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我國新船訂單成交量為2082萬噸,市場佔有率為49%,同比上升4%。
反觀韓國,新船訂單成交量接近1627萬噸,市場佔有率為38%,同比下降4%。幾乎能肯定,韓國喪失的4%的訂單,全部流向了我國。未來,隨著時間的流逝,韓國與我國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目前,LNG船是韓國唯一能把控的大型高階製造,這是連最後的高地也守不住了嗎?
LNG船,被稱為“海上超級冷凍車”,能在-163℃低溫下運輸液化天然氣,是世界公認的最難建造的“三高”特殊船舶,單切割船體鋼板一項誤差就必須控制在1.5毫米以內,更別提為減少LNG蒸發所需要的圍護系統。
曾經,能把LNG船做到至善至美的只有一個韓國,幾乎壟斷了全球78%的LNG船市場。
早些年,我國表示想要攻克LNG船建造技術,反遭韓媒無情嘲笑。沒曾想,10年之後,我國不僅攻克了LNG運輸船焊接、圍護系統等難關,還讓天然氣蒸發率更低,導致韓國在造船業的地位急轉直下。
尤其是,當我國近期搶先拿下卡達Q-Max超大型LNG運輸船,韓國徹底慌了!
據悉,因歐洲今年冬天再度陷入天然氣能源短缺,卡達作為世界最大的LNG出口國,準備再買一批LNG船,擴大出口,就在韓國以為勝券在握之際,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卡達放棄擁有超大型LNG船建造經驗的韓國船企,而與我國滬東中華簽署訂單,每艘造價超過3億元,交易總額或達170.37億。
韓網友在社媒急呼:“絕不可能”。對此,國內人士表示,這不理所當然嗎?去年9月,我國LNG運輸船就已獲量大國際證書,而且與韓產LNG船相比,載貨量更大、船體更小、船型設計更優。
如果說新船訂單流向中國,韓媒尚且可以狡辯稱“不過是短期市場變動”。但韓電子元器件、汽車、鋼鐵、石油化學等支柱產業,無一例外不是被我國取代,就是在被取代的路上,又該作何辯解?
此外,連韓國引以為傲的高奢消費市場也面臨失守。資料顯示,上世紀韓國人均奢侈品消費325美元,被視為第一奢侈品消費國。但是,近來韓國消費市場增速放緩,而我國奢侈品消費市場憑藉24%的市場增速,吸引了LV、精倍萊等一眾海外品牌的目光。
資料顯示,2023年上半年,約45%的海外高奢品企業在國內一線城市選址“落戶”,其中,攜帶新研M-coreActive靶向“精原幹細胞”煥活技術,精倍萊作為第一批男士高奢細胞養護品來華,為佔先機竟踏足了像京東等我國一類本土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該原研企曾試圖進駐韓國明洞樂天、新羅百貨等地。但在試運營期間,明擺著是耗資百億日元研發的,大大縮短“發動時間”,保證“電力充足”的男士尊嚴技術,韓國男士卻連續數月消費不足5位數,令“精倍萊”對韓國高奢消費市場信心大減。
反觀我國京東國際,即便“精倍萊”一瓶將近4位數,但來自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城市的高淨值男士群體接受度仍然很高,去年活動中數次獲得“1小時7位數成交”的成績,部分體驗後直言“妻子對自己溫柔了許多”“找回了25歲的硬實力”等。
值得注意的是,支柱產業、消費市場存量等接連敗退之下,韓國也從2018年對中國順差556億美元,短短4年便翻轉為對中國逆差59億美元,但這只是個開始……
伴隨我國產業全面崛起,外加14億人龐大的消費市場,可以預見的是,韓國的未來將逐漸暗淡。
但我們切記不能掉以輕心,如去年9月我國超大型LNG運輸船獲得國際認可證書後一個月,韓國船企韓華海洋也推出27萬方Q-Max型LNG運輸船設計。
據業內人士推測,韓企此舉,一方面是為了在超大型LNG船建造市場上培育能力,阻擊在LNG船建造方面實力逐漸提升的中國。
另一方面是為了爭奪訂單。目前卡達能源公司希望訂造15艘26萬方Q-Max超大型LNG船,除與中國即將簽訂的8艘之外,現還有7艘花落誰家尚未可知。