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根溯源:高中地理為何教考分離
(一)學科特性:跨學科融合、綜合性過強的尷尬處境
地理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綜合性強(地理學科可以隨時成也綜合、敗也綜合)。
自然地理方面,就拿家裡燒水來說,水受熱變成水蒸氣,這和大氣受熱過程有點像,涉及物理熱傳遞原理。再比如,我們常見的溶洞景觀,就是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長期溶蝕下,發生化學反應,加上流水侵蝕等物理作用,才有了那些奇特的溶洞、鐘乳石 ,這和物理、化學、生物知識都有關聯。人文地理上,以咱們城市周邊的農家樂發展為例,它不僅要考慮當地的地形、氣候能不能種出遊客喜歡採摘的水果,還得考慮交通方不方便,是不是靠近城市客源地,以及政府有沒有相關扶持政策,這體現了地理和歷史、政治的相互交織。
但教學中,老師往往只講地理教材知識,很少引導學生把地理和其他學科知識聯絡起來。考試卻常綜合考查,比如分析城市霧霾問題,既要用地理知識講大氣運動對汙染物擴散的影響,又可能要用化學知識分析汙染物成分,學生就容易懵,就像拿著小學數學鑰匙去開高中數學鎖,根本打不開。
(二)內容動態:教材更新滯後的無奈
高中地理分自然和人文兩大板塊。
自然地理裡,地球運動、大氣環流這些知識很抽象。比如我們每天都經歷晝夜變化,可真要解釋為什麼夏天白天長冬天白天短,涉及地球公轉和黃赤交角,就比較複雜。考試還常出些特殊情況,像教材講的是一般氣候分佈,可考試問你為啥四川有些地方雲霧特別多,因為四川盆地地形特殊,四周高,中間低,空氣不易擴散,水汽容易聚集,這和常規知識不一樣,學生死記硬背就很難應對。
人文地理緊跟社會發展。就說這幾年外賣行業興起,城市裡多了好多外賣配送站,配送站的選址要考慮周邊小區分佈、人口密度、交通狀況等地理因素。但地理教材更新慢,教師按舊教材教,考試考新情況,學生面對新地理現象就找不到解題思路,就像老師教的是騎馬趕路,考試考的是開汽車,完全跟不上節奏。
(三)高中地理教學與高中地理考試常存在矛盾衝突
比如講河流的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就在黑板上畫畫講講,學生沒親眼見過。要是考試問,在河邊建房子應該選凹岸還是凸岸,學生沒實際感受,就不知道怎麼答。
現在地理考試越來越注重綜合分析和知識運用。比如給你一個城市地鐵線路規劃圖,讓你分析規劃的合理性,這得用到城市功能分割槽、人口分佈、交通線路規劃等知識。但平時老師沒著重培養這種能力,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思考和實踐訓練,考試遇到這類題就傻眼,就像一直在學理論計程車兵,突然上戰場,肯定慌。
(四)出題亂象:脫離實際的盲目追求
出題人過於激進地追求試題情景和思路的創新,引入很多專業領域的內容,像講青藏高原的凍土,用一些專業研究裡複雜的凍土分類和變化機制出題,高中生沒接觸過,就算基礎知識紮實,也不知道從哪下手。
出題還不考慮不同地區學生情況。比如在偏遠山區,學生連地理實驗都沒怎麼做過,考試卻出需要實驗操作經驗才能理解的題;或者在一場考試裡,不管學生基礎好壞,都用一樣難度的題,就像給小學生和中學生都發一樣難的試卷,根本測不出真實水平。
二、對症下藥:改善教考分離的有效良方 (一)教師:教學改革的先鋒
課堂上多開展多樣教學活動。比如講農業區位因素,就以本地草莓種植園為例,組織學生討論為啥這裡適合種草莓,是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還是靠近城市市場、交通方便。然後帶學生去草莓園看看,瞭解草莓生長環境、種植技術和銷售情況,這樣學生就能真正理解知識,活學活用。
教學中強化多學科融合。講自然地理現象,像講泥石流,就結合物理裡物體的運動和力學原理,講講泥石流形成的條件;講人文地理,比如分析本地商業街的興衰,結合歷史上這裡的商業發展,以及現在政府的商業政策,讓學生理解背後的原因,提升綜合知識運用能力。
教師要關注地理前沿,把新成果和熱點融入教學。比如把垃圾分類對環境的影響這類熱點引入課堂,拓寬學生知識面。同時,深入研究考試大綱和真題,像分析歷年高考地理真題,找出出題規律,根據考試要求調整教學,讓教學更有針對性。
(二)學生:主動學習的主體
學生要主動轉變學習方法。
學地理原理多聯絡生活。比如學熱力環流,就想想夏天開空調時,屋裡冷空氣下沉,熱空氣上升,這就是簡單的熱力環流,透過這些例子加深對原理的理解。
日常學習多做思維導圖。以地球運動為例,把晝夜長短、四季更替、五帶劃分等和地球運動相關的知識點做成思維導圖,把知識串聯起來,方便記憶和運用。
養成關注生活地理知識的習慣。比如觀察自己所在城市的公交線路佈局,思考為什麼有些地方線路密集,有些地方線路少,從地理角度分析原因。這樣面對考試實際問題,就能輕鬆應對。
加強和老師溝通,學習或考試遇到問題及時反饋。比如考試時區域地理分析題老是丟分,就問問老師怎麼分析,怎麼抓住關鍵,老師就能給出針對性建議。
(三)學校與教育部門:協同合作的推動者
教育部門要完善考試製度,命題時充分考慮教學實際和學生水平。比如出題時多參考教材和教學大綱,減少偏題怪題。確保考試圍繞課程標準,發揮對教學的引導作用。加強對區分度過低(甚至倒掛)、難題偏題過多的現象的管理和追責,加強命題人的責任意識的管理。
強化教材編寫管理,及時更新教材。比如把新的地理研究成果,像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佈局的地理因素這類內容納入教材,讓教材更實用。
(四)出題:科學規範的踐行者
出題以課程標準和教材為依據,引入新素材要和教材知識點結合。比如引入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熱點,就設計題目讓學生分析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的選址,學生可以用教材裡工業區位因素的知識解答。
加強對學生真實學情的大樣本考察,以免過高估計了學生的水平。出題人要了解不同地區、不同層次學生情況。比如對教育資源好的地區,出些考查學生創新思維的題,像讓學生設計未來智慧城市的交通佈局;對教育資源薄弱地區,多考基礎知識,逐步提升學生能力。
明確考查目標,避免考查目標模糊或超綱。比如出區域地理分析題,就明確考查學生對區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徵的分析能力,以及運用地理原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合理把控難度,設定好基礎題、中等題和難題的比例。基礎題考像地球自轉方向、公轉週期這些基礎知識;中等題考查知識應用,比如給一個地區的氣候資料,讓學生分析農業生產型別;難題考查綜合運用,像讓學生分析一帶一路對沿線地區地理環境的影響。
提升區分效果,精準把握不同難度題目的比例和考點分佈。基礎題全面覆蓋重點基礎知識,中等題考查知識遷移,難題設定有挑戰性的情境,讓不同水平學生都能展示能力。
強化基礎考查,提高基礎題佔比。圍繞教材重點基礎內容出題,像各類岩石的特徵、主要自然災害的成因等,引導學生重視基礎知識。增強學生努力學習的回報感,減少學生“天道不酬情”的習得性無力感!
曾強試題的客觀性和有跡可循的邏輯性,減少試題的模糊性、主觀性,減少試題的“玄學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