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東戰事吃緊的情況下,美國冒著巨大的風險,將3艘航母調到亞太地區。美國海軍學會網站1月31日稱,美國“卡爾·文森”號和“羅斯福”號航母打擊群,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伊勢”號直升機航母在菲律賓海進行了為期4天的聯合演習。
再加上正在橫須賀基地休整的“里根”號航母,美國集中在亞太地區的航母數量達到了3艘。
對此,臺灣中時新聞網發表了《美國三航母齊聚亞洲,拳頭對準北京》為題的文章 ,並指出這是兩年以來,美國首次將3艘航母部署在連線沖繩、臺灣和菲律賓的第一島鏈附近。
美國為何在這個時候將3艘航母集中在亞太呢?要知道,美國目前只有四艘航空母艦處於部署狀態,其中福特號航空母艦被部署在中東地區,而此外的三艘航空母艦全部調往亞太地區。
近期,臺灣地區的選舉、南海局勢的緊張以及朝鮮半島問題的升溫均為亞太地區帶來了一系列的不確定性。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其對亞太地區穩定的承諾和軍事存在一直是其外交政策的一部分,所以不得不在這個時候加強亞太的軍事部署。
過去幾年,中國在軍事、經濟和外交等方面的發展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南海和臺灣問題上,北京和華盛頓的立場存在明顯差異,加之美國視中國為其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
由此,美國選擇在這一時刻加大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向中國展示其軍事力量。
但是,正如美媒所說,這類軍事活動已不再能像過去那樣輕易地震懾到中國。相反,這些演習給了中國偵察船蒐集美軍情報、練習反航母戰術的絕佳機會。
在最近一次美日海上聯合演習期間,一艘中國海軍偵察船接近了“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據報道,該偵察船的距離在8至16公里之間,顯然是為了蒐集關於美日軍事行動和戰力的情報。這種情況下,美日軍事演習的實際威懾效果值得質疑,因為中方不僅沒有被嚇倒,反而利用這個機會來加強自身的軍事準備。
這種策略的副作用就是為中國提供了學習和適應美國軍事策略的機會。透過密切監視美日聯合演習,中國不僅可以加深對美國海軍操作模式和戰術的理解,還可以測試和完善自己的反航母戰術。
近年來,隨著中國海軍實力的飛速提升,其全球海上影響力也日益增強。特別是自2016年以來,中國海軍的進步幾乎可以用“跨越式發展”來形容,每年都有顯著的提高和突破。
2016年的時候,美國兩艘航母進入南海,中國對此表示了高度的緊張和警惕,雙方處於劍拔弩張的狀態,險些引發了中美大戰。這次對峙被認為是本世紀以來中美最接近戰爭的一次。
時過境遷,八年之後的今天,情況已經大不相同。中國海軍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先進艦艇的建造和部署方面,已經顯著改變了中美在該地區的軍事平衡。其中,055型驅逐艦(大驅)的服役與中國自主研發的航空母艦形成了有效的艦隊力量,提升瞭解放軍海軍的遠海作戰能力。
若今日美國再次派遣兩艘航母進入南海,這一行動不太可能像以前那樣讓中國感到緊張或威懾到中國。相反,中國有能力並且很可能會派出055型驅逐艦和自己的航母打擊群,大膽地接近美國海軍,實施所謂的“反威懾”。
中國海軍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在航母打擊群和高階戰艦方面的突破,已經顯著改變了中美在南海以及更廣泛海域的軍事力量對比。在這種新的海上力量平衡格局下,美國海軍已經越來越難以透過單純的力量展示來“嚇到中國”。
未來,中美兩國在海上的競爭和互動將更趨複雜,需要雙方更多地依靠對話和合作,而非單方面的軍事展示和威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