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生、教師、學校和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推開一扇扇優質教育之門
校長名片
龍玫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鐵一中學校長,廣西第十一屆黨代表、第十四屆人大代表,柳州市第十四批拔尖人才,廣西第二批八桂教育家搖籃工程培養物件。曾獲廣西五一勞動獎章、三八紅旗手標兵等榮譽。
對話人 | 本報記者 馮永亮
作為廣西首屈一指的老牌名校,近年來柳州鐵一中學的辦學成績異常耀眼,受到群眾的交口稱讚。
柳州鐵一中學始建於1946年,2004年從鐵路企業移交柳州市管理。多年來,該校多項做法、成果得到上級部門高度讚揚,並作為典型經驗推廣。
從普通一線數學教師到學校校長,龍玫見證、參與和推動著柳州鐵一中學的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攀升。她為此深感自豪,但最令她感到幸福的還是學生對自己以及學校的認可——2024年教師節前夕,一名已經畢業20年的學生髮來簡訊:20年後忘掉了細碎具體的知識後留下來的那部分東西、那些品質,便是教育的意義……謝謝您引領我們推開一扇世界的門。
新時代新徵程,“歸柳”20年後,龍玫和她的團隊再次踏歌前行,不斷為學生、教師、學校和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推開一扇扇優質教育之門。
持續提質增效,用教育之光點亮學生夢想
中國教師報:我們瞭解到,您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柳州鐵一中學工作,後來因出色的教學成績逐步走上校長工作崗位。您能談談這段經歷嗎?您是如何看待校長這一崗位的?
龍玫:我1996年大學畢業後到柳州鐵一中學擔任數學教師,當了18年班主任,2006年起擔任年級主任,透過打造“金剛龍”年級品牌,創造了學校升學及學科競賽獲獎人數最高紀錄。2014年擔任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後,我帶領團隊不斷最佳化學校管理,協助校長主持構建學校“全人課程”體系。2018年起我開始擔任校長,由於管理成果顯著,高考成績屢創新高,學校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教育部人工智慧學校、廣西清廉學校建設示範校等榮譽稱號,入圍“全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團隊。
我在這所學校工作了28年,參與並見證了學校一點點蝶變。20多年來,學校不斷挖掘自身潛力,擴大辦學規模,提升辦學水平,讓選擇柳州鐵一中學的學生的夢想被教育之光點亮。
作為新時代的校長,我覺得要正確理解和麵對當下教育所處的高速發展、高位運作、高質前進的新階段,這就需要我們創設“更人文、更溫厚、更專業、更現代”的學校樣態。
從2021年開始,柳州鐵一中學開始打造師生共生體、生生共生體、家校共生體、校校共生體,探索形成適用於不同共生體的共生關係型別、策略和基本模式。學校將“共生教育”貫穿於各項管理中,以“責任教育”為起點,繼承並延伸“人文教育”“生本教育”“共生教育”育人理念,全面打造“全人課程”體系,從而在“更人文、更溫厚、更專業、更現代”中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厚培人文根基,深耕“共生”謀未來
中國教師報:面對這樣的老牌名校,您如何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係,又是如何做的呢?
龍玫:沒有傳承就沒有創新,必須在傳承中創新,有了傳承,創新才能水到渠成。我在柳州鐵一中學成長的28年,離不開老一輩教師身體力行的指導和幫助,特別是在柳州鐵一中學校長崗位做了22年的胡冬梅校長,帶領學校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改革,開展不同階段的教育探索,為學校在新時代優質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接手柳州鐵一中學後,我帶領團隊深挖“鐵一精神”,並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傳承“鐵一精神”,深耕“鐵一文化”,建設新優質學校。
在此基礎上,學校在“十四五”期間開展了“共生教育”研究,開啟“人文共生”的宏大格局,形成以“共生”達“人文”和以“人文”促“共生”的學校樣態,並呈現“以文化人、以文潤心、以文立德、以文啟智”的目標。
“共生教育”的核心意義在於萬事萬物萬念皆可共生,在此基礎上,學校辦學的思路是開闊的,行為是開放的。“共生教育”就是要將更人文、更溫厚、更專業、更現代的狀態融合起來,既是凝聚又是開放,追求“共營、共享、共建、共贏”,實現“以海納百川的格局向善共營,以坦誠堅定的操守求真共享,以自強不息的定力奮發共建,以追求卓越的思路創新共贏”。
學校樣態從“人文”走向“共生”,就是為每個學生的成長創造和諧、互助、向善、求真的場域,進而使每個學生從成長中感受快樂、汲取能量、培養能力、積澱素養,成為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未來力量。
中國教師報:“共生教育”如何理解?這種“共生”如何影響學生的未來?好的教育管理者應該具備“看穿”未來的能力,“更人文、更溫厚、更專業、更現代”的發展就是“看穿”之後的選擇嗎?
