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幸福的狀態,是有選擇;而最困擾的狀態,就是選擇太多。
還記得當年高考之前,班主任對我們說:你們覺得,是分數高選擇多?還是分數低選擇多?當時很多同學都覺得——那肯定是分數高選擇多呀。
但班主任的一席話卻重新整理了我們的認知——分數高遠沒有分數低選擇多,因為分數高只能報好大學,而好大學的數量就那麼多,恰恰相反,如果你的分數很低,你的選擇多到選不過來!各種民辦本科、甚至野雞大學都會給你打電話!
班主任的一席話,讓筆者想起來高三做過的一篇語文閱讀,說一位單親媽媽條件不好,但她的女兒卻很幸福,因為她每天都會給女兒提供很多選擇——早餐是想吃包子還是饅頭?儘管每個選擇都很簡單,但由於她給了女兒選擇的權力,因此她的每一餐都充滿了幸福,這個語文閱讀給筆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桌11個菜,女兒一口都不吃”,媽媽抱怨:孩子挑食,不想養了
然而當閱讀中的故事映照到現實,又會怎麼樣呢?網上有一位年輕媽媽,抱怨自己的女兒:太折磨人,不想養了,原來,這位家長的女兒今年剛讀小學四年級,正是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
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這位家長也是不辭辛勞地給女兒做各種好吃的,這天週末休息,自己更是一大早就出門買菜,忙活了半天做了一大桌子好吃的,結果自己四年級的女兒根本不給面子,一口都不吃。
看著眼前一桌11個菜,女兒卻一口都不吃,這位年輕家長彷彿被抽走了所有的力氣,自己的辛苦付出變得毫無價值,無力感湧上心頭,才抱怨著說出那句——孩子挑食真是折磨人,不想養了。
和這位年輕媽媽有同樣困擾的家長不少,評論區有網友曬出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做了一大桌子好吃的,結果老弟一口不吃,甚至都沒上桌,就和同學去吃烤冷麵了。
面對這也不吃、那也不吃的孩子,年輕家長們被折磨的精疲力盡,為什麼自己的付出沒有結果,甚至不被珍視呢?有家長陷入沉思,最終得出的答案是——伺候的太好了!
家長的過度付出,反而成了自我感動
80後、90後的家長很多人都是從苦難式教育走出來的,因此當自己成為父母之後,就容易陷入另一種極端,捨不得孩子吃一點苦,總是盡其所能想給孩子最好的。
別說學習環境和教育資源了,就連一日三餐也是做滿一桌子菜,哪怕自己幾個小時的付出,只能換來孩子多吃兩口菜,這些家長也覺得心甘情願。
但現實卻是:這些學生在家長的驕縱和溺愛之下,變得越來越叛逆,不僅覺得家長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還肆意踐踏家長的心意,很顯然,有選擇的人是幸福的,但選擇太多的成年人會苦惱、未成年人也會麻木。
有家長摸索發現:有時候不需要給學生太多的選擇,做一桌子菜孩子一口都不吃,最後也是白辛苦、白付出,除了自我感動,別的一點意義都沒有。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很多家長看似給了學生很多種選擇,實際上卻並沒有尊重學生的想法,比如有的小學生喜歡吃炸雞翅,家長表面上答應,但實際上,孩子的話他們只是選擇性地聽了一半。
最後端上餐桌的是滷雞翅,當小學生問家長:為什麼是滷雞翅,不是炸雞翅的時候,這類家長也只會打著“為你好”的名義敷衍:炸雞翅不好,滷雞翅好,長此以往下去,也會造成同樣的結果。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