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不僅是知識獲取的過程,也是知識轉化和應用的過程。
來源 | 《中國教師報》閱讀版
作者 | 邵鋒星 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景苑小學
經常有人問我,教師專業成長的秘訣是什麼?我的回答是,讓閱讀、反思和研究成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以教書育人為天職的教師,離不開書籍的滋養。從修己角度看,閱讀是養育精神、涵養自我、豐富人性的過程;從職業體悟看,閱讀是理解生命、豐富理性、沉澱智慧的過程。透過閱讀大量書籍,不僅能豐富我們的教育理論知識,還能提升自己的專業水準,逐步成為研究型教師。
我們該讀些什麼書呢?關於教師的必讀清單有許多,大抵可以分為研究學生的書、研究學科知識的書、研究教學方法的書以及如何做研究的書。我是中師畢業,工作那年才18歲。在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中,我深感自己專業素養和理論水平的不足。我知道,只有閱讀才會使自己不斷進步。《中外教育名家思想》《人是如何學習的》《兒童像科學家一樣》等書籍,我不止讀過一遍。讀書讓我們完善專業行為、增添專業情趣、享受專業幸福,閱讀使我們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站在集體的肩膀上飛翔。
除了閱讀書籍,訂閱一些期刊必不可少。期刊是反映教育最新動態和研究成果的重要視窗,具有時效性強、內容多樣等特點,能夠及時為教師提供最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案例。比如《課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等期刊涵蓋課程理論、教材研究和教學方法等多方面的學術研究成果,對於教師深入理解課程改革理念有重要意義,經常閱讀這些期刊能夠開闊我們的教育視野。
日常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閱讀呢?教師工作繁忙,要將日常碎片化時間與集中整塊時間充分結合,確保閱讀計劃的順利推進。例如,可以利用課間、午休等碎片化時間瀏覽教育資訊、期刊;在週末、節假日或寒暑假等整塊時間專注閱讀系統性強的專業書籍和學術著作。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靈活運用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的方法。精讀適用於教育經典著作、專業學科書籍的核心章節以及與研究課題密切相關的科研文獻;泛讀則用於快速瀏覽教育資訊等一般性閱讀材料,力求讀明白大致意思,讀明白重點。
此外,還應養成批註與做筆記的習慣,將重點內容、心得體會和靈感閃現記錄下來。同時應對書中的精彩語句、重要觀點進行標記和點評,記錄自己的疑問和思考。閱讀時要學會發問,不論問題深淺,不明白就要問。可以藉由問題與同行探討,查閱資料,許多學術上的重要發現就是由幾個淺問題問出來的,多做一步,理解的增長就一日千里。
閱讀不僅是知識獲取的過程,也是知識轉化和應用的過程。青年教師透過閱讀獲取的知識和理念,一方面要用於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另一方面要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以推動教育教學工作不斷發展和創新。
作為一線教師,課堂是我們的“主陣地”。因此,我會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這節課有沒有很好地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活動設計體現了怎樣的教學理念?學生在科學觀念、科學思維等科學素養維度獲得了怎樣的發展?我把自己的收穫與疑惑寫下來,再把這些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凝練成研究內容,申報了《“童趣化”小學科學探究教學的設計與實施》《從前概念到科學概念:科學探究的路徑設計與操作實施》等一系列省、市規劃課題,並在閱讀、反思和研究中不斷探索、積累。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提出“長時探究”“兒童思想實驗”“思維與實踐深度融合”等新見解並付諸實踐。在我看來,“理論敏感”和“實踐創新”同樣可以是其他學科教師的共同追求:理論並不直接解決問題,但理論指明方向。只有穿梭於理論和實踐之中,以理論指導實踐,並在實踐中總結、反思、提煉並形成自己的思考,才能成為真正卓越的教師。
喜歡閱讀的教師在教育這條道路上也許走得慢,但可以走得更遠。總之,讓閱讀、反思和研究成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透過閱讀拓寬教育視野、提升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在閱讀中探索成長,保持理論敏感,做好實踐創新,積累教育智慧,青年教師定能在教育的舞臺上綻放光彩。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
我們一起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