龍玫:共生教育就是接納所有學生,讓他們發現自己、發展自己的“海納百川”。共生教育是在傳承柳州鐵一中學的育人理念中發展的——既回望歷史、立足當下,又展望未來、改革創新,不斷進行探索實踐——1996年責任教育關注學生思想素質;2005年人文教育關注學生人文修養;2010年生本教育關注學生個性差異;2015年全人教育關注學生核心素養;2020年共生教育關注學生持續發展……此外,從時間的座標上看,共生教育也是柳州鐵一中學老一輩教師凝練而成的“愛校如家,愛生如子,愛書如寶”“三愛”精神的延續。
看過往、思當下、謀未來。柳州鐵一中學以責任教育為起點,繼承並延伸人文教育、生本教育、共生教育育人理念,打造學校“全人課程”體系,學校正在更人文、更溫厚、更專業、更現代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更人文——人文是一種氛圍,也是一種文化,會在無形中給師生帶來思維、行為、關係等方面的影響。一所充滿人文氣息的學校是品位一流的,一群擁有人文涵養的教師是虛懷若谷的,一批飽含人文素養的學生是格局宏大的。
更溫厚——溫厚是人文的延伸,也是人文的成果。這種溫厚可以讓我們更加理性地傳承過往,可以讓我們更加睿智地包容當下,可以讓我們更加辯證地邁向未來。
更專業——學校應該是一個高度專業凝集的場所,這種專業體現在對教育的理解、對教學的研究、對未來的規劃,最終落腳於教育現代化的實現。
更現代——教育的物件是人,而教育現代化首先是人的現代化。現代化學校、現代化個人都是對教育現代化的具體回應,也是對人文、溫厚與專業的回應,最終形成一所學校的品格、價值與尊嚴,形成走向未來的宏大格局。
可以說,更人文、更溫厚、更專業、更現代是我們對學校樣態的期許,也是學校努力的方向,更應成為學校行為的準則。
基於此,我們圍繞學校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共生關係,透過最佳化校園環境、加強文化建設、開設人文課程、提升師德素養、改善人際關係、創新管理思路等措施,建立了人心向善、團結友愛的校園文化氛圍和平等互助、和諧融洽的師生人際關係。優美高雅的校園環境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陶冶了學生情操,美化了學生心靈,啟迪了學生智慧,提升了學校的辦學質量。
深化“全人課程”,培養全面且有個性的人才
中國教師報:您多次提到“全人課程”,這是學校推進新課程改革、應對時代發展的“成果”,具體如何解讀?學校又是從哪些方面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
龍玫:老校長鬍冬梅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在學校高位高速發展的態勢下,我們不斷問自己:柳州鐵一中學當下最需要的是什麼,教育目標是什麼?再多考上幾個清北學生,還是努力把高考一本上線率再提高几個百分點?當然,這些都是重要的,但這些可量化、易顯現、通常認為能代表‘學校教育質量’的數字並不是最重要的。教育的物件是人。”
我們要感知學生的感知,關注學生的關注,體會學生的體會,讓師生、生生、家校、校校高度融合,達到共生,培養全面發展並且個性彰顯的高素質人才。
2015年起,學校開始實施“全人教育”,以“為了學生,讓未來走向幸福”為基本出發點,構建了以“鐵肩擔責、務本成人”為課程理念,以“負責任,能感恩;廣興趣,善學習;重實踐,敢創新;樂健體,會生活;有素養,懂審美”為課程目標的“全科學、全語言、全藝術、全社會、全健康”的五全課程群,即為“全人課程”。
“全人課程”注重調動學生的興趣與愛好,政教組、團委經常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年級組組織學生深入企業和少數民族地區研學,歷史教研組組織學生編寫家史,美術組組織學生研究“非遺文化”,體育組以“健”文化的康體理念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藝術組為學生開設藝術選修課,等等。在豐富多彩的人文課程體系下,已湧現“竹溪人文講堂”“校友返校講壇”“高校大家講座”等深受學生喜愛的精彩課程。
學校還積極為學生搭建“社團、科技、學術、藝體和實踐”五大活動與體驗舞臺,讓學生的閱歷豐富起來、激情洋溢起來、生活沸騰起來。目前,學校有戲劇社、動漫社、滑板社等49個學生社團。同時還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舉行每個學生終生銘記的成人禮儀式、浪漫高考加油活動和精彩的畢業典禮等,讓學生綻放青春風采,展現耀眼光芒。
為了契合全人課程的教育理念,物化人文特色的教育成果,同時展現學生的人文風采,學校每年都會開展“星光校園·陽光學子”人文百星評選活動。評選孝敬之星、勵學之星、自強之星、表率之星、禮儀之星、博愛之星、博覽之星、創新之星、才藝之星、健體之星等10類百人。榜樣來自學生,又激勵學生更好地朝著“全人”努力。
培育優質土壤,讓拔尖創新人才“破土而出”
中國教師報:作為高中,如何積極轉變育人模式,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培育優質土壤?這是當下優質高中探索實踐的熱點,柳州鐵一中學在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龍玫:柳州鐵一中學是廣西唯一一所“清華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大學中學銜接培養試點基地”學校,同時還是“北京大學基礎學科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和國內眾多“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優質生源基地”。
一直以來,柳州鐵一中學非常重視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不斷在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大膽實踐。2021年1月,學校成立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心,加大了政策支援的力度和人力、財力的投入力度,凝聚學校各方力量,整合校內與校外資源,積極探索培養途徑,培育人才成長的優質土壤。
基於學校總體培養目標,我們將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理念確定為“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發掘學生的學科潛質,啟迪學生的學科思維,涵養學生的學科特長”。在培養過程中,我們堅持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加強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積極引導學生將個人的成長進步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起來,把個人的興趣、特長轉化為能夠服務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學科、專業和職業。我們還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確保學生成長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國教師報:從具體舉措來看,柳州鐵一中學如何透過課程體系建設打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渠道,做好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工作?
