見世面,不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不曾想這只是掏空他們錢包的“智商稅”——
我們以為,只有走向遠方,看遍千山萬水,送孩子體驗價格不菲的研學營,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增長見識。
然而真相是,大人們眼中的大海“海納百川”,孩子只覺得挖沙子和游泳很好玩;
我們認為名勝古蹟意義重大,對孩子來說卻只是一個看起來古樸的老屋、一座宏偉的山峰。
很多時候,這種花高價錢買來的“見世面”,往往只是大人們的一廂情願和自我感動。
看起來高大上,實則只是走個形式,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地開啟孩子的眼界。
亞里士多德說過:
教育的目的不是填滿知識的容器,而是點燃思考的火種。
現在的家長都有雞娃焦慮,總把孩子的見識和成績,跟昂貴補習班、國外遊學等等掛鉤在一起。
卻忽略了最好的教育其實是讓孩子感知生活,在生活中獲得新的體驗、新的收穫、新的感悟。
郭晶晶夫婦身在豪門世家,卻從不在物質上託舉孩子。
其他有錢人的孩子,假期都穿梭在各個國家中游學,或是學習各種高階運動,而夫婦卻帶著5歲的孩子到田裡插秧。
對此,霍啟剛表示: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每天都跟孩子念,但是真的知道背後意義嗎?
只有帶著孩子親身體驗,站在滿是汙泥的稻田裡,才能讓他們親身感受到食物來之不易,從而學會珍惜。
對孩子來說,親近大自然,走進充滿生活氣息的地方,體驗不同的人生,往往生活更豐富,觀察力更敏銳。
一個孩子要見的世面應該涉及方方面面,是實用的,豐富的,多元化的,也是錢買不來的。
我很喜歡旅遊博主房琪。
她出生在黑龍江一個普通家庭,但卻擁有一個豐富的童年。
那個時候,她沒有很厲害的口才,沒有超強的記憶力,成績也很普通。
但跟別人不同的是,父親是賣魚餌的小商販,所以房琪從小就跟著爸爸出攤。
耳濡目染下,她知道魚餌是怎麼來的、幹嘛用的、什麼人需要;每天都能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聽他們講人生經歷和生活的趣事。
不僅如此,房琪還特別喜歡看書。
一到假期,她就在爸爸的魚攤旁邊,支稜起一個小板凳,手捧一本書,一坐就是一天。
也就是因為日積月累生活常識,博覽群書,長大後的房琪出口成章,一字一句,熠熠生輝。
不管是出鏡影片,還是參加綜藝節目,她從來都是侃侃而談,如沐春風,收穫了全網超2億的粉絲。
見世面的本質,不僅僅是身體的移動,知識的澆灌,更是心靈的觸動。
與其用錢堆砌出大世面、長途跋涉去看遠方,不如讓孩子走進生活,見識未曾知曉的世界,真正做到胸中有永珍。
育兒專家楊榮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見過世間百態,深知個體渺小,理解每一個人與自己的不同,能夠悅納眾生,然後用最真摯、最善良的模樣行走於人間。
一個人,如果有機會看到人生的方方面面,看到個體光輝和平凡,就可以永葆寬容之心,善於用心發現身邊的美好,走好腳下的每一寸土地。
這才是一個孩子見世面的意義。
那麼,作為普通家庭,如何給孩子過一個低成本高質量的寒假呢?給大家支幾招:
01讀“閒書”,在書裡上下求索
孩子平時上學壓力大,沒有時間看課外書,假期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莫言常說自己童年時候最大的樂趣就是看“閒書”。
寫下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的蔣昕捷,從小就喜歡讀閒書,《隋唐演義》《古文觀止》等很多古典小說,他都爛熟於心。
這些看起來沒什麼用的課外讀物,能讓孩子灌輸入課堂都學不到的知識:為什麼會下雨、為什麼會做夢、螢火蟲為什麼會眨眼睛……
不僅能拓展孩子的知識,還能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快樂又高效地長見識。
02擺攤送春聯,鍛鍊社交
前幾天看到一位廣州媽媽帶孩子在街邊送春聯、送福字。
媽媽說,成本不高,也不為賺錢,就想讓娃鍛鍊鍛鍊社交能力。
一開始,女兒還有些害羞,看著人來人往無所適從;後邊有人上前詢問,她小心翼翼跟對方介紹展示;到了後邊,她甚至開口吆喝,還科普起了春聯的來源。
不僅培養她獨當一面的勇氣,還學會了基本的社交禮儀、如何與陌生人打交道,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這些經驗,老師沒教過,書本上沒有,父母有時候也容易忽略。
03回老家小住,體驗春節習俗
春節的儀式感,只有在能老家才能尋見,帶著孩子回一趟老家,感受春節熱鬧的氛圍和珍貴的傳統文化。
像是除夕、春節、小年、元宵節這些節日,家裡的長輩們都會根據習俗做準備:
元宵節的時候要吃湯圓,小年的時候要吃芝麻糖,廿四要全家大掃除,廿五要“做豆腐、接玉皇”,廿六要 “割刀頭”(買肉),廿七要宰公雞,廿九要蒸饅頭……
如果孩子能夠參與其中,除了體驗新年的儀式感,還能重拾被遺忘的文化傳統,在快樂中提高知識面和知識儲備。
04置辦年貨,也是孩子的財商啟蒙課
學會和錢打交道,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寒假置辦年貨,正是孩子開啟財商啟蒙的絕佳機會。
首先,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列一張“年貨清單”,和孩子一起討論,哪些東西是過年必須要買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哪些是不能買的。
在超市裡,我們也可以引導孩子觀察物品分類,觀察打折促銷的原理,比如:
如何快速找到我們要的物品、為什麼大多數價格標籤尾數會是8或者9的價格?
最後,儘量鼓勵孩子現金支付,加深孩子對金錢的基本認識。
05戶外活動,實地看“百科全書”
電子時代下,大多數孩子被鋼筋水泥困住,早已和“自然”脫了軌。
有資料顯示,中國45.21%的孩子有“自然缺失症”趨勢。
遠離自然的孩子,自由、好奇心、探索欲,被極限擠壓,還會引發各種心理問題。
所以,與其帶孩子走遍千山萬水,不如趁著假期帶孩子多去戶外走走,看草木生長,聽鳥語蟲鳴。
搭起帳篷,鋪上一個墊子、放上幾個麵包、幾瓶水、幾籃水果,帶孩子享受野餐的樂趣;
看到有趣的花草樹木、飛鳥魚蟲,還可以用帶有識物功能的APP掃一掃,實地認識這些植物和動物。
逃離鋼筋水泥的牢籠,撲向大自然的懷抱,看到草木的頑強生命力,見了天地的寬廣,感悟到生命與成長的美好,孩子自然心胸開闊了。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曾經說過: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父母的思維、眼界和高度,決定了孩子能見多大的世面。
最好的教育不是透支家庭,用錢給孩子鋪路,而是帶孩子看天地、見眾生、做自己。
去戶外仰望滿天繁星,踏遍鄉野縱橫阡陌,穿梭大街小巷見人生百態,去體驗真實的世界,觸控他人的故事。
這些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見的人、經歷的事,終將一點點凝結成孩子的思想與靈魂,生命變得更豐盈。
點點右下角,願所有孩子都擁有一個難忘的假期,精彩而燦爛。
十點讀書開影片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影片裡學知識
歡迎點贊關注
本期推薦:《詩經》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沙漠之狐,微博@狐狸愛CUC,公眾號:笙夜時間。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