龍玫:在全人課程體系之下,學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心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落地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模式和載體。
在培養目標方面,學校注重培養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資訊學、歷史、文學等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為他們將來能成為某一學科領域的領軍人物打下紮實基礎。
從培養模式來說,學校積極探索“初中—高中—大學”三位一體聯合培養模式,初中選苗,高中育才,大學成材。透過在初中年級上初高中銜接課程和高中先修課程,發現熱愛科學、有遠大抱負、勤於鑽研、不畏艱難、學有餘力,求知慾旺盛的優秀初中生;進入高中,進一步激發他們對基礎學科的興趣和熱情,培養他們基礎學科方面的能力和素養,為他們進入大學深造打下紮實基礎。
在培養載體方面,學校有效設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六級‘2+1+X’課程體系”:初高中銜接課程、高中先修課程、高中基礎類課程、大學選修課程、高中競賽強基類課程、科技前沿創新拓展類課程,透過六級課程體系進一步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
在上述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框架之下,我們形成了“選苗、成志、培養、評價、反饋、重構”的閉環管理模式,並在不斷探索與實踐中形成了多元立體的課程體系,同時支撐普通學生更為普遍的成人成才需求。
站在新起點,柳州鐵一中學將繼續為拔尖創新人才“搭橋鋪路”,讓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鐵一模式”不斷深化,讓拔尖創新人才“破土而出”。
建設“教共體”,打造良性區域教育生態
中國教師報:我們瞭解到,近年來柳州市積極推動城市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鄉村和薄弱地區,推動“以城帶縣、以強帶弱”的組團式幫扶,助力全市“教育共富”。學校在落實“教育幫扶”中做了哪些工作?
龍玫:柳州鐵一中學以“共生共建共發展”的理念助推“教育幫扶”工作。學校先後與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三江中學、邊境地區那坡中學結成城鄉互動、共同發展的“鄉村振興,教育共建”結對學校,構建教育共同體,在學校管理、學生培養、師資培訓、課程資源等方面共建、共享。在幫扶過程中探索出四種“教共體”模式:一是融合型“教共體”,主要指教育管理共營,讓兩校教育“融在一起”;二是共建型“教共體”,主要指教師隊伍共建,讓兩校教師“研在一起”;三是協作型“教共體”,主要指教學資源共享,讓兩校學生“學在一起”;四是共生型“教共體”,主要指學校文化共融,讓兩校文化“合在一起”。
資源共享、管理共進、教學共研、文化共生,讓我們跨越時空制約,共享核心校優質教學資源,建立科學規範的教育教學管理機制,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品質。
在具體執行環節,柳州鐵一中學選派的教師團隊幫助被幫扶學校打造“共生團隊”:培養“行政執行共生”的管理團隊,培養“專業能力共生”的教師團隊,培養“文化建設共生”的黨群團隊,培養“共生進步”的學生團隊。“共生團隊”培養好了,“造血”就成功了,這才是教育幫扶真正的成功。
3年來,被幫扶學校辦學面貌得到改善,高考成績節節攀升,我們的幫扶工作贏得了當地老百姓的高度稱讚。
教育是“挖井”的事業,需要定力,需要心無旁騖地堅守。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示範性高中,今後我們會盡最大力量,展現大格局、大情懷、大擔當,發揮帶頭引領作用,透過開展真實、踏實、紮實的教育幫扶,為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和打造良性教育生態而努力。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攜手成長